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教会土地归还敕令》
第1节 新教势力遭到重创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很清楚,顽强抵抗的不光施特拉尔松德。1628年4月,施塔德城内的英格兰守军向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投降,但格吕克斯塔特却久攻不下。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亲自请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出兵援助,但却遭到了拒绝。丹麦的军舰确保了格吕克斯塔特海路的畅通。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无可奈何之下悻悻撤军了。1629年1月,城内守军冲出城门,捣毁了敌人的围城工事。
三十年战争时期的施塔德
老谋深算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认为,与丹麦讲和势在必行。瑞典和丹麦正在联合御敌,如果与对方必有一战,那么一个敌人总比两个敌人好对付得多。令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激动的是,他发现克里斯蒂安四世也愿意听奉承话。当精明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终于发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时,克里斯蒂安四世却已经被纷至沓来的噩运磨掉了锐气,再也不想向老对手瑞典求助,而是选择放下武器。1629年5月22日,双方在吕贝克签署和约。克里斯蒂安四世收回了所有世袭财产,但同时放弃了其家族在神圣罗马帝国教区的所有财产,并保证不会干涉下萨克森地区的土地再分配事宜。
斐迪南二世如果想通过《吕贝克和约》获得喘息之机,那么还需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正如黎塞留围攻拉罗谢尔获胜靠的就是措施得当一样。只除掉一个外敌是不够的,斐迪南二世还得想方设法减轻自己臣民们的恐慌。施特拉尔松德保卫战就是臣民恐慌的一种表现。
为帝国胜利做出贡献的人们几乎都认为还有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天主教联盟认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遏制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及其军队的暴行。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则主张首要任务是遏制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天主教联盟无穷的贪欲。历史将这个重要问题交给了斐迪南二世去处理,而此时他也许认为能想到一个万全之策,一边满足军队和教士的利益,一边确保他对帝国的统治地位不动摇。
《吕贝克和约》签署后,斐迪南二世做的第一件事是正式封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为梅克伦堡公爵。这个举措激怒了许多人。他们认为这是在公然侵犯主权,指责斐迪南二世为了扶植一个行伍出身的人竟然不惜使用权力去废黜帝国原先的诸侯。
这个举措也激怒了那些希望能维护自身权益的新教徒们。斐迪南二世原本不想将宗教迫害扩大化。他的初衷只是想惩戒一下那些一边享受着完美的法律制度保护,一边却对他所信奉的教义说三道四的人。他认为,这些人无权反对天主教。他首先在自己的世袭领地内实施了惩戒措施。虽然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的殉教者确实没有遭受过上火刑柱或绞刑架这样的酷刑,但每天刻薄无情的刁难令新教徒们简直无法忍受,于是他们不得不表现出尊奉天主教的样子。1627年,斐迪南二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新教彻底被禁了。接着,巴拉丁地区的新教徒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暗地里他们都遭到了迫害。1625年,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曾写信给海德堡总督,让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排挤掉所有新教牧师,将神职位置让给天主教教士。1628年2月,耶稣会称,仅仅海德堡一地就有四百名耶稣会士接替教区神职,而周边地区接替神职的耶稣会士更多,达到了一千两百名。这种情况仍在延续。1628年3月,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与斐迪南二世签署了协议。斐迪南二世收回了上奥地利地区,将整个上巴拉丁地区以及下巴拉丁位于莱茵河右岸的那部分地区让给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认为,经过交换后他成了新领地的领主,有权决定辖区臣民的宗教信仰。1628年6月,辖区内的所有贵族都接到了通知,要求他们必须在两个月内改变信仰,否则就会遭到驱逐。1628年9月,普通百姓收到了同样的通知。
神圣罗马帝国南方的新教徒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1628年。一方面,斐迪南二世准备实现天主教选帝侯一年前在米尔豪森聚会时所表达的愿望。另一方面,除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对巴拉丁地区进行高压统治外,来自帝国的督察官还在南方其他地方穿梭,清点着帕绍会议后新教徒占有天主教教堂和教会财产的数目。至于臣民们的诉求,统治者高层根本就不关心。比如,诺德林根是南方的一个小镇,虽然没有一名天主教徒,但这里的每个教堂依然都标注着“返还天主教”的标记。在一些地区,帝国督察官就像夏洛克(1)那般冷酷无情,其刻薄的要求甚至超出了归还敕令的规定。这里的教堂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为新教的活动场所。现在,他们将其恢复成天主教堂后还不满足,还要强迫百姓们参加天主教的礼拜仪式。
