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卖药(下)
由于谢文浩拿出来的都是炮制好的中药材,谢文浩又没有给每个袋子做标示,注明哪个袋子装的是什么药材。
但是这一点丝毫难不倒行医数十年的老神医刘维志,不管什么中药材,他只要看一眼,便能认出是什么品种来。并且时不时拿起来在明亮的灯光下观察,通过对药材表面、颜色和断面的观察,可以看出不同东西出来。
不同种类的药材由于用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征会有所差异。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或纺锥形,皮类药材则多为卷筒装。
另外通过对药材外表颜色的观察,分辨出药材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好坏。比如,黄连色要黄,丹参色要红,玄参色偏黑等。
除此之外,很多药材的断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比如黄芪的折断面纹理呈“菊花心”样,杜仲在折断时更有胶状的细丝相连等。
刘维志除了用眼观,同时还用手去触摸这些药材。通过手摸、手捏、手掂等方法,去感受药材的软硬;干湿、黏附;轻重,疏松还是致密。都可以判断出药材质量的好坏出来。
用手摸完了之后,刘维志还不时的拿起一些药材放到鼻子中去嗅药的气味。甚至还掰下了一小片放入嘴里品尝药材的味道,最后他满意的点了点头。
其实除了这些方法,还有更为细致的检查方式,但那样都不是很适合在谢文浩面前做。真的不放心的话,刘维志完全可以将这些中药材收购后,再慢慢的去检查这些药材的药性,看它们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
最后到了定价格的时候,谢文浩发现很多中药材其实并不像他自己想象中的价值那么高。比如说高丽参、西洋参、党参等等。
市场上高丽参的价格大概在每克一块钱左右,一斤的价格也就是五百多的样子,刘维志虽然没有最终确定这高丽参的真正功效,也给他开出了一元一克的收购价格。要知道市场价和收购价完全是两个概念,一块钱一克的收购价一斤不低了。
要不是因为谢文浩有一个药王谷洞府,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可以大面积种植,说实话,种植高丽参还不如种蔬菜来的赚钱。高丽参通常要六年左右的参龄才是品质最好的,六年一斤才卖五百块钱,说实话这个性价比真的不是特别高。
就算谢文浩有灵气的催生,估计不需要种植那么久,就可以达到六龄的药效,在葫芦谷种植起码也要两年时间才能收获。
可假如他的葫芦谷药园内不种植高丽参的话,他洞府内种植的这些高丽参就无法名正言顺的拿出来。谢文浩在葫芦谷内开辟药园,种植中药材,不就是为了给洞府里面的药材打掩护吗?
所以就算明知道有些中药材的性价比不太高,他也依然会种植。
最后一统计价格,高丽参是五百块一斤;西洋参是一百五十一斤;党参是八十一斤;黄芪三十五一斤;
红景天四十一斤;灵芝六十一斤;当归八十一斤;何首乌五十一斤;黄精五十一斤;石斛炮制成的铁皮枫斗达到了一千二百一斤;枸杞子六十一斤;天麻二百八一斤;杜仲二十一斤;山茱萸二十一斤;三七五百一斤;番红花达到了四千一斤的价格。
别看这些中药材价格不算特别离谱,因为它们都是人工种植的,不可能像野山参动不动就卖出几百万的价格。甚至谢文浩上次卖给孙娴卿的何首乌都卖出了三十万的天价,那是因为野生的太稀少,可遇不可求。
其实谢文浩药王谷洞府内种植出来的中草药材完全可以当野生的使用,甚至药效比野生的还要好。只是谢文浩种植这些中草药材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要说赚钱的话,他在药王谷洞府内种植野山参,几年的工夫下来就可以卖个好几亿。
但是这只是他个人赚到了钱,对中医中药的发展,是一点帮助都没有。以前没有获得药王谷洞府,他想为中医进一份心,都不能,因为他没那实力。可是现在则不同,拥有了药王谷洞府后,他可以种植出品质最好的中草药材,这样就可以让他开出的药方得到最有效的保证。
只要中药的效果真得好,以后老百姓生病了自然愿意看中医。谢文浩不将中药的价格卖的很高,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买的起中药材,看的起病。而不是像现在的医院,随便看个病,开几盒西药就要好几百块钱。
……
谢文浩拿出来的这十六种中药材一共卖出了三千五百六十块的价格,其中还是多亏了番红花和铁皮枫斗以及高丽参和三七,这四样的价格最昂贵。
如果谢文浩打算赚钱的话,可以侧重这几样中药材的种植。经过这一次的中药材出售,也让他大致明白了现在市场上的一些中药材的价格。
为此谢文浩还特意从刘维志那里要来了同仁堂所有出售中药材的价格清单,他主要是为了做个参考。因为白鹭洲朱婉瑶那里的中药可是还没有定价的,或者说她都是随便定了个价格,不是很专业,符合市场的行情。
这样一来,初始阶段还无所谓,也赔不了几个钱,可是等诊所发展壮大的话,这样下去可就不行了。要知道现在中国别的不多,黄牛特别多,如果朱婉瑶诊所卖的中药材比市场上的便宜,肯定会有很多黄牛来倒药材,这样就不是谢文浩的本意了。
谢文浩甚至打算以后诊所不直接出售中药材,而是卖熬制好的药,让病人直接可以使用的,这样可以省去病人自己熬制中药的麻烦,同时避免熬制不当,导致药效发生偏差情况。
药材出售完毕,谢文浩并没有立即离去,而是留下来和刘维志探讨了下医术。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神医,于是他就将他以往遇到的一些不太清楚和明白的问题,一股脑的向刘维志问了出来。
刘维志对于这样一个好学,同时有心振兴中医的年轻人也非常看重,对他毫无保留的传授了自己多年来的行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