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逍遥初唐 > 第1001章 计划没有变化快

第1001章 计划没有变化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称心的事情,李牧解决的非常不错,特意写信夸奖。并且表示,如果李牧想,可以封他为国公。以符合他尚书令的身份,至于封亲王,暂时还不行。虽然李牧的身份,天下人已经没人不知道了。但如果封了李牧为亲王,等同于李世民承认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是错的。而且,若封李牧为亲王,会给朝野一种模糊之态。当有一日,李世民龙御归天之时,这天下是太子来继承,还是归还给李建成一脉,由李牧来继承?

    李牧如今的势力,已经彻底的尾大不掉了。

    李牧经营过定襄,洛阳,扬州,此三地,都是大唐的重镇。另外,他的继父唐俭经营蜀州,坐镇西南。他的义父李绩,总督并州,率领数万兵马,挥军辽东。他在长安,虽没有明面上的经营,但李世民却知道,李牧的老丈人白闹儿,如今已经成了长安城‘道儿’上的魁首,手底下四梁八柱,如同一张大网,把长安城的一百零八坊死死地控制在了手里。

    白闹儿是个啥样的人,长个眼睛的都看得出来。分明是有人替他在管理,而管理的人,不出意外都是来自继嗣堂。

    对继嗣堂,李世民是一直引为心腹大患的。他不止一次,想要把继嗣堂剿灭,但是越了解继嗣堂,他越发现,继嗣堂是剿灭不了的,而且也不能剿灭。

    就拿这做买卖来说吧,如果没有了继嗣堂,大唐的商路就会断绝大半。从今往后,商贩不出府县,经济必然受到巨大的影响。

    因此,李世民必须得让继嗣堂存在,除非有朝一日,他想到了一个体系,可以完全把继嗣堂给剔除掉。

    李世民一生允文允武,但唯独在这财政一途并不擅长。而纵观朝廷,在商业之道擅长的,也没有几个人。这些人都捆在一块儿,也不是李牧的对手。

    如今大唐的敌人,外部,只剩下了薛延陀和高句丽两个大患。而内部,李世民最忌惮的,也有两个,一是门阀世家,二就是李牧。

    门阀世家固然可恶,但李世民有信心可以镇住。因为他们是一盘散沙,永远不可能凝聚起来。而李牧,李世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可以这样说,如果李牧想要造反,李世民并没有信心能够控制住局面。

    但就是这样,李世民仍然敢让李牧做监国、做尚书令。如此的胸襟,果然不愧是千古帝王之楷模。

    ……

    李牧是代尚书令,所有的朝廷事务,最终都要交到他这里。就连房玄龄,名义上也是他的下属。为了加强与李世民的联系,李牧又训练了上百只信鸽,有了它们,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了。基本上,任何消息,三到五天就能传递到了。

    信息会先到李牧这里,然后由他择选,是否公之于众。他抽调唐观回来,在大唐日报之下,成立了一个通讯社。专门负责每日整理这些消息,并且在长安各大坊门口,每日张贴布告,公开王师的消息,以安民心。

    四月,李绩率军到达幽州。五月,李世民的车驾至定州。士卒水土不服,染病。李世民亲问生病的士兵,把他们托付给州县治疗。有很多地方豪强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李世民下旨,赞许了这些人的勇武,但没有答应他们随军的要求,而是把他们遣散了。

    五月末,李绩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正式踏入了高句丽的领土,高句丽军民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自守。李道宗率数千士兵到新城。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进军,击败高句丽守军,斩首数千级。

    六月,李绩攻占高句丽的盖牟城,俘获两万多人,粮食十余万石。六月底,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进攻卑沙城。程名振率军在夜里到达,王大度为先锋。七月,唐军攻占卑沙城,俘获男女八千人。

