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的人生巅峰之崛起之路 > 第51 章 昌都人文历史

第51 章 昌都人文历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地形地貌

    昌都市的基本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平原和台地等,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区最高处是位于边坝县境内的念青唐古拉山脊,海拔高达6980米;最低处是芒康县的金沙江河谷,海拔为2296米。昌都市整体地貌是一个巨大的山原,包括高原内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东段,及其向东延伸转变为近南北方向的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等大山,山脉间夹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及支流。这些近于南北向的山川河流在昌都市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平行岭谷地貌,从西向东依次是伯舒拉岭、怒江;他念他翁山、澜沧江;达玛拉山-宁静山、金沙江。高原主要分布在他念他翁山北段和宁静山,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

    水文水利

    河流

    昌都市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三条江河在昌都地区境内流程约1900余公里,形成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奇观。

    怒江在昌都地区河长660千米,江面海拔自3652米至2080米,落差1572米,流域面积48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7582立方米,年径流量2391亿立方米(嘉玉桥站)。怒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洛隆县俄西区东约5千米附近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以峡谷为主的窄峡相间河谷段,下段为深切峡谷段。

    澜沧江在昌都境内长约490千米,江面海拔3500米至2160m,落差1340米,流域面积38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4725立方米,年径流量1493亿立方米(昌都间)。澜沧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察雅县卡贡附近的色曲汇口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峡谷为主的宽窄相间河谷段,下段为深切峡谷段。

    金沙江在昌都地区段河长587千米,江面海拔自3340米至2296米,落差1044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每秒9573立方米,年径流量3019亿立方米(巴塘站)金沙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德格县白曲河口和马塘县玛曲河口附近分为上、中、下3段。其中上段为峡宽相间河谷段,中段为深切峡谷段,下段为峡谷间窄谷段。

    湖泊

    昌都湖泊数量多但规模很小,超过10平方千米的湖泊,仅有18平方千米的莽错湖和含安贡错共184平方千米的然乌湖2个。此外,较大的湖泊还有布托错青(面积9平方千米)、布托错穷(面积64平方千米)、仁错(面积37平方千米)。昌都的湖泊全部为外流淡水湖。湖泊的成因多样,有构造成因、冰川成因以及其他成因(如堵塞谷地成湖)等。其中莽错湖形成与构造活动有关。但本地区湖泊大多为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湖,如布托错青湖和布托错穷湖,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下的高山湖泊基本上都为冰川湖泊。也有一些湖泊为现代谷地被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堵塞形成的湖泊,如然乌湖就是由山崩堵塞而形成的。

    冰川

    昌都冰川总条数达数百条,为青藏高原上冰川集中分布区之一。本区主要的冰川类型为山谷冰川,主要分布在岗日嘎布、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岭、强拉日、他念他翁山南部的达美拥雪山和梅里雪山等最高隆起区。其中最大的山谷冰川是来古冰川(又称雅弄冰川),长约26千米,宽达2至4千米,冰川末端伸至4000米以下。在边坝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坡也有一系列冰川发育,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4500米左右。

    水利

    昌都市拥有的主要水库有莽错湖水库、弄利措水库等。莽错湖水库位于昌都地区芒康县黑曲河上,流域面积14074平方公里,集水面积122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4立方米/秒,总库容27亿立方米。弄利措水库为iii等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1192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昌都土地资源的总体比例是:五分草地三分林,暂不宜利用的有二分。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6301万亩,其中,牧草地面积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5174,虽然草地面积大,但质量差,草畜矛盾突出,因此制约了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林地面积占274;二、三等耕地占257。其中分布在海拔37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耕地占31,分布在高原上的占69。此外,昌都还有暂不宜农牧林的裸岩地、砂地和砾石地,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97,可再开发利用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

    森林资源

    昌都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西藏自治区第二大林区。截至2022年,昌都市林地共142万公顷。灌木林21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171,木材蓄积量达364亿立方米。暗针叶林主要有云杉、冷杉、高山松、油松、大果红松、鳞皮杉等。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有青杠、山杨、桦木、川滇高山栎、大果园柏、槭树、核桃、云杉、高山松等。此外,还有高山柳、三棵针、锦鸡儿、杜鹃金露梅、爬地柏等灌木林。

    生物资源

    昌都市有药用植物120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贝母、大黄等。冬虫夏草以虫体饱满、外色金黄、内色粉白、味鲜、清脆而闻名中外,年产量约1—15万公斤。贝母有川贝母、梭砂贝母、高山贝母、喜马拉雅黄芪贝母等五种。大黄又有掌叶大黄,喜马拉雅大黄、心叶大黄、塔形大黄、藏边大黄等品种。其中掌叶大黄被药典记载为药用正品。此外,还有知母、胡黄莲、天麻、三七、雪莲花、当归、党参、秦艽、雪山一枝蒿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截至2019年,昌都地区发现的高等植物品种已超过700种。其中,草本植物占95以上,常见有藜科、禾本科、石竹科、伞形科、菊科;木本植物较少,约占4;其余裸子植物、柳属植物、桦木属、蔷薇科、杜鹃花属、沙棘属等占1。截至2021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共58种,包括银杏、巨柏、水松、水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400多种,包括藻苔、翠柏、红桧、蕉木等。