三十年战争时期的诺德林根
这种暴行在南方地区十分奏效。于是,斐迪南二世就想在北方地区如法炮制。但在北方,他面对的不仅有散居各处的城镇和修道院,而且还有超大的世俗管辖区,一些辖区的面积大到足可以和公爵或伯爵领地相媲美。1629年3月29日,也就是《吕贝克和约》正式签署之前,斐迪南二世颁布了《教会土地归还敕令》。他大笔一挥,就将马格德堡、不莱梅两个大主教区和明登、韦尔登、哈尔伯斯塔特、吕贝克、拉策堡、迈森、梅泽堡、瑙姆堡、勃兰登堡、哈弗尔贝格、莱布斯、卡明十二个主教区以及约一百二十个较小的教区收归天主教会所有。
三十年战争时期的不莱梅
至此,安哈尔特公爵克里斯蒂安一世当初发起的驱逐主教并推翻哈布斯堡家族的运动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哈布斯堡家族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非但没有动摇,反倒更加稳固了。虽然天主教大获全胜,但新教正虎视眈眈地关注着形势的发展,认为《教会土地归还敕令》的实施必将削弱天主教的地位和皇帝的统治。
第2节 法兰西王国卷入意大利战事
斐迪南二世致命的统治弱点没有逃过北边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敏锐的眼睛。西边的黎塞留也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从而加入打击神圣罗马帝国的行动。当然,他首要的对手是西班牙而非神圣罗马帝国。然而,如果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其中一支发生冲突,那么迟早会和另一支结仇。
意大利的曼图亚-蒙费拉公爵温琴佐二世没有近亲。1627年,温琴佐二世薨后,曼图亚-蒙费拉的爵位继承问题引发了战争。下一顺位继承者纳韦尔公爵查理三世要算远亲了,他的家族早已在法兰西定居了。西班牙无法忍受自己在米兰的属地旁边突然出现法兰西的附属公国。因此,在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前,西班牙要求斐迪南二世先将曼图亚和蒙费拉封锁起来。斐迪南二世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没有多少实权,无法处理意大利王国的事务。不过,斐迪南二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当黎塞留围攻拉(2)罗谢尔时,西班牙军队已在萨沃伊公爵查尔斯·艾曼努尔一世的配合下占领了曼图亚。为了自身利益,曾经与西班牙为敌的萨沃伊公爵查尔斯·艾曼努尔一世摇身一变,成了西班牙的盟友,负责围攻纳韦尔公爵查理三世唯一的落脚地————卡塞尔。
曼图亚-蒙费拉公爵温琴佐二世
西班牙人打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幌子入侵曼图亚,在意大利引起了巨大的民愤,意大利人的愤怒比西班牙入侵巴拉丁时德意志人的愤怒更强烈。因为在1621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名义就代表着法律和秩序。而在意大利,皇帝的介入只能让这里的人民觉得外国势力入侵了。之前,皇帝支持西班牙人侵占米兰就是一个让他们记忆犹新、活生生的例子。意大利的王侯们开始紧张了,威尼斯和教皇希望法兰西能够出手相助。1629年3月,黎塞留和路易十三率军穿过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隘口,降服了萨沃伊公爵查尔斯·艾曼努尔一世,迫使西班牙人放弃围攻卡塞尔。
卡塞尔就相当于意大利的施特拉尔松德,虽然披着独立政权的外衣,但与施特拉尔松德相比,其自治毫无道理,问题颇多。而黎塞留为卡塞尔解围主要考虑的是法兰西的利益。
黎塞留在意大利没有进一步采取行动。继苏比斯公爵本杰明·德·罗翰于1625年挑起拉罗谢尔之战后,其哥哥罗翰公爵亨利·德·罗翰也在朗格多克和塞文两地煽动胡格诺派造反。叛军中一半是新教徒,另一半是封建贵族。拉罗谢尔人曾因决策不慎引入外援,结果却遭遇了挫折。罗翰公爵亨利·德·罗翰这次也愚蠢地效仿了拉罗谢尔人的做法,向西班牙求助。幸运的是,西班牙军队并没有向他伸出援手。黎塞留匆忙从意大利赶回来,先是与英格兰达成了和解,然后一举平定了罗翰公爵亨利·德·罗翰的叛乱。不过,黎塞留重申,胡格诺派虽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却没有政治独立的自由。
在处理外部事务上,法兰西王权空前地强大起来。所有叛乱均已平定,不必再担心受内乱所困。随着宗教宽容政策的深入,人民甘愿为国家服务。于是,法兰西与新教国家结盟时再也不必患得患失了。
黎塞留可以再次将目光转向意大利了。1629年夏,神圣罗马帝国一支两万人的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开始围攻曼图亚。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地区恢复和平后,斐迪南二世认为他可以取代能力平庸的巴巴罗萨(3),统治意大利。安布罗吉奥·斯皮诺率领两万西班牙大军前来支援,再次攻打卡塞尔。1630年春,黎塞留再次亲临意大利。身为红衣主教的他被任命为军队指挥官。但黎塞留并没有和西班牙人直接对抗,而是选择了先攻打萨沃伊。在攻下皮内罗洛和萨吕斯后,黎塞留占领了阿尔卑斯山的要隘。随后,他又率军横穿皮德蒙特山脉,去解卡塞尔之围,最终迫使西班牙军队中途撤军。不过,谨慎、勇敢的黎塞留却将曼图亚暂时留给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
想要在正面作战中打败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联军是非常困难的。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去支持它们的外部敌人,并在他们的内部施离间计。尼德兰的荷兰人受意大利战役的鼓舞,最终也选择了拿起武器进行反抗,并收回了整个北布拉班特(4)。北方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与波兰和谈成功后,也准备介入神圣罗马帝国内战。黎塞留对这一切均充满了兴趣。路易十三的大使和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进行了会谈,就法兰西如何帮他攻打神圣罗马帝国进行了磋商。这时,攻打神圣罗马帝国的计划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已经酝酿很久了。