    李牧看着手里的战报,再看看墙上挂着的舆图,心说这高句丽就这两下子?大唐军队简直是势如破竹,按照这个进度,年底之前估计都能班师回朝了。

    仿佛预感到了李牧所想似的,大军攻打到了辽东城,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势如破竹之态,也在此凝滞住了。李世民气得大骂隋炀帝,据传回的讯息说,李世民整整是骂了五天。

    其实也不怪李世民去骂,这就要追溯一段历史了。为何辽东城如此的坚固呢?其实原本不是这样的,大业九年,隋炀帝御驾亲征高句丽。四月底,隋炀帝命令诸将攻打辽东城,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架设飞楼、撞车、云梯于辽东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二十余日却没有攻下辽东城,隋朝与高句丽都伤亡甚重。

    攻打辽东城很久却没有攻下,炀帝命造布囊百余万个,里面盛满土,想要堆成一条宽三十步、高与城齐的鱼梁大道,使将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轮楼车,高出城墙,俯射城内。正当攻城准备就绪,即将攻克辽东,情况危急的时候,杨玄感造反了。隋炀帝为了领军平叛,密召诸将撤军。

    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皆弃之而去。这些物资一点儿也没浪费,全都被高句丽用于加固辽东城了。所以李世民面对的辽东城,是比当年那个抵挡了隋军数月,让隋军一点办法也没有的辽东城更加坚固的辽东城。这全都是隋炀帝当年脑残的结果,怎能让李世民不生气?

    眼瞅着闪电战是不可能了,李世民只好更改战略。围住辽东城,围而不打,分兵打援。起初,收效显著,高句丽的军队,在正面作战上,着实与大唐军队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打了几次,人家也不傻。正面打不过,难道还要等你杀么?他们相信,辽东城城墙高大,城内粮草充盈,坚守一年也不是问题。而大唐的军队劳师远征,粮草补给线何止千里,必定不能长久。

    既然援不了,那边不援了。所有高句丽的军队,都龟缩在自己的城池中,实行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大唐军队每到一处,经常连一个百姓都看不着,而攻城呢,却又一时半会攻打不下来。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谁也奈何不了谁。

    李世民只好做长期斗争的准备,命李牧收了秋粮只好加快运输到辽东,同时也让李牧想办法搜集陨石,制作炸药。想破辽东城,靠将士的血肉去填,不知要伤亡多少。但如果有火药,必能事半功倍。

    ……

    就在李牧纠结要不要制作火药送到前线的时候,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消息,传到了长安。

    泥孰死了。

    李孝恭传回的消息说,泥孰是病死的。但李牧却并不信,他与泥孰是见过面的,他记忆中泥孰的样子,并不像是病重之人。他的死,一定有蹊跷。

    其实泥孰的生死,李牧并不是很关心。但现在的问题是,泥孰是大唐与西突厥关系的维系者。泥孰做西突厥的大汗,西突厥会与大唐和睦。如果泥孰死了,他的继任者未必会继续执行他从前的政策。一旦西突厥挥军东进,那可是将近二十万的骑兵,仅凭定襄都护府的五万人马,是不可能抵挡得住的。

    更不要说,还有北边的薛延陀。

    李牧不敢怠慢,一面飞鸽传书给李世民,另一面也赶紧通知留守的百官,来到东宫商议此事。

    等不及李世民的决断了,消息一来一回,至少也是半个月的时间。而定襄那边传过来消息,一个来回也要十天。若等消息再行动,消息来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如果真是最糟糕的情况,西突厥挥军东进,谁也帮不了定襄。唯有组织现有的力量,想办法驰援定襄才行。

    李牧当即没有了迟疑,第一个命令便是亲自接手了东城兵工厂,督工制作火药。同时,李牧还让李承乾下旨,调拨蜀州兵马两万驰援定襄,防备西突厥动向。

    他还修书一封给他的老丈人,如今的高昌国主张勋,让他联络西域诸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向定襄都护府靠拢。定襄周围种的都是土豆,粮食肯定是不成问题。现在缺的是人,心向大唐的人。

