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汉中决战
“韩将军!”
曹操痛呼一声,紧握双拳。
“我必取华雄首级,以慰韩将军在天之灵!”
这时,一个魁梧的大汉走了出来,声音之中满是怒意:“将军,末将夏侯渊愿出战华雄,为韩将军报仇!”
曹操点头应允,并亲自为夏侯渊披上战甲。
夏侯渊翻身上马,手持长枪,马蹄踏破尘埃,带起一道烟尘。
在阵前停下,勒住战马,紧握长枪。
“夏侯渊,你可敢与我一战?”
华雄的声音充满了挑衅的意味。
夏侯渊微微一笑,不怒自威,他轻轻一提缰绳,战马便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向华雄。
“华雄,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随后长枪如龙,直取华雄咽喉。
华雄也不甘示弱,挺枪相迎,两人瞬间缠斗了起来。
只见枪影交错,火花四溅,两人的动作快如闪电,令人目不暇接。
夏侯渊的枪法精妙绝伦,时而如游龙戏水,时而如猛虎下山,让华雄不得不全神贯注地应对。
而华雄则是凭借着过人的臂力,一次次将夏侯渊的攻势化解于无形之中。
两人的战斗如同狂风骤雨,让人目不暇接。
随着战斗的深入,夏侯渊逐渐找到了华雄的破绽。
他发现华雄虽然力大无穷,但动作相对迟缓,尤其是在长时间的激战后,体力开始有所下降。
于是,夏侯渊开始利用自己灵活速度的优势,不断向华雄发起攻击,逼迫他露出破绽。
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交锋中,夏侯渊瞅准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他猛地大喝一声,全身的力量都凝聚在了长枪之上。
只见枪尖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如同闪电般刺向华雄的胸膛。
华雄虽然奋力抵挡,但终究还是慢了一步,长枪瞬间穿透了他的铠甲,深深地刺入了他的心脏。
“噗嗤!”
一声沉闷的声响传来。
华雄低头,一脸的不可置信。
他不敢相信自己竟然会败在夏侯渊的手下。
身体剧烈地颤抖着,鲜血从伤口处喷涌而出,染红了他的战袍和盔甲。
夏侯渊见状,毫不犹豫的一枪结果了华雄的性命。
他用力拔出长枪,枪尖上还带着华雄的鲜血。
周围的士兵们见状,纷纷发出欢呼声。
夏侯渊则收起长枪,策马返回本阵。
夜,月黑风高。
李儒已经将曹操的粮道的路线,沿途的地形以及可能的巡逻队分布都探查清楚了。
趁着夜色,他精心挑选了一队轻骑和精锐斥候,沿着一条少有人知的小路行走。
这条小路蜿蜒曲折,穿越密林与山谷,最终可直达曹操粮道的关键节点。
他们借助夜色的掩护,避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巡逻队。
经过数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了位于山谷之中的小桥。
这座小桥是连接粮道两侧的重要通道,一旦被破坏,曹操的粮草运输将被迫中断。
于是他们迅速开始分工,一部分人负责在小桥两侧布置陷阱和伏击,以防备曹军的反扑。
另一部分人则开始着手破坏小桥的桥体。
撬开了桥上的石板,拆除了关键的支撑结构。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小桥在夜色中轰然倒塌,将下方的河流阻断,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与此同时,还放火烧毁了桥边堆积的粮草和物资。
曹操得知此事后,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紧握双拳,眼中闪烁着熊熊怒火。
斩了这一批的运粮官后,立刻修书一封快马送去给秦川,把情况说明后,又要了一批粮草辎重。
就在这时,程昱匆匆步入营帐,他深知曹操此刻的心情,于是,他连忙上前,向曹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
程昱沉声说道:“将军息怒,粮草虽失,但战意不可丢,北凉军既敢如此行事,我们亦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曹操闻言,目光一凝,转头看向程昱,似乎在等待着他的下文。
“我观城内近日疫病横行,死者众多,将军可命人收集这些尸体,利用投石车之利,将它们投掷到北凉军的营地之中。”
他的声音虽轻,但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一般,敲击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
曹操闻言,先是一愣,随后道:“此计虽毒,却也有理。”
但是话锋一转,道:“容我在想想”
等程昱走后,曹操看向郭嘉和荀彧。
“将军,可是有烦心之事?”
曹操抬头,轻叹一声,道出了自己的担忧:“程昱之计,虽能解我军燃眉之急,但实则太过狠辣,有伤天和,若真如此行事,事后当地的百姓将如何生存?这岂不是将我等置于不仁不义之地?”
郭嘉闻言,沉吟片刻,道:“将军所言极是,此计虽狠,但亦非不可行,然则,我等身为天下苍生之主,当以民为本,岂能因一己之私而害及无辜?或许,我们可以另寻他法,既能解围,又不至于伤及无辜。”
荀彧也点头附和道:“将军仁心仁术,实乃天下苍生之福,臣以为,可加强情报收集,寻找北凉军的弱点,同时加强我军防御,以待时机反击。”
曹操听了二人的建议,心中豁然开朗。
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之怒,让更多无辜的百姓成为牺牲品。
虽然,他曾经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但,他是一个温柔的枭雄。
“好!就依你二人之言。”
曹操站起身来,继续道:“我们不仅要赢得这场战争,更要赢得民心。”
“我要让世人知道,我曹操虽为武夫,但亦有一颗仁爱之心!”
董越与曹操两军因粮道之争,皆已疲惫不堪,损兵折将,局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持之中。
双方都在破坏对方的粮道,可曹操背靠朝廷,自然是不怕的,只是免不了一阵责罚。
可董越不行,他是以北凉一地抗衡朝廷。
若没了粮草,那么这些北凉骑兵迟早会哗变的。
于是,最终的决战来了。
董越一封书信,令信使送到曹操大营之中,曹操看过了,和郭嘉等人商议后,便应了下来。
双方约定了决战的时间与地点,并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