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杂家宗师 > 第二百三十二章 那些写小说的作者们

第二百三十二章 那些写小说的作者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北城宅子

    马晋和徐许说的事,是他让徐许专门筹备新华社,而这个新华社,则是以后专门负责出版事务的产业。

    这件事是马晋回来后,和安逸及徐许商议好几天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在马晋离京的半年,新华书店可谓是战果累累,《说岳》发售近十二万本,书店赚个盆钵满溢,自不必多说,而其他书籍也是销量高涨,为马晋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首先,历时几个月,官步的《薛仁贵》中部终于写完,发售后销量持续上扬,直逼三万,可以说除了《说岳》,整个京城就属官步的《薛仁贵传奇》最火。

    算上稿费和一点分红,光是凭借这本新书,官步就拿了三百多两纹银。

    官步把家里的老宅给卖了,又向书店借了点钱,再加上稿费,凑巴凑巴,咬牙买了一间两进的小院,将自己老娘接进去享福。

    如果一年前,官步想都不敢想有这么一天……

    ……

    和官步前后发书的还有杜山,说起来这个杜山真是个快枪手,写书极快,《冷面罗成》完本后,他休息了不到半个月,就继续投入创作中。

    然后用三个多月的功夫,就写完了一本三十六万字的《赤发灵官单雄信》,交稿时把安逸和徐许都给震住了,引为天人。

    算起来,和杜山同时出道的师弟官步,同样的时间,写的字数连他一半都没到。

    至于马晋……

    呵呵…

    ……

    虽然杜山写书速度快,但《赤发》的销量却有点不尽人意,一万五的销量虽然比《罗》高出一点,但和官步的三万销量相比,还是有些相拙见行。

    杜山的稿费也只拿了一百两出头,因为销量没过两万本,还没有分红。

    分红,是马晋和安逸为了激励那些作者所搞出来的制度,虽然份额不高,但零零散散加起来也有一百多两,对那些作者来说,相当于领了两份稿费。

    当然,分红也是门槛的,书籍销量最低两万本,而且,如果销量达到五万,分红的份额还会提高。

    当然,目前除了官步,还没有其他作者有分红的资格。

    嗯,马晋不算,他是老板……

    ……

    杜山是官步的师兄,年纪也比其大上七八岁,成绩却只有人家的一半,他心里不由也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杜山到底也是而立之年的岁数,大小的风雨也经过一些,增强好胜的心思没那么重。

    所以低靡了几天,杜山有重整旗鼓,准备新书,不过这次不在写隋唐了,他把目标瞄准了正火《说岳》,准备写本《赢官人岳云》。

    马晋前两天专门请新华旗下的作者吃了顿饭,席间问起了杜山的新书,结果才知道,这一个月的时间,杜山已经写了一半了,差不多四月末就可以交稿。

    当时在坐的作者,包括马晋,或多或少的都脸带羞惭……

    ……

    再这要说一下,不算马晋,除了官、杜这两人小有名气外,新华还有一个知名的作者。

    就是那个神神秘秘的笙悦,《武唐恋》上部虽然销量一般,但风评很好,而且书迷很忠诚。

    在外面盗版遍布的情况下,还有很多书迷为了支持笙悦,还专门来新华花更多的钱购买正版。

    最后硬是生生的把《武唐》的总销量冲到了一万多,书店存货不够,又加印了两次。

    这可让安逸和徐许开了眼,就是马晋的《说岳》,也没有这个待遇啊……

    这件事情让安逸他们觉得,《武唐》的前景绝对不会低,于是徐许写信催稿,没办法,这个笙悦从来没露过面,联系全靠写信,就是写信,也是把信放到一个客栈里,人家自己去取。

    这么遮遮掩掩自己的身份,再结合那细腻的文风,也怪不得马晋和徐许都怀疑这个笙悦是女人。

    徐许写信催了十几次,但那个笙悦就是拖,最后让徐许惹急了,才给个准话,六月之前,准时交稿……

    ……

    除了这三个混出了点名堂的,新华还有十二位签了长约的作者,这些人都是新书发售时,有了一定成绩,被安逸、徐许觉得有潜力的,才签下契约。

    不过马晋信奉成绩说话,销量为王,这些作者最多的,也不过卖了五千本,成绩落人一等,他们的稿费肯定没有官步等人的多。

    同等的条件,他们的稿费只有官步他们的一半,甚至更少。

    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成绩上升,待遇也会随之提高。

    这半年里,这些作者出了十几本书,也给书店进账了几千两,但销量没有一本过一万的。

    不过为了安抚人心,只要新书赚了,书店都会酌情封一份红包给作者,至少在待遇上,新华一直做的问心无愧。

    ……

    马晋离开这半年来,新华书店发售新书近三十本,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收来的稿子试水,赔本买卖。

    一小部分不亏也不赚,剩下的大部分还是有赚头的,不算最赚钱的《说岳》,入账近三万两。

    给马晋提出的出版这条发展计划,开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

    新华大赚,其他书商也不是傻子,看出有利可图,纷纷也重金收稿,整个书肆行当里面一片腥风血雨。

    虽然也有不少人因为没选好书稿,被坑的不轻,几百两上千两的银子打了水漂,但也博一把就成功的。

    像文化堂的佟万哲,当年起家时,就以眼光独到著称,这家伙学着马晋重金求稿,还真捞到了一条大鱼,有个姓唐的青年另辟新径,写了一本《风流杨广》。

    主写隋炀帝杨广的风流一生,情节香艳火爆,干货满满,当即引起京城的小轰动,狂卖两万多本。

    老佟打了个漂亮的单身仗。

    其他的一些书商,也有一些收获,小赚了一笔,有了好处,他们继续出书的心变得火热,满京城的淘换好稿子。

    这些人的行动,虽然眼下没有对新华构成什么威胁,但为了防患于未然。

    回来没几天的马晋就开始行动,和安逸他们商议了之后,决定将新华书店分成两部分。

    书店的职责没有什么变化,由安逸掌管,负责新书的印刷和发行销售。

    而徐许带着一批人单独出来,组建新华社,专门负责向外界收稿,和新书的审核、排版,这些出版事物。

    而且作者契约,稿费这些工作也由新华社这边负责。

    徐许担任新华社主编,单独归马晋统管。

    ……

    成立这个新华社,一是为了分工明确,另起炉造,减轻书店那边的压力,也方便马晋管理。

    二是其他书商的虎视眈眈,多少也给了马晋一些压力,成立一个专业的出版机构,培养一批职业编辑,也能更好发掘一些未曾发现的宝玉。

    以后新华社的主要工作,就是和满京城的书商抢人才,力保京城第一书商的名号。

    除了补充新血,也得防着自家的作者被人挖墙角,为此,马晋打算让新华社弄一些福利制度,毕竟好的福利才能留得住人才。

    他准备让新华社经常搞一些作者的定期聚会,集体郊游什么的,逢年过节还要送些年货节礼,发点奖金等等。

    这些事花钱不多,却能促进感情,拉拢人心,而且还能当做宣传的要点,借此吸引外界人才。

    这些事情让书店来办,不免有些不伦不类,有了新华社就名正言顺多了。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马晋在为以后铺路,他心里有个想法很久了,成立新华社就是第一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