连黎塞留也没有料到这个计划会带来不可思议的结果。与五六年前一样,黎塞留仍希望1630年的新教势力不要太强大。虽然与瑞典联合作战总比没有盟友强,但实际上黎塞留还是希望能从天主教联盟那里得到帮助。当然,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全力备战,牵制敌人,也不失为一种帮助。
第3节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被解职
天主教联盟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之间的关系终于出现了裂痕。《吕贝克和约》签署后,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非但没有裁军,反倒不断扩军,现已拥兵十万。从军事防御角度看,他的做法无可厚非,毕竟需要守卫曼图亚和北海沿岸,提防法兰西入侵。当然,扩军也是为了对付那些仇恨他的德意志王侯及其百姓。他确实想去约束士兵们的暴行,但士兵们早就变得穷凶极恶,根本不服管教。士兵们对普通百姓粗暴无礼,而他自己对王侯们也极不尊重。他曾发出这样的质问,既然波希米亚的贵族可以遭遇噩运,德意志的选帝侯及王侯为什么就不可以?如果王国的领地不可独立,那么帝国的领地也同样不可独立。正如法兰西和西班牙国王是一国之主一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应该做帝国的绝对主人。这些言论让选帝侯们气愤不已,他们提醒斐迪南二世道:“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已成一方霸主,誓要推翻我们引以为傲的帝国旧宪制。”
对腐朽没落的帝国宪制进行修正本无坏处,但用武力推翻,取而代之为军政制度则另当别论。新政权若由行伍出身之人控制,且管理者皆为武夫,这样的政府就无正义可言了。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在为自己盘剥百姓的行为进行辩护时称,所有领主都有为共同防御事业捐钱的义务。然而,他却将自己完全排除在该义务之外。当所有德意志人遭受层层盘剥时,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梅克伦堡公国却不准一兵一卒进入。
天主教选帝侯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彼此都握有对方的把柄。在《教会土地归还敕令》的实施过程中,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树敌甚多。他曾说:“皇帝需要的是扩军,而不是改革。”但斐迪南二世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服哈尔伯斯塔特地区的教士会选自己的小儿子利奥波德·威廉(5)做了主教;他还诱使马格德堡的教士会将其行政官废黜,理由是他曾参加过丹麦战争。但马格德堡的教士会无视《教会土地归还敕令》的存在,不愿让天主教徒担任主教,希望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的某个儿子担任主教。约翰·乔治一世的家族利益也因此与《教会土地归还敕令》的规定发生了冲突。
马格德堡人与教士会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提出可以派军进驻城内的建议,以支持马格德堡人的反抗,但该提议遭到了拒绝。随着反对之声渐强,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并未派军队强行进驻。
反对之声渐强成了不争的事实。至于反对的原因,双方各执一词。天主教教士认为这是士兵强取豪夺的必然结果;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则认为这是天主教教士行为粗暴所致,尤其是他们在凭借《教会土地归还敕令》收回不莱梅大主教区后,一直在强迫民众改变信仰。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天主教教士及其组织都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恢复帝国大业道路上的拦路虎。这时,教皇与法兰西站到了一条战线上。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评论道:“罗马城遭劫已经过去一百多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富裕。”
1630年7月3日,斐迪南二世召集各路诸侯和选帝侯到雷根斯堡召开大会,想让他们选举自己的儿子匈牙利国王斐迪南兼任罗马人的国王。这样一来,斐迪南日后便可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然而,与会者根本无心听他的提议,满脑子都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扩军所带来的问题。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古斯拉夫十四世在围攻施特拉尔松德的战役中为神圣罗马帝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派来的特使在各路诸侯面前大倒苦水,称波美拉尼亚人已经被逼到以草和树叶为食的地步了。为了求生,饥民们吃起了人肉,一位妇女甚至吃了自己的孩子。
像这样悲惨的故事还有很多。民生疾苦让各路王侯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政治不满。他们明确告诉斐迪南二世————不会向军事独裁者低头。支持他们还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斐迪南二世必须做出选择。
天主教选帝侯们的请愿得到了黎塞留的支持。黎塞留的心腹嘉布遣会(6)神父约瑟夫和几名出色的使臣一起来到雷根斯堡,鼓励选帝侯们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作斗争,并敦促他们说服斐迪南二世保持中立,不参与法兰西与西班牙之间可能爆发的战争。
