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佼佼者
府邸的大殿里。
冯去疾身穿官服,背着手正在等候着。
此时,
赵祁领着韩非先后走进了大殿内。
“冯大人,闻名不如见面,幸会啊。”
见到冯去疾,赵祁立即抱拳行礼,打了声招呼。
“见过赵将军。”
听见声音,冯去疾立刻转身,看到赵祁后,丝毫没敢怠慢,立刻抱拳还礼,并未摆出身为秦国九卿之一的傲慢态度。
此刻,
赵祁注意到了眼前这位深受秦始皇信赖的大臣形象。
他穿着官服,自带一股高级官员的威严,容貌并不出众,但却流露出文人的雅致气质,年纪和韩非差不多,正值三十多岁,年轻力壮。
自从秦政执掌国家以来,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打破常规,用人唯贤,不怀疑忠诚的人,也不任用可疑之人,这样的魄力在秦政的统治中得到了体现,朝廷上也尽是一些年轻有力的人物,很少见到年迈者。
这也是新时代秦国的新面貌。
冯去疾正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他在秦始皇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李斯。
在历史上,
秦始皇设立了左右丞相。
李斯担任左丞相,冯去疾则是右丞相,论地位还要高于李斯。
由此可见冯去疾的才能。
否则秦始皇也不会派他前来韩国执政。
“冯大人过谦了。”赵祁微笑着回应。
“冯某在咸阳久闻赵将军大名,您年纪轻轻,却已为我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您精通医术,对我大秦军队的改善起到了巨大作用,使得我大秦伤兵存活率提高了八成,堪称旷世奇功。
灭韩之战中您又亲手斩杀韩王,立下定国立业之功。
看来,赵将军英勇威猛,果真名不虚传。
能得到大王的信任,让您冯某来韩国执政并与我共事,实乃冯某之荣幸。
往后的工作,就要多多麻烦赵将军了。”冯去疾对赵祁笑着说。
赵祁听后,脸上也挂起了微笑。
所谓谈话的艺术,从冯去疾的话里就能感受到。他的话语既充满赞美,又透着对赵祁的敬佩之情。任何一个人听到这样的话都会感到舒心。
能坐上九卿之一高位,担任治粟内史,掌管秦国财政,足以证明秦始皇对他有多么信任。
“冯大人过谦了。”
“往后的时间里,咱们彼此依赖吧。”
赵祁迅速回复道。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是新手,但他两世为人,说起官腔来跟谁都不差。
“这位是哪位高人?”
冯去疾的目光转向了赵祁身后的韩非。从韩非踏入大殿的那一刻起,他就察觉到了韩非非凡的气质,绝非常人。
“给冯大人引荐一下。”
“他是韩非,昔日稷下学宫荀子的学生。”
“如今公子深知大王统一全国、消除天下战乱的决心,已答应效忠我国大秦,为大王效力。”赵祁立即介绍道。
“原来就是韩非公子。”
“在下冯去疾,见过公子。”
冯去疾略微惊讶了一下,但没有任何迟疑,立刻躬身向韩非行礼。
“冯大人客气了。”
“如今我已经不再是公子身份了,只是秦国大臣韩非。”韩非微笑着回应。
“在我初次入朝为大王效力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公子的名字,并有幸拜读过公子的文章。今日得以亲眼见到公子,而且公子又加入我国大秦为大王效力,这实在是我国大秦之幸,更是大王的一大幸事。”冯去疾满怀诚意地说道。
“冯大人过奖了。”
韩非只能笑着回答。
然而对于冯去疾如此看重自己的态度,韩非还是颇感欣慰的。
在这个时代,
虽然信息闭塞,但是名声在外的人才依然众多。
那些享有盛名的人才往往是各国君主争抢的对象。
如果是一个其他国家的降臣,可能会引起某些君主的猜忌。
但对于秦王嬴政来说,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
他信奉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他相信自己作为君主的魄力以及对臣子的恩赐,一定会让臣子心悦诚服。
韩非这样的人才加入秦国,
自然也让秦王很高兴。
得一大才。
“这一次李斯算盘落空了,韩非并未像他说的那样,反而投入了我们大秦的怀抱。”
“不过,以我对韩非的了解,他是一个宁死不屈的硬骨头,如今愿意投靠我们大秦,效忠大王,恐怕是……”
冯去疾心里揣测着,目光转向赵祁。
显然,
他猜测这次韩非投降的背后原因在于赵祁。
“果然。”
“从过去蒙将军上报的军情来看,但凡赵祁所在之处,总能引发一些事情,如今韩非归顺我国大秦,也是赵祁的功劳。”
“这小子,确实是我们大秦的福将。”
“有了韩非加入秦国并效力,凭借他的能力和在韩国百姓心中的声誉,我可以更快地帮助大王控制韩国境内。”冯去疾心中暗想,对于韩非归秦之事也显得格外兴奋。
“韩非公子加入了我们大秦,以其才能,完全能够独挡一面。”
“我有个建议,不知冯大人是否愿意采纳?”赵祁微笑着,试探性地问。