    动物

    昌都市共有各类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如滇金丝猴、豺、金猫、白唇鹿、豹、普氏原羚、等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5种,其中兽类动物有猕猴、赤狐、藏狐、黑熊、棕熊、马来熊、石貂、水獭、小灵猫、豹猫、方豹、狐狸、狼、马鹿、水鹿、藏原羚、岩羊。鸟类动物有赤麻鸭、鹰、雕、蛇雕、草原雕、鸢、苍鹰、松雀鹰、藏雪鸡、藏马鸡、血雉、雉鹑、大徘胸鹦鹉。鱼类有怒江裂腹鱼、光唇裂腹鱼、裸腹重腹鱼等品种[35]。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1年,昌都市共有自治区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9个,总面积44820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3个。

    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芒康县南部,距县城71公里。总面积约1853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80,保护区宽30多公里,长80多公里。最高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2200米。保护区内森林植被茂盛,阳坡有大面积高山灌木,阴坡生长着原始的云杉和冷杉林,还有落叶松与大叶杜鹃。从红拉山自然保护区向西可远观藏区著名的达美拥雪山,还可俯瞰澜沧江大峡谷沿线景观。保护区内还有许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包括滇金丝猴,云豹、雪豹、野牛等。每年四至五月份是游览红拉山的最佳时节。1993年被西藏自治区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毛岭乡普穷村宽阔的高山草地,是全国少有西藏唯一的野生马鹿人工养殖保护区。离类乌齐县县城52公里,海拔4150米。保护区始建于1975年,围栏内面积现已达到36平方公里,共饲养野生马鹿200余头

    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昌都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昌都市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雪灾、冰雹等。地质灾害较多见的是地震、山体滑坡等。

    旱灾

    昌都市大部分区域受高原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呈明显的干湿两季,每年11月份到次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15。旱灾多生在春夏相交的5月,多为春早。史料记载,1986年4月县境内,近两个月未下雨,烈日炎炎,气温增高,农区旱象日趋严重,截至同年6月13日,主要农业区俄洛、沙贡、达野、加卡、日通、柴维区等大部分村旱灾严重。

    洪涝

    昌都市境的洪涝灾害主要表现在雨季6-8月期间,易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使农田冲毁、山体滑坡、阻塞交通、水电站受损等。1991年6月中旬开始,昌都市内17个乡(区)镇普降大雨,个别地方连降暴雨,来势猛,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近十年来少见。据1991年7月18日统计,此次水灾造成昌都县冰震沟至金通公路110千米,埃西乡20千米严重塌方;俄洛至巴隆至沙贡公路近40千米部分地段塌方;大小37座桥梁被冲垮;妥坝电站拦河坝、折恩多电站引水渠部分塌方,40亩农田被冲毁,5间校舍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573万元。

    地震

    昌都市地处横断山脉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边缘地带。区域构造位于南北古陆在晚三叠纪结合后形成的澜沧江断裂带上,同时也处于区域特提斯构造带由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的转弯部位,构造活动复杂且强烈,构造方向以北北西向为主。市境内的吉塘断裂(澜沧江断裂主断面)以及东侧的贡觉断裂等都属区域上重要的控震断裂,沿断裂地震活动频繁,但基本上以中小型地震为主。1950年以来,昌都市境内沿这些断裂发生过多次中小型地震。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昌都市下辖10县1区,其中包括28个镇,110个乡,1175个建制村(居)。市政府驻地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西路378号。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昌都市常住人口为760966人,其中全市家庭户共16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6899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81,女性人口占4819,总人口性别比为10752。城镇人口占比为175,乡村人口占比为825。

    民族

    昌都市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地区。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侗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等21个民族[7]。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全市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709467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940人,汉族人口为46559人。其中位于昌都市南部与云南省交界地区的盐井乡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纳西族民族自治乡。

    语言

    昌都地区的主要方言为藏语区的康方言。康方言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次方言,每个次方言下面再分若干土语。其中,北路次方言在康方言中通行较广,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沿公路各县,基本上能在康区各地通用,被称为康方言的标准语,俗称“官话”;南路次方言分布在昌都地区的芒康、盐井一带。牧区次方言分布在昌都地区北部丁青、巴青等地。这些地区基本上以牧业为主,比较接近安多方言,但有声调。其中丁青话可以作为牧区次方言的代表。

    以北路次方言甘孜德格话为例:甘孜德格话声母较卫藏方言更为复杂,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有清化鼻音[m]、[n]、[n]、[q],清擦音分送气不送气,无舌面中塞音[c]、[ch];韵母比较简单;元音不分长短;有四个声调和一个轻声。动词的语法范畴一般不通过内部曲折表示。汉语借词较多,敬语较少。