但令人遗憾的是,选帝侯们的策略十分保守。就连最激进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也没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方案。他们只希望恢复昔日那种与皇帝的松散关系,却不管在如此紧要的关头这种关系是否恰当。在急需协调各方矛盾之时,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其他选帝侯却拒绝了波美拉尼亚特使的请求,不同意博古斯拉夫十四世继续占有卡明主教区。
就在这时,汇聚于雷根斯堡的各方得知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已经在波美拉尼亚海岸登陆了。
五年前(1625年),没有强大盟友的支持,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是不愿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战的,但现在他却主动介入了神圣罗马帝国内战。他不太相信法兰西会真心帮助他,尽管法兰西的使臣给他提供了一笔资金,但使用这笔资金也是有附加条件的。于是,他拒绝了法兰西的帮助和所提条件。既然选择了参战,他就想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黎塞留很清楚,他所面临的任务看似比1625年困难,但实际处理起来却容易得多。他知道,在天主教选帝侯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较量时,新教诸侯要想确保自身安全就必须依附于他。有人对他说,即便他最终取胜,这些新教诸侯也会涌过来瓜分战果,而他则自信地回答道:“如果我最终获胜,他们就成了我的猎物。”
雷根斯堡发生的事情对黎塞留非常有利。在选帝侯们的一再要求下,斐迪南二世被迫解除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兵权。即使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再强大,也不足以与法兰西支持下的天主教联盟抗衡,更何况他后面的整个北方新教统治区接二连三发生了叛乱。但事实上,斐迪南二世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都没有打算抗争。曾指挥欧洲兵力和装备最强的军队的一代名将就这样毫无怨言地隐退了。也许他已经料到,斐迪南二世不久还会请他出山。
毫无疑问,斐迪南二世这次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他只想维护神圣罗马帝国的尊严,但选帝侯们对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抵制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他权力的制约。不过,已经过时的帝国体制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主张的体制,而不是他要维护的体制。斐迪南二世同意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向百姓摊派军费和课以重税时是心存侥幸的。他安慰自己道,情况也许不会像预想的那么糟糕,即便有问题出现,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也一定能摆平。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建议是,他应该先镇压所有的诸侯,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帝国。斐迪南二世不能接受这一疯狂的想法,更愿采纳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提出的方案。
除了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解职外,斐迪南二世还被迫将曼图亚公国赠给了纳韦尔公爵查理三世。他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就是希望法兰西在神圣罗马帝国与瑞典发生冲突时能保持中立。
这场冲突会有怎样的结果呢?这主要取决于北方新教诸侯的态度。因此,斐迪南二世与天主教选帝侯联手实施离间北方新教诸侯的计划。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接管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队后,将其并入了自己的军队。两支军队的纪律作风迥异,日后肯定少不了碰撞和摩擦。但仅从兵力上讲,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实力已远超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
第4节 瑞典称霸波罗的海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军队只是在人数上处于劣势而已,但整支队伍纪律严明,上下一心。官兵将士们和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信仰一致。在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影响下,他们甘愿为国家的利益奉献一切。这支军队跟随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夫久经沙场,所向披靡,尚未有过败绩。将士们认为,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带兵打仗的天赋是任何敌将都无法企及的。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试图争取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个诸侯是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古斯拉夫十四世。他坚持要在波美拉尼亚首府斯德丁亲自拜访博古斯拉夫十四世这位文德家族的最后一位传人。博古斯拉夫十四世与斐迪南二世的关系一向很好,曾在施特拉尔松德围攻战中帮助过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然而,他的使臣在雷根斯堡碰了壁————他想继续占有卡明主教区为百姓谋福利的请求遭到了拒绝。现在,他又请求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同意他保持中立的立场。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就像1623年的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一样,根本不允许他有中立的想法。博古斯拉夫十四世最终无奈地说:“看在上帝的份上,就听你的吧。”他还要拜瑞典国王为父。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忙说道:“不,不。还是我做您的儿子吧。”于是,这位无后老人的领地便成了波罗的海的一道防御屏障。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左)与博古斯拉夫十四世(右)
