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李蘊的平凡生活 > 第23章 幸福来得太突然三

第23章 幸福来得太突然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对于电视剧,李蘊印象最深的是1990年出品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每晚一家人都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走到哪里都听到人们在讨论昨晚的剧情”,她听到最多的评论就是贴近生活、真实。

    这是一部以平民视角切入的现代家庭情景剧,讲述了年轻女子刘慧芳在对自己有恩和有爱的两个不同身份男人之间的摇摆。北大教授戴锦华认为,《渴望》奠定了电视剧在中国的地位。它对整个包括城乡、中心城市和边远城市的覆盖,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普遍覆盖和冲击,使得电视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当时,没人能想到几年后一穷二白的横店能与影视剧制作结缘。

    那时候一到晚上,暮色降临时,街上没有灯,黑漆漆一片,只听到满屋子蚊子的‘嗡嗡声’”,李老还记得谢晋导演摇头说,横店能建拍摄地,这不是开玩笑嘛?

    李老来自安徽,是个从小就开始学艺的木工大师,以前在浙江学习木雕艺术,从1993年跑剧组起,到2000年扎根横店,他陆续在横店跟拍了五六部电视剧,深知横店对于一个剧组的意义。

    横店的领导人徐文荣却看好影视文化产业的未来前景,他再三坚持,并保证半年内一定按模型建造完成。谢晋同意试试。  1996年1月底,徐文荣带着120支工程队,几千人在横店的荒山上炸山开地,建造出一个占地总面积319亩,拥有160多座建筑物的“19世纪南粤广州街”拍摄基地,包括官府、民宅,酒肆、商铺等。

    回顾那段历史,谢导演要求街上铺设破旧石板路,为了还原150年的街景原貌,村民甚至把土坟的墓碑也拆下来用。  8月8日,谢晋导演在广州街举行开机仪式,横店的村民将剧组团团围住。  随着《鸦片战争》公映,横店的名气不断扩大。剧组纷至沓来,横店集团又接连建造了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等拍摄场景。横店影视基地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逐步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制片基地。

    “90年代,一般剧组总共一两百万的制作费用,若搭建一个假的宫殿,花费约几十万,事后可能还需要拆除,挤占大量制作成本,也拖慢拍摄周期,是完全不现实的。”李老认为,横店拍摄基地的建设解决了电视剧制作环节中的大难题。

    改革春风对于电视剧行业蓬勃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在论文《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剧发展要评》中提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高潮。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广播电视被纳入自主创收、自负盈亏的第三产业体系。我国电视剧自此进入市场化探索之路。

    2000年后,在李老印象里,短短四年间,横店建起了10处拍摄基地,从秦朝到近代五千年的历史,都能在现有的场景中搭建起来。  横店一度成为古装剧偏爱的“加工厂”。《寻秦记》、《杨门女将》、《流星蝴蝶剑》等港台影视公司制作的武侠剧均在横店取景拍摄。  “古装剧里,只要在商铺和城楼的门楣处挂上名字的牌匾,刷上不同色的油漆,再换几个灯饰等物件、服装,镜头里就是全新的场景。”

    “那时候古装戏刚刚风靡,多是与港台合作,但不如现代剧丰富。”

    上世纪90年代经典剧作《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多数是现代室内情景剧,给后人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剧组扎堆创作现代剧。2004年之前,现代剧立项数量占比高于50。

    这两年革命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去年的《亮剑》创下137的收视率,成为当年央视电视剧收视冠军。

    为了追赶《亮剑》的余热,之后这几年,每个月平均有20多个剧组蜂拥至横店拍戏,题材多数集中在谍战、反特和抗日剧情上。  李老回忆,今年年初起,横店的道具仓库里,枪支、军官服,情报机,老式拨号电话等道具柜逐渐多了起来,很多人投入到赶制和买卖步枪等模具的行列中。

    美国一名影视行业记者来到横店考察,他惊叹于中国大规模的造景技术。回去后,其撰写文章将横店称为“中国好莱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