    宗教信仰

    昌都市宗教氛围浓厚,教派门类比较丰富,包括苯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乃至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1996年,昌都市有僧尼23万多人,占西藏僧人总数的一半多。截至2002年,全区共有宗教活动场所400多座,包括日楚、拉康等,其中含尼姑寺10余座。

    苯教

    传说和遗迹显示,在佛教传入之前,苯教在昌都已十分盛行。后来,藏传佛教的传播与原有苯教发生过激烈冲突,在昌都市嘎玛寺附近仍流传着关于嘎玛巴·堆松钦巴与一苯教大师斗法的故事。根据平措次仁先生1998年的调查研究,昌都地区现有苯教寺庙54座,孜珠寺是昌都地区最大的苯教寺院。

    孜珠寺简介

    藏传佛教

    宁玛派

    宁玛意指旧和古,宁玛教派也称为“旧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的密乘派,以传承弘扬旧密法为主。传说是从松赞干布时,普遍宏传大悲观音莲花生传下来的古老教派。约在公元8世纪,宁玛派传入昌都。1680年,康珠·公嘎丁增丁青寺。1797年,建德登寺。1872年,多登·夏加西热创建斯德寺。截至2000年,宁玛教派在昌都县的寺庙主要为斯德寺、丁青寺、德登寺33座。

    噶举派

    “噶举”中的“噶”字在藏语中指佛语,“举”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有教授传承之意,噶举派注重密法的修习,而修习密法又必须通过师徒口耳相传。嘎玛噶举在明朝末和清初一度成为西藏地方的政教统治者。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杰·堆松钦巴创建昌都地区噶玛噶举祖寺——嘎玛寺。从此,噶举派在昌都县得到流传。

    截至2000年,昌都市共有噶举派寺院19座,其中噶玛噶举派寺庙有嘎玛寺、来寺、佐孜寺、拉丁寺、日奶寺、格龙寺,竹巴噶举寺庙有妥坝康巴寺、柴维泽尼寺、妥坝珠古寺、拉多珠巴寺、多普寺,宁玛噶举派寺庙有卓亚寺、奶多寺,色目噶举派寺庙有拉多乡吉日寺。

    格鲁派

    格鲁派形成于15世纪,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较晚形成的一个重要宗派,由宗喀巴·洛桑札巴(1357-1419年)创建。明正统九年(1444年),向生·西绕松布在都扎曲与昂曲河汇合处创建格鲁派寺庙强巴林寺。清康熙帝开始,昌都县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强巴林寺主要活佛受到清朝历代皇帝册封。

    昌都的格鲁教派寺院在中央政府和地方头人的庇护下,在辖区内不同于其他教派寺庙,享有一切特权,受到头人家族的扶持,自觉地参与并为土司、德帕的政治统治服务,并逐步取代了噶举派的统治地位,成为昌都地区最大统治者。到清朝鼎盛时期,昌都所辖格鲁派寺庙有130多座。

    截至2000年,格鲁派寺庙有强巴林寺等19座。

    萨迦派

    萨迦派创立者是昆·公却杰布(1034-1102年),是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公却杰布师从佛学大师卓弥·释迦益西,学习后弘期兴起的新密续,在萨迦一地创建了萨迦寺,创立萨迦派。

    截至2000年,萨迎派寺庙主要有向达寺、色然寺、冷达寺、杂普寺、喇嘛拉康等。

    伊斯兰教

    自元代开始,伊斯兰教被回族等穆斯林带入昌都。昌都的穆斯林属逊尼派,奉行大伊玛目哈乃斐法学派。清代中期,在昌都镇修建了一座简易穆斯林礼拜堂。由于昌都回族中陕西后裔占多数,礼拜堂上悬挂“陕西回馆”金字木牌匾。清代后期,在昌都镇正式修建清真寺。清末民初,在昌都居住的回汉民共同组织了社会团体“孝义会”,设会长1人,会首4人(即财务员)。截至2000年,昌都市共有1座清真寺,回民墓地1处。

    天主教

    昌都市境内有一座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天主教堂,位于芒康县纳西乡上的盐井村。盐井村约有130余户、700多名信奉天主教的藏族信徒。

    经济

    综述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是川、滇、青三省进藏的重要门户,是藏东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的中心。昌都市整体经济实力在西藏自治区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3位,处于第二梯队位置。昌都市以发展藏东高原特色农牧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种植以葡萄、荞麦、优质青稞等农产品为主,牧产以阿旺绵羊、藏香猪为特色。初步形成以采矿、电力、建材、森工、印刷、藏药、化工、手工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2021年,昌都市生产总值达279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2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0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60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18、395、487。人均生产总值36574元。

    2017-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第一产业

    昌都主要发展藏东高原特色农牧业,农业种植以葡萄、荞麦、优质青稞等特色农产品为主,2022年,全区首个阿旺绵羊胚胎中心投入生产,设立全区首个市(地)级藏香猪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建成高标准农田1557万亩。截至2022年,昌都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6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380家。

    2021年,昌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50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338亿元;林业产值161亿元;牧业产值2884亿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121亿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