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挑战权威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温暖的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如金色的纱幔般轻轻地洒落在由青石铺就而成的学府广场之上,仿佛给整个场景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使得即将要发生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就在今天,李府学馆特别邀请了城中众多博学多才的文人雅士和胸怀大志、渴望通过科举一展宏图的青年才俊们汇聚在此,共同聆听一场由李智权主讲的公开讲学。这场讲学意义非凡,因为它不仅仅涉及到纯粹的学术研究讨论,还是李智权向众人展示自己将现代思想与古老智慧完美融合之后所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契机。
站在高高的讲坛上面,李智权身穿一件素雅的儒袍,手中紧握着一卷竹简,他那深邃的眼眸之中闪烁着坚毅和自信的光芒。而讲台之下,则挤满了各式各样的听众:有的人正襟危坐,全神贯注;有的人则随意站立,交头接耳。他们无不对这位年轻有为的学者将要发表的真知灼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满心的期待。
“诸位!”李智权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仿佛要冲破云霄一般,瞬间盖过了周围嘈杂喧闹的人声。他稳稳地站立在那里,身姿挺拔如松,眼神坚定自信,散发出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魅力和威严。
他稍稍停顿片刻,缓缓环顾四周,将在场每一个人的表情都尽收眼底。然后,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今日,我之所以会站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想向大家重复那些已经被无数次提及的陈词滥调,或者讲解那些早已熟透于心的传统经典教义。我真正想要做的,是与各位一同踏上一段全新的求知旅程,去共同探寻出一条前所未有的治学之路。”
说到这里,他再次停下话头,给众人留出一点思考的时间。紧接着,他的语气变得稍微柔和一些,但其中蕴含的决心却丝毫不减:“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对古代圣贤心怀敬意,并严格遵循着他们留下来的古老教诲。这些都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绝对不容有任何质疑或撼动。”
话音刚落,现场陷入一片短暂的寂静之中。突然间,一阵轻微的骚动从人群中传来——原来是一群年迈的学者,脸上露出不悦的神色,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很明显,对于李智权刚刚提出的观点,这些保守派的老家伙并不买账。
不过与此同时,更多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上,则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李智权,似乎完全被他过人的勇气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
以经济为例,古人崇尚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全球范围内贸易活动异常活跃且紧密相连,如果我们依然坚持过去那种封闭狭隘的小农经济理念,岂不是会远远落后于他人?
李智权进一步深入探讨,并开始阐述自己关于如何将现代经济学原理融入到古代经济思想之中的观点。他详细地论述了应该怎样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推动商品交换与流动,并通过这些手段来提升整体生产效益等问题。
他的这番言辞犹如一颗落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引发轩然大波。一部分人频频颔首表示认可,但更多的人却对如此新奇甚至闻所未闻的观念感到惊愕不已。此时,几位顽固守旧的老学者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满情绪,纷纷起身指责李智权背离传统经学教义、妄图推翻先贤圣言的行为。
然而,面对这样的质疑与挑衅,李智权表现得镇定自若。他巧妙地引经据典,从儒家典籍中搬出灵活应变的思想理论,并列举出历史上众多成功的改革事例作为有力证据,逐一对那些批评声音予以驳斥。其言辞犀利中肯,条理清晰明了,每一句话都极具说服力,渐渐赢得越来越多听众的认同与敬佩之情。
“学问之道,贵在知新,此乃求知之根本;而更为重要者,则在于其实用价值。吾辈身为读书之人,岂能仅醉心于文字之美?当有匡世济民之志向!”他慷慨激昂之言辞,如黄钟大吕般振聋发聩,令在场众人无不为之震撼,一时间掌声如潮,响彻全场。
此次讲学,可谓异彩纷呈,而其结局则以李智权先生的精妙演讲以及部分守旧派学者的缄默无言画上句号。尽管各方对此争论不休,但他却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向传统权威发出挑战,并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胆识,赢得了广大年轻学子们由衷的敬仰与坚定的支持。如此一来,不仅为他未来的科举征途奠定了深厚的民众根基,亦使得他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