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05章
两个多月前,姚南乔于巷子内和傅家姐弟分开后不久,就如她心中所计划的那样,去县衙拜见知府乔大人。只是她们闲聊的话题尚未步入正题,便有衙役来禀告乔大人在官学授课的李夫子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口角受伤了,不能再继续授课。本来这样的事情是不需要惊动知府大人的,官长完全可以自行解决,但是因为这已经是官学这一个月来换的第五位夫子,除此以外,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闹事的学生当中还有知府大人的孙女。
“噗,没想到古代的“贵族学校”也这么乱。”姚南乔在一旁听着,心中暗暗吃惊。
有道是家丑不可外扬,所以在乔知府的目光看过来之前,姚南乔已经开始佯装成低头喝茶,避免对方目光看过来时,彼此之间的尴尬。
官学里缺授课的夫子,这事它说大不大,但要说小,它也不算小。就算乔知府现在立刻吩咐衙役,在府城的公告栏上张贴告示招聘新夫子,也不一定就能挑到合适的人选。
察言观色是职场打拼中的人具备最基本的谋生能力,察觉到乔知府面上的为难,姚南乔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接下这副艰巨的重担,她想应该是有的。虽然穿越了时空,但是教育学生的方式应该都是大同小异。更何况在她的眼中学生不存在缺点,有的只是特点。
必须承认,有些孩子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的确没有什么天赋,可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光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注重品行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成人成才,成人简单,时间会给出答案。可成才却不一样。成才不仅仅是将手中的学生送进985、211这样的学校,更应该做的是教会你的学生拥有最基本的一个作为社会人的良知与思考,不盲从不放纵,不因一己之私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更何况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同样是一个学生,他/她也许会在其他方面出彩也未可知?毕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挑战即机遇,关键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抓住它,所以在察觉到乔大人面上的为难后,姚南乔决心试一试。
“乔大人,可以让学生去官学试试吗?”姚南乔放下茶杯笑着问道。
“你?姚举人,不是本官不相信你的能力,而是你实在太过年轻,恐怕压不住那帮顽劣不堪的学生。”乔大人看了一眼姚南乔说道。
“知府大人,多谢您的关心,不过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自有办法解决。”姚南乔自信满满地说道。
“行吧,就让你试试,不过官学不在郾城,而是在距这里五十公里的平城。”乔知府同意后说道。
“无妨,学生如今无牵无挂,去哪都是一样。”姚南乔听懂了乔知府话中的意思后,笑着说道。
“既然如此,本官便派衙役架上马车送你去平城。”乔知府说道。
“多谢知府大人。”姚南乔拱手行礼。
告别乔知府踏上平城之旅的姚南乔,并不会知道前方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鸡飞狗跳的生活,更不会知道在那里,她好不容易摆脱的傅雁卿又将会再次缠上她。
由于姚南乔曾经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真正“和而不同”的时代,在那里个性被嘉奖,模板被打破,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舒展,人们再也不需要像灰姑娘的姐姐一样削足适履,披上不真诚的伪装。
曾经固若金汤的思维定式也已经脆弱得不堪一击,行业之间一度泾渭分明的边界在那个时代也不复存在,“隔行如隔山”这样的话已经被许多年轻人打包塞进了回收站。
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好在姚南乔的思维一直游离在两者之间,所以尽管教学方式不同,但是她还是可以应付的。
对于她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而言,决定他们教学的受众,不外乎两点,一点是个人喜欢孩子的程度(都说越喜欢孩子,越往低龄阶段教,而想要钻研学术的则往上教),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学历程度。
本来以姚南乔这样的教学水平,去给高中生甚至是大学生授课都是足够的,但是因为她喜欢孩子,想要做好基础教育,所以选择了小学起步阶段。
“吁~,姚举人,官学到了。”马车停稳后,车外的衙役提醒姚南乔。
“有劳衙役大姐了,这是一点银子,给您买酒喝,请不要推辞。”姚南乔将准备好的银子递给衙役大姐。
“多谢姚举人,那在下就不客气了。提醒您一句,您在此处为夫子,要千万小心知府大人的孙女,千万不要与她对上,否则……”衙役大姐欲言又止道。
“多谢衙役大姐的提醒,我会注意的。”姚南乔笑着点头。
这世上很多的事情除非不入局,入局后必定会受其干扰,只有两个毫无交集的人才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而她既然来官学当夫子,又怎能保证她所做的事情都会被知府的孙女所满意?所以面对衙役大姐的好心提醒,她除了道谢,并无其他言语。
在衙役大姐的引荐介绍下,姚南乔见到了官学的官长顾温玉,一番交流下来,姚南乔发现对方对自己的态度还算友善,虽然如乔知府那般怀疑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但是还是允许她先试一试。
自古以来,官学相比于私学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官学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实行“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集中办学方针;私学则是由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实行的是“学在四夷”“学术下移”的分散办学方针。