长期以来,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一直在忙着驱逐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的神圣罗马帝国驻军,以确保沿海地区的安全。但即便如此,北方各路诸侯还是不愿意支持他。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与内兄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派来的特使进行了好几轮商谈,也没能说服特使。特使仍坚持主人的中立态度。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对特使说:“您的殿下该睁开眼睛认清形势啦。他可能已经不再是帝国的一方诸侯,马上就会沦为皇帝的仆人啦!他要做绵羊,就别怪狼吃他。我到他的境内来,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没有第三种可能。这一点你要搞清楚。”这些话暂时被当成了耳旁风。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对此没有做出明确的表态,这说明他的性格有些懦弱。腓特烈五世失败了,克里斯蒂安四世也失败了,谁能保证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不会失败呢?不过,他倒有些德意志人的风骨,即不能和外国势力勾结反对帝国。他的特使曾说:“这样做既不光彩,也不忠贞。”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只好等待,等待斐迪南二世对诸侯们实施暴政,等待诸侯们不再忠于斐迪南二世的那一天,最好连最能忍受的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也开始反叛。幸运的是,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等到了这一天。法兰西掀起了推翻黎塞留的运动,幕后主谋是太后玛丽·德·美第奇。她警告儿子路易十三,黎塞留会让他不断削弱教会的权力,但路易十三根本就不相信。于是,太后玛丽·德·美第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黎塞留独揽政治大权。
诸侯们联手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赶下台是出乎黎塞留预料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相互制约是黎塞留最想看到的一种状态。但只要斐迪南二世足够强势,那么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统帅无论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还是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神圣罗马帝国对法兰西的影响都没有多大差别。因此,黎塞留决定向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无条件提供战略援助,不再提1630年春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曾拒绝过的那些条件。1631年1月23日,法兰西和瑞典签署了《巴尔瓦尔德协定》。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将在未来的五年内获得法兰西提供的一笔巨额资金,但同时要拥护斐迪南二世上台之前的帝国宪制,不能侵扰之前已经建立的天主教区。在天主教和新教国家的合作中,双方采取了一种温和的方式对待信仰不同的问题。这就像英格兰国教与非国教在合作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宽容的态度一样。
第5节 马格德堡沦陷
1631年的前几个月,局势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两位新教选帝侯若不与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联手,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觉得采取行动的时机到了,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北方地区的新教诸侯都希望在他的领导下能有一番作为。我们可能会批评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只知旁观事态,不懂掌控局势。但我们不要忘了,他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无论选择了哪条路,通向的都可能是鬼门关。归顺皇帝,他可能会受到宗教对手的歧视甚或迫害;投靠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则意味着放弃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梦想,这一点对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无关紧要,但对他却意义非凡。毫无疑问,只有推翻旧体制,才能建立更完美的新体制。不过,在瑞典的帮助下,如果萨克森最终获胜,那么现有体制被推翻是肯定的,而新体制能否建立起来还很难说。
