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章 白洋淀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白洋淀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水生植物包括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等4类。经过不同时期的调查,发现水生植物科、种都有变化。1958年为15科30种,1975年为16科34种,1982年为15科32种,1991年为19科46种。[22]根据贺学礼等编著的《白洋淀高等植物彩色图鉴》记载,白洋淀地区高等植物有85科289种3亚种14变种2变型,其中蕨类植物2种1亚种,裸子植物4种,被子植物283种2亚种14变种2变型,该书基本涵盖了白洋淀水域和沿岸常见的高等植物种类。
白洋淀内水面开阔,饵料丰富,水生植物群落面积大,分布广。其中,湿地代表植物芦苇的生长面积约135万亩,浮游植物406种,底栖生物38种。此外,白洋淀素以盛产稻米、菱藕著称,被誉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动物
白洋淀水生动物主要有鱼类、蟹类、鳖类、虾类、底栖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浮游动物。1960-70年代,因上游水库截流和白洋淀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野鸟野禽变得罕见,部分优质鱼类绝迹。1988年以来历经多次补水,白洋淀动物种类开始增加。[2]白洋淀有野生鱼类资源有17科54种,主要有鲤鱼、黑鱼、黄颡[sǎng]等。哺乳动物14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5种。浮游动物41种。
白洋淀为为鸟类的繁殖地,截至2021年11月15日,白洋淀野生鸟类总量达230种,较雄安新区设立之前增加了24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翅鸢,以及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赤颈鸭、蒙古沙鸻等。另外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连续16年来到白洋淀越冬,大鸨属于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2022年,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42种,2022年秋冬季共新增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5种,国家三有保护和其他级别鸟类193种。
历史沿革
白洋淀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保定徐水南庄头先民早在约距今1万年左右即定居在淀区上游。
隋唐时期,开挖大运河。其中永济渠为大运河的一段,它南接沁水,北抵涿郡,全长1000千米。由于永济渠的开凿,渠西部洪水的出路受到约束,每逢汛期,自太行山奔流东注的大小河流,遇到运河阻拦,溢出河槽,在低洼处形成一些淀泊。隋时博野有君子淀,文安有狐狸淀。到唐时“瀛(河间)莫(郑州)间有九一九淀”。当时莫州包括今保定市、清苑、安新、任丘、文安及徐水南部在内的地区。
宋时为了抗御契丹的骚扰,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六宅使何承矩利用这一带地势低洼的特点,开辟了许多塘泊,将一些河流与淀泊相连接,筑堤贮水,引水灌溉,从而形成了一道自顺安军西边吴淀,东至沧州泥沽海口(今天津东面的西泥沽和泥沽咀一带)屈曲九百里的屯田防线。当时缘边塘泊绵亘七州郡,有名淀泊28处,新开凿淀泊两处。
黄河在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第五次河决澶州小吴埽,东北流经河南内黄注入卫河,再东北流与白沟合流于天津入海。浑流回灌白沟,使屯田防线上的塘泊淤塞。到北宋末年渐趋干涸,不能继续为稻田,洼淀泄去积水,堤防遭到破坏,塘泊因此归于解体。到明弘治(1488年)之前已淤为平地。正德十二年(1517年),杨村河决口始成“泽国”。形成徐、漕、雹、萍、一亩、方顺、唐、滋、沙、九河入淀之势。淀水“汪洋浩淼[miǎo],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由于白洋淀接纳了大清河系诸水,淀泊日淤日浅,水大时,则旁溢四出,洪涝灾害连年发生。当时州官、县官虽曾多次修缮和增建堤防,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白
白洋淀景区就位于安新县境内,景区总面积约20平方千米,包括旅游码头经大张庄至小张庄、宋庄、泥李庄连王家寨、郭里口环线所包括的航线、苇田和淀泊。[5]白洋淀景区包括荷花大观园、鸳鸯岛、白洋淀文化苑等,在白洋淀文化苑中有著名的白洋淀八景。
荷花大观园水域1560余亩,有699种中外名荷,是我国植荷面积较大、品种较多的巨型生态荷园。荷花的颜色有红、黄、白、粉、淡绿等,花型有单层、双层、多层,株型有小到可置案头的碗莲、大到能负重几十斤的南美王莲。
看完简介后李子昂跟苏飞飞就开始游玩了,划了船,去了鸳鸯岛,等地方也是游玩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