    ……

    李世民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六天之后了。看到纸条上的字,李世民久久沉默不语,看到他脸色变了,长孙无忌等人也都预感到不妙。李世民呆坐半晌,才把纸条递给长孙无忌等人传阅。

    “泥孰死了……”

    纸条上只有寥寥数语,但却无异于是一个炸雷。在出兵之前,李世民不止一次找重臣商议事情,其中关于西突厥,就讨论了不止二十次。多数人都认为,与西突厥缔结兄弟之盟,是大唐可以放手东征的基础。以泥孰表现出来的恭顺,大唐在征伐高句丽的时候,他背后捅刀子的概率几乎为零。

    但谁能想到,泥孰会死了?

    现在他怎么死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已经死了。西突厥内部,对大唐抱有敌视者不在少数。上一次西突厥东进,差点就让大唐有了亡国之危。如今大唐一半的精兵,都在辽东。若此时西突厥进犯,这些兵马就算插上翅膀也飞不回去啊!

    李世民喃喃道:“难道要我效法隋炀帝,虎头蛇尾地撤兵么?”

    李靖沉默不语,也不知在想什么。其他人也议论纷纷,争论不出个所以然了。长孙无忌心急如焚,他想控制自己,不要表现出焦急来。但他实在是控制不住了,长孙家的势力,根本,都在陇右。攻灭了吐谷浑之后,为了开采盐矿,长孙家又派了大批子弟和劳工进驻了青海湖畔。

    这些区域,都是西突厥东进的必经之路。不止是长孙家如此,如今大唐的勋贵们,多数都是陇右出身,他们的身家性命,他们的祖宗牌位,如今也都在陇右呢。眼瞅着老家都要被端了,怎能让他们不着急?

    如今战事进入了僵持阶段,高句丽军队龟缩不出。双方就这么耗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与其在这边迟迟没有战果,还不如班师回朝,保住基业和祖宗。

    若真是因为在这边浪费时间,导致家族被屠戮,宗祠被烧毁。那可真是九泉之下,没有脸面再见祖先了。

    李世民把这些人的表情收在眼底,他抬手拦下了长孙无忌不让他开口,对在场众人道:“如何决断,得让朕想想。这个消息,你们所有人不得外传,若扰乱了军心,不管是谁,朕都不会饶恕。”停顿了一下,李世民道:“你们都回去吧,辅机,李靖,你们二人留下。”

    其他人纷纷告退,李世民也屏退了左右,然高公公在门外守着,看向面前的二人。

    “这个消息,你们怎么看?”

    长孙无忌迫不及待接话道:“陛下,臣认为必须得班师回朝了。”

    李世民眉头一皱,心中不悦,却没有表现出来,道:“讲讲你的理由。”

    长孙无忌对李世民的了解,比李世民自己了解自己还要多一点儿,李世民的想法,他怎会猜不到:“陛下,臣惦记着宗族,这一点,臣不否认,但臣不仅仅如此。陛下可能想过,如果不回去,会发生什么?”

    “什么?”

    “陛下,如今国内的兵马,只有正常时候的一半。这些兵马要驻扎全国,能够支援定襄的,少之又少。而若定襄失利,则西突厥兵峰直指长安。这一幕,又似当年便桥之盟了!”

    李世民瞳孔一缩,便桥之盟是他此生最大的耻辱,长孙无忌提及此事,便像是在他心里扎了一刀。

    “如果陛下不班师,会引起国内的恐慌。百姓暂且不提,那些门阀,士族,陛下能信得过么?他们会与大唐共存亡么?怕不是定襄一旦失守,他们就会像隋末一样,自立为王,割据地方吧!”

    “若真是这样,天下百姓又将会回到水深火热之中!”

    “这……”李世民露出犹疑之色,长孙无忌竟跪了下来:“陛下,臣知道您不甘心,但陛下啊,您春秋鼎盛,此番征伐不掉高句丽,您可以重整旗鼓再来,可是若失了国,后悔可都来不及了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