1631年3月,新教大会在莱比锡召开了。会议上,代表们决定再次为新教信徒向斐迪南二世请命。如果斐迪南二世同意撤回《教会土地归还敕令》,那么北方地区的新教诸侯将会继续承认其领地为神圣罗马帝国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并承诺他们不会向任何外国势力屈服,也不会迫于压力而同神圣罗马帝国脱离关系。不过,在请命的同时,他们做好了积极抵制《教会土地归还赦令》的准备。他们同意征募士兵组建军队,从而应对有可能发生的战争。
时间紧迫。《巴尔瓦尔德协定》让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天主教联盟意识到延误战机将会带来致命的危险。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天主教联盟曾认为法兰西不会插手神圣罗马帝国与瑞典之间的角力,但现在看来失算了。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奉命火速北上,抵御瑞典军队的入侵。
斐迪南二世并没有把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放在眼里。在得知瑞典军队登陆后,他轻蔑地笑道:“一群乌合之众而已。”但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知道事不宜迟,于是就挥军疾行,希望能切断在波美拉尼亚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和他在梅克伦堡的副将古斯塔夫·霍恩之间的联络。如果能成功将入侵的敌人阻断,那么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就有可能将敌人分而歼之。一开始,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付出的努力便有了回报。1631年3月29日,各路诸侯尚在莱比锡争论不休时,蒂利便攻下了新勃兰登堡,歼灭瑞典驻军两千余人。然而,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没料到的是,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迅速与古斯塔夫·霍恩会师了。接着,他们的大军一路攻打了过来。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军队被击退到易北河岸,而有八支帝国军团驻守的波罗的海要塞和奥德河岸的法兰克福等要塞均落入了敌手。
这时,比法兰克福大的重镇马格德堡正处于危急之中。马格德堡人未经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同意就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独立,自立门户。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虽然派了一名瑞典军官前往协助马格德堡人备战,但没有获得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和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敢贸然派兵进驻。
斐迪南二世派重兵包围了马格德堡。1631年4月26日,法兰西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凯拉斯科签署了和约。于是,意大利地区又恢复了往日的和平,阿尔卑斯山外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可以撤回了。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认为战局仍不明朗,但他的副将帕彭海姆伯爵帕戈特弗里德·海因里希则认为不应太悲观。他写道:“感谢上帝,让我们在今年夏天就可以消灭所有敌人。”
三十年战争时期的马格德堡
古斯塔夫·霍恩(gustaf horn,1592-1657)
帕彭海姆伯爵帕戈特弗里德·海因里希(gottfried heinrich,1594-1632)
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猛攻马格德堡
围攻马格德堡的战斗仍在继续,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却无法实施救援。无奈之中,他写信给两位选帝侯,请求他们同意他出兵救援马格德堡。他请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允许他占领库斯特林和施潘道。但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只同意他占领库斯特林,不许他占领施潘道。于是,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率领一支精兵,直奔柏林。1631年5月13日,在柏林城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与自己的内兄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进行了一番长谈。不过,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却未说服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生气地对陪他前来的梅克伦堡公爵说:“我要去解救马格德堡!如果没人支持我,我马上就撤军。我可以和皇帝议和,收兵回斯德哥尔摩。我知道皇帝也盼着我这样做。但你们这些新教徒一定会为你们的不作为受到上帝的谴责。就算在尘世中,你们也会受到惩罚。马格德堡即将被攻占。我也要撤军了,你们自己好自为之吧。”1631年5月14日,谈判继续进行,从大清早一直持续到晚上9时,但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仍旧固执己见。最后,站在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身后的武将决定了谈判的结果。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终于如愿以偿。1631年5月15日,施潘道向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军队敞开了城门。