其次,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私学则是受教自由。官学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而私学则是“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思想自由”。
另外,官学由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教学设备,制度比较规范化;私学不一定有固定的场所,是以教师为中心,可以流动,且设备简单,制度不够规范。官学的教学内容限于传统的“六艺”;而私学的教学内容则突破“六艺”。
最重要的一点,官学是按一定方向一定规格培养人才,私学则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为地主阶级服务。
不过虽然这两者之间有这么多的不同,但是它们都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都以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人才为目标;都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都重理论而轻实践,重文而轻理,重文而武;都提倡长幼有别,尊师重道,教师都普遍受尊重;都为封建儒家思想的传播,维护封建统治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任何时代,枪|打出头鸟这种事情都屡见不鲜,想要安身立命,就不能够做得太出格。
代替李夫子授课的姚南乔,初次与官学中的学生见面,就已经感受到她们心底的压抑以及对自己的抵触,所以她选择先不讲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先不讲课,咱们先来彼此认识一下,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姚南乔笑着说道。
“自我介绍?”底下的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就是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以及来自什么地方?就拿夫子我举例,我先姚,来自郾城,同学们可以称呼我为姚夫子。”姚南乔解释完,笑着问道。
“姚夫子,我叫齐悦,家住在平城。”有了姚南乔的抛砖引玉,很快一个长相清秀的小姑娘站起来说道。
“好,很好,除了齐悦同学还有谁想要自我介绍?”姚南乔示意齐悦坐下后,笑着问道。
“老师,还有我,我叫林思,我也来自郾城。”一个脸圆圆的小姑娘举手。
“好。”姚南乔笑着点头。
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有了齐悦和林思带头,姚南乔很快就弄清楚了她所教的班级里有多少人,以及记住了绝大部分人的名字,也顺带弄清楚了乔知府的孙女是哪一位?
对于乔伊然(乔知府的孙女)而言,上课的时间不上课,而是聊天,也算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了。不过她并不讨厌就是了。比起那些一上来就之乎者也的夫子,姚南乔这样的开场方式,反而不会让她感到昏昏欲睡。
当然有人满意,自然就有人不满意,对于姚南乔上课时间不授课,而是与学生聊天的做法,顾官长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却是认定了姚南乔没有教学经验,不会教学生。碍于乔知府的面子,她选择了等,等学生们赶走姚南乔,又或者等姚南乔受不了自己选择离开。
同在一个课堂上,学生的接受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姚南乔的教学方式是把考试需要用到的《诗经》、《周礼》等儒家典籍逐词逐句讲解给学生理解记忆,碍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她没有办法用后世的拼音注词法给学生进行讲解,只能用其他的较为生动形象的方式,来给学生加深印象。而至于死记硬背这一方法,其实她个人是不提倡的。知识是越用越活的,写一篇文章都比死记硬背要强。
不过她虽然不提倡死记硬背,可她却要求自己的学生多朗读,要求她们将《诗经》、《周礼》等儒家典籍读熟,读顺。
清代的蘅塘居士在《唐诗三百首·序》中说:“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朗读和默读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对古典诗歌加强诵读,读出节奏和感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以诵读历来是古诗文学习中所强调的方法。《庄子·德充符》云:「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那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中涉及的“吟诗”究竟是哪个意项呢?很显然,这里的“吟诗”应该是作诗的的意思。
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吟诵对古人来说是一种较低的能力。科技高速发展的后世,学习多“看”书,古人学习多“读”书。“读”即要出声,古代蒙学起步就要求诵读,虽然一开始不一定能诵读的很好,如读出节奏语气等。但是,将《唐诗三百首》读熟后,应该古诗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了。因为《唐诗三百首》不全是简单的诗,还有不少比较长的“歌行体”的诗。如王维的《桃源行》32句,韩愈的七言古诗《石鼓文》66句,都是较难的作品。这么多东西学完,只达到一个会“吟诵”的水平,就好像是高中毕业只学会了拼音,简直是在开玩笑!
第二,作诗更有广告或宣传效应。蘅塘居士给《唐诗三百首》作序是要提高这本书的销量,所以无论是广告或是宣传一定要提一个比较好的能力来作宣传效应。比起诵读诗歌来说,会创作诗歌显得更实用,更有广告效应。所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这句话肯定是在说创作诗歌的事,也就是说把这本书读完后,原来不会写诗的人也会写诗了。
当然,要说将《唐诗三百首》读熟就会写诗,这么说也未免有夸大之嫌,这正如古人所说“多读多写文自工”,要写好诗歌除了熟读经典之外还有其它要素,如写作训练、深入生活、提高修养等等。但是出于广告目的,不可能这样面面俱到的宣讲的。
而姚南乔要求自己的学生做到读熟、读顺也就是这个意思,毕竟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无疑会有很大的裨益。读熟优秀作品,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以至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