“赵将军请讲。”冯去疾立刻回答道。
冯去疾听罢,他的脸上立即绽放出一抹笑意,“赵将军所言深得我心。”他紧接着回答。
韩非公子身为韩国的重要大臣,在韩国民众间也颇有威信。假如他能辅佐我成为治理韩国的副手,不仅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也能展现出韩非公子对我大秦的忠诚与归顺。”赵祁阐述道。
听到这话,冯去疾心里对此早已有了同感。他知道韩非确有过人之处,在韩国的威望更是寻常官员难以企及。对于秦国来说,让韩非参与治理并全面掌控韩国事务,无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来冯去疾私下里就是这样考虑的,但既然赵祁提出,那就更容易付诸实践了。毕竟,此刻的赵祁与他地位相当,执掌着韩境军事,麾下统率着十万雍城大军以及十几万投降的韩军。
“如此甚好。”赵祁微笑道。
“韩非公子,”冯去疾继续说,“从今日起,您将成为我的副手,协助我共同治理韩国境内。等到韩国局势稳定下来,我必定会将您的功绩上报给大王,届时大王必将重重赏赐。”
冯去疾立刻转向韩非问道:“韩非公子,您是否愿意接受这个安排呢?”韩非自是没有拒绝的理由,毕竟对于有威望的人来说,这样的机会难得。
此刻的韩非,他的能力早在韩国未灭亡之前就得到了证明,其才能不容置疑。看到这一切,赵祁满意地笑了。韩非步入秦国政坛并且掌握权力的第一步就这样开始了。然而,他们的这种关系除非他们亲自透露,否则旁人绝不会知晓。
接下来几个月,阳城——那场昔日战役的发生地,已经渐渐恢复平静,然而战争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血迹渗入城墙,融入城市,空气中仍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仿佛是对过往大战的无声见证。
然而此时的阳城却并不安宁。城外,十几万韩军投降士兵集结在此,一个个满脸惊恐,仿佛在接受命运的裁决。
韩军周围,五万秦军精锐士兵将他们团团围住,全副武装,刀剑出鞘,城墙上万名弓箭手严阵以待,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这么做显然是为了防备这些投降士兵突然叛乱。一旦发生此类情况,秦军将毫不留情地启动紧急措施。
灭韩之战中,秦国出动二十万大军,虽损失万人,但大多是轻伤,尤其是在赵祁介入之后,伤亡数字明显下降。否则的话,这次灭韩之战,秦国至少也要损失数万兵力。
如今,散布在韩国各地的投降士兵齐聚阳城,背后的原因正是赵祁的一项命令。对于这些投降士兵,必须找到一个妥善的处理办法。以往,秦国对待投降士兵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贬为奴隶,用于修路、流放边疆劳作;二是编入刑徒军,即炮灰军,强迫他们为秦国作战,以此减少秦军主力的伤亡。
但是,第二种刑徒军的处置方式固然可以降低秦军伤亡,却也蕴含极大的风险。一旦投降士兵拿起武器,他们可能会倒戈相向,转而对抗秦国。因此无论哪种处置方式都不是最佳选择。而这正是赵祁把所有投降士兵召至阳城的根本原因——解决投降士兵问题。
“赵将军到!”此刻,城楼上响起了通报声。
在屠睢与章邯两位将领,以及李青率领的亲卫营精锐武士护卫下,赵祁抵达了城楼。当他出现时,城下的投降士兵个个满脸惧色,因为他们已经从人口相传中得知了他的身份。
赵祁,杀人不眨眼,先是斩杀了韩军上将暴鸢,继而又杀了韩王,被称为白起之后的大秦新杀神,军中甚至尊称他为“小杀神”。
正因为此,赵祁在秦军中的名声威震八方,同时也在这群投降士兵之间流传开来。故而对于赵祁,他们是畏惧的。当年长平之战,秦军武安君白起曾坑杀四十万赵军,震撼天下,各国为之胆寒。如今赵祁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他们自然满心恐惧,生怕赵祁会像当年的白起那样对他们痛下杀手,而他们则无力抵抗,只能坐以待毙。
于是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恐惧和不安。
“恭迎将军!”随着赵祁踏上城楼,所有的秦军将士纷纷躬身行礼。
“免礼。”赵祁点头示意,威严地道。
担任镇韩主将的日子以来,赵祁的性格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权柄运用自如。他径直走到城墙边,目光落在那些满是恐惧的韩军投降士兵身上。
“你们在害怕什么呢?”赵祁的声音回荡在城楼上,借助内力的加持,洪亮无比,传入了众多韩军士兵的耳朵。
听到此话,韩军士兵们更加恐慌了。
“可是你们误会了。”赵祁接着说,“我今日将你们召集至此,并非是为了杀害你们。”
“而是为了给你们带来新生。”赵祁威严地宣告道。
此言一出,众多韩军士兵的心情愈发复杂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