尽管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妥协了,但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坚决不放弃自己的立场。在收到斐迪南二世《教会土地归还敕令》是否撤销的确切消息前,他是不会同外国势力结盟的。看到进军无望,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只得半路撤军。马格德堡只能选择自保了。
灾难很快就降临了,而马格德堡并未做好殊死搏斗的准备。马格德堡市政厅虽然组织了护城军,但市政厅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有的主张直接投降,有的想苟且偷生,守城的重任完全交给了雇佣军。1631年5月20日,帕彭海姆伯爵帕戈特弗里德·海因里希的军队攻入城内。当时那个年代,攻入敌城的军队都会大肆掠夺财物,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队概莫能外。几周前,法兰克福城内的新教徒就遭到了瑞典军队的暴力掠夺,原因仅仅是他们没能成功劝说守城的帝国军队缴械投降。但相比之下,沦陷后的马格德堡的血腥和暴力的味道更浓。帕彭海姆伯爵帕戈特弗里德·海因里希的军队第一次攻城时,不知是纯属偶然还是有人蓄意为之,城内的一些房屋开始着起火来。在一片惊恐和混乱中,没人会想着去控制火势。一想到自己的战利品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帕彭海姆伯爵帕戈特弗里德·海因里希的军队就不免暴跳如雷。碰上这支恼羞成怒的军队,人们几乎很难活命。在街道上,一幕幕暴行和马格德堡人死亡的惨状不断上演,受害者凄惨的叫声完全淹没在呼呼作响的烈焰中。几个小时后,这座曾抵御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围攻的城市,除了大教堂及周围几间房屋外,全部化为了灰烬。灰烬之下是已经碳化的人骨。惨死的马格德堡人中有男人,有柔弱的妇女,还有天真烂漫的儿童。
马格德堡即将陷落
马格德堡的恐怖灾难与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本人无关,只要有可能,他就会竭力阻止这种灾难的发生。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徒之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授意麾下将士酿成了这起令人发指的惨案。但这纯粹是无根据的猜测,因为摧毁马格德堡对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没有任何好处。将马格德堡作为大本营才是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最想做的事。
虽说马格德堡的灾难与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无关,但围城计划却是他和斐迪南二世共同决定的。耸立于马格德堡一片废墟中的大教堂最能说明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和天主教联盟所追求的事业————捍卫神职人员和教会拥有的权利,摧毁神圣罗马帝国普通百姓的家园和房舍,推翻他们过去拥有的各种社会和政治地位。
帝国军队攻克马格德堡后大肆杀掠
现在,斐迪南二世还在考虑如何回答那些效忠他的新教诸侯所提出的诉求。他要最大限度地推行《教会土地归还敕令》。谈到新教诸侯的军队时,斐迪南二世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屑的口吻。即便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和新教同盟已解除武装,不会以武力相要挟,也不会提出非分要求,但斐迪南二世仍要继续推行《教会土地归还敕令》,并严令臣民遵守。
(1)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之一。人们常用“夏洛克”比喻贪得无厌、狠毒无情的放债者或冷酷无情的人。————译者注
(2) 史称“曼图亚爵位继承战争”(1628-1631)。————译者注
(3) 即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1122-1190),又称“红胡子”或“巴巴罗萨”,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1155年,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内,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册封腓特烈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译者注
(4) 荷兰共和国与西班牙爆发战争期间,布拉班特公国成为战场。战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布拉班特公国的北部划归荷兰所有,归联邦统治(荷兰共和国各省都是自治的)。————译者注
(5) 斐迪南二世先后有两段婚姻。1600年,他娶了巴伐利亚公爵威廉五世(1548-1626)之女巴伐利亚的玛利亚·安娜(1574-1616)。二人生长女克莉丝汀(1601年夭折)、二子查理(1603年夭折)、三子约翰-查理(1605-1619)、四子斐迪南(1608-1657)、五女奥地利的玛利亚·安娜(1610-1665)、六女塞西莉亚·勒娜特(1611-1644)与七子利奥波德·威廉(1614-1662)。其中,斐迪南初为匈牙利国王、克罗地亚国王、波西米亚国王和奥地利大公,后登基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斐迪南三世。1622年,斐迪南二世娶曼图亚公爵温琴佐一世之女曼图亚的艾兰诺(1598-1655),二人无嗣。因此,利奥波德·威廉是斐迪南二世的小儿子。————译者注
(6) 嘉布遣会是罗马天主教行乞修士方济各修会的三个独立分支之一。————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