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这个秀才娘子她当定了
珠儿自然也是听懂了赵大口里的侮辱,但是她却不敢怒。虽然,赵府后来花的钱,至少有一半是她带去的财产,可是她那时候年纪小,便被吴氏哄骗了,说是帮她照管财产,待得她及笄后,与赵大公子完婚,便把府中中馈全部交予她。
谁知道,从头到尾都是个骗局!
这赵府的骗局还是个连环骗。在吃绝户这件事情上,赵府还真吃出了个花。
赵毅本是帽儿镇治下猫耳朵村的村民,但是自幼生得聪慧,相貌也生得不俗,便被家中给予厚望,赵家老小勒紧裤腰带供赵毅读书,不成想,这赵毅还真是争气,真给他考中了个秀才。
要知道,秀才的身份虽在京城或者是楚州这种州府地界是不值得一看,可是在这帽儿镇,尤其是猫耳朵村这种地方,秀才老爷可是不得了的荣耀存在。
且不说秀才老爷的身份可以为自家田地免去赋税,就算是考不上举人进士,凭借秀才的身份,也是可以谋得一份教书先生的体面工作的,这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已经是翻天覆地的跨阶层了!
这赵毅虽然生得儒雅俊美,可却是个心思不纯的,他自知凭借自身才华也就止步于秀才身份了,他虽有些才华,可是才识有限,就这秀才也是吊稍尾才考取的,他知道自己未来最好的出路就是做个教书先生,可惜他已经见识到了同窗中贵人老爷的生活的纸醉金迷,他回不去了。
在他刚刚考取秀才时,也有一些富庶的同窗邀请他逛过明阳县的花楼,他很享受那样的生活,甚至觉得自己生来就该过那种被人追捧的人上人的生活。
他现在的夫人吴氏,就是当初他在明阳县考秀才的那段时间结识的一个暗门女昌妇。
那吴氏并不是明阳县的女支馆的女支子,她走上暗女昌的道路也很奇葩,她是由她母亲引上这条路的。
吴氏的父亲常年酗酒,没有酒钱时就殴打吴氏和吴氏的母亲,后来,为了谋取酒钱,吴氏的父亲居然带着酒友到自己家里睡觉。
不用提,也知道是来睡什么觉。
吴氏的母亲时年刚刚三十出头,虽然被生活磋磨去了青春的印记,却也有妇人的别样风韵。可是久而久之,这样的日子让吴氏的母亲受够了,因为总是如此,吴氏的母亲便染上了病。
于是,吴氏的父亲就把目光盯到了刚刚十三岁的吴氏身上。
按说,吴氏的母亲若有几分为母则刚的血性,就会誓死保护好女儿,或是带着女儿逃走。
可是,令人咂舌的是,不仅是吴氏的父亲把眼光盯到了吴氏的身上,就连吴氏的母亲看着渐渐抽条的吴氏,想的居然也是女儿可算是长大了,该由她顶替自己,让自己过几天安生日子了。
于是,吴氏就这样被亲生父母推成了倚门、卖、笑的暗女昌。
而赵毅与吴氏的见面也颇具戏剧性。
那日,赵毅在品尝过了被富贵的同窗带去花楼上见识到的纸醉金迷后,同窗在酒过三巡后便纷纷每人搂着一个花娘进了包厢,只留下赵毅独自一人坐在饮茶室内干瞪眼。
同窗们请他吃酒,请他听曲儿,请他观舞,却不请他狎、女支。
夜已深,赵毅在花楼里听着楼上楼下各个厢房传来的靡靡之声,他的心头火被撩起,他感觉自己口干难耐,于是便倒了茶壶里的冷茶吃了几杯。
花楼的妈妈大概也看出来赵毅不会再消费了,便不再理会他。虽不赶走他,却也无人再来招待他。就连他把剩下的半壶茶水都喝完了也没有人过来为他续茶。
他怒急,想到自己好歹已经是秀才老爷了,这些带他来的同窗中,只有他一人考取了秀才,可是,他却在这里遭到了羞辱。
他听着这些厢房里传来的勾人心魄的声音,骂了一句真是有辱斯文,便离开了花楼。
赵毅不想回客栈,便沿着明阳县的大街小巷漫无目的散起步来。
明阳县平日里是有宵禁的,但是这几日是放榜日,知道有很多高中秀才的人要通宵庆祝,便特意解除了这几日的宵禁。
赵毅就这么走着走着走到了一个幽深的小巷。只见一个身姿曼妙的年轻姑娘斜倚着巷口的墙壁对着他笑。月光下,这姑娘周身都笼罩着一层清辉,巴掌大的脸蛋儿上一双杏眼脉脉含情。
于是,年轻的赵毅和年轻的吴氏相遇了。
那天夜里,吴氏把赵毅带到了自己的闺房,富有经验的吴氏引导着不谙此事的赵毅探索了生命的秘密。
男人总是难以忘怀自己的第一个女人,而且,吴氏是在赵毅遭受冷遇的时候出现的,吴氏给予了赵毅来自一个年轻姑娘的全部的温柔小意和热情。
于是,赵毅沦陷了。他觉得吴氏是这个世间最美的女子,也是他想穷尽一生去守护的女子。
事毕,赵毅尴尬的摸遍全身的口袋,找出了几枚铜板,满脸通红的递给吴氏。吴氏笑着从赵毅手心里拈起一枚铜板,吴氏把这枚铜板放在唇边吻了一下:“这是赵郎予以妾身的定情信物吗?妾室可要好生保管了。”
吴氏找出一个红线绳,把那枚铜板穿起来挂在脖子上,又放到衣领里贴身戴着,一副视若珍宝的样子。
吴氏这番举动,赵毅哪里见过,他又哪里能扛得住,于是,赵毅对吴氏发誓,待得他回家禀告父母,便来迎娶吴氏过门。
彼时,单纯的赵毅并不知道,在吴氏得知他是从帽儿镇过来科考并获得秀才之名的学子时,吴氏就打算套牢他,这个秀才娘子她当定了!
至于自己那虎狼般的父母,吴氏早就想逃离他们的虎狼窝了,正好可以借着赵毅的手把自己救出去。
赵毅回到帽儿镇后,他发现,自己还是一切都太过于单纯了,他渐渐发现,自己秀才的身份可以为家中免去田地赋税,却并不能改变家贫的现状。
正在这时,帽儿镇上的商户林家向他伸出了招赘婿的橄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