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7 章 郿坞
谁也没想到,怀青手上提着个说白了没啥实质性用处的东西,竟然还真能玩出花活儿来!
这玉玺不就能提供情绪价值吗?好歹是好几代人来从上面传下来的东西,是王权的象征!当代人就最吃这一套。
这不,现在弄得所谓“王权在外,奉天承运,讨伐董逆,迎回天子”的说法,竟然能在在“洗白”黄巾军的同时,还动摇了朝廷内部官僚们的内心!
在长自家威风,让自己手下的这些个黄巾军和小青军们认为自己是替天行道的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敌军的士气!
再加上怀青被魔化、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人生履历,整个大陆的舆论导向基本都倾向怀青他们这边!而董卓军里边不知道的还真以为自己在跟复活的鬼神作战呢!比当时的老大哥张角还离谱!这还哪里来的信心能赢啊?不吓死就已经算不错了!
果不其然,在“人和”这方面拿捏得死死的了之后,白波军和小青军的实力那是狂涨不止,士气大振!几乎是以猛虎出山、排山倒海的气势,一举轻松地击垮了守将董越和牛辅的军队,夺下了渑池和安邑两地,宛如虎口吞食一般,论其顺利的程度,基本上就相当于吃进嘴里的食物顺着肠道滑入胃里一样,仿佛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就是循例走个过场而已!
当然,这对怀青手下的部队来说是理所应当,毕竟他们是替天行道,连天都站在他们这边,那获胜这不是板上钉钉,没跑了的事吗?而在获胜之后,这种信念甚至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正循环一样!
相反的,前线的失利,就导致董卓的那些个幕僚跟朝廷百官十分惶恐与不安,先不说跟怀青作战本身就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要再算上怀青队伍喊的口号,他们甚至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反抗是否真的有意义。
说不定,他们真的才是“奉天承运”的一方呢……
尤其当他们看到董卓与他部下的那些恶行之后,这种反思就更加深刻,不用怀疑,这次与怀青为敌,又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
当然,董卓跟他的部下们这些“被替天行道”的这些人的心态根本就不能说是摇摆不定,而是直接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因为自己干过错事而产生的罪恶感作祟,加上此前面对怀青军不知多少次的败仗,让这些董卓军们心理崩溃,以为怀青确实就是上天委任下来收拾他们这些罪人的,这部分人别说影响士兵们作战时的士气了,能继续在军营里呆着就不错了。
另一种不用说,那自然就是死磕到底了。
对他们来说无非就破罐子破摔嘛,这种所谓的报应,信也好不信也罢,从他们在董卓的“宽容”下恃强凌弱、为非作歹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不怕这玩意儿,现在你还想拿这个来压我?想要我的命的话,还得问问我手上的大刀同不同意才行!
当手下的士兵们就像是天地不容地分成了这两个极端派系的时候,董卓却显得悠闲得很,在那一个劲地督促军工们帮他翻修他在搬来长安之后就一直在建的大工程——郿坞呢!
之前不说了吗?董卓是一个非常看重“根底”的人。对他来说,只要有一个底子在,就能为他提供安全感,也就能让他无所不用其极地去干坏事了!
而这个叫郿坞的地方,就是董卓在搬入长安后搭建的“根底”!
一提起这个郿坞,可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第一就是——它可值老鼻子钱了!
它值钱不但值在它的打造费和修理费上,还值在它里面储存了大量的金银珠宝、钱银钱币,而且这里头足足存了能吃上几十年的粮食!外加上几百名民间挑选出来的美女……所以它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做“万岁坞”!
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过同名作品,里面就有诵曰:“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什么意思?就是说这董卓啊,衣服里面总是另外穿戴着厚厚的护甲,走到哪都不怕有人要对他不利。而万一有什么事起来,他也可以就此退居郿坞,反正郿坞里面的财产和粮食都足够他过完这辈子了!
就连董卓自己也说了:“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终老。”
可见,虽然董卓做凶狠残暴,天不怕,地不怕的,可实际上“认怂”的事情也倒是没少干的。
不过,老董想“守此足以终老”,那也不是只有钱财和粮食就能做到的啊!这就要说到郿坞的第二个特征——极其坚固!
这地方除了“万岁坞”之外,还有另一个后世给它起的外号,叫“三国第一堡垒”!
史书记载,这郿坞“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也就是建成了后跟长安城差不多。而在经过后世的考古发现,郿坞城边长160米,墙体厚度达7米,城外还挖有宽8米、深3米的护城壕沟!可以说是密不透风,牢不可破的存在!
想要带兵突破这里,怕是神仙来了都得摇摇头了。
有意思的是,在许多年以后,邓艾灭了蜀国,然后就建议魏元帝曹奂说让他封刘禅为扶风王,然后把他安置在郿坞里面养着!
估计如果不是曹奂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恐怕这个郿坞就会成为刘禅“乐不思蜀”的地点,然后噌噌地涨知名度了吧?
除此之外,也没有再多关于郿坞的记载了,所以从侧面就不难看出,当时的人并不把这郿坞真当成什么重要的军事要地,不过就是把它当作一个游乐场一样的娱乐设施罢了。
只不过,咱们后世的人是这么看,朝廷里的那些文武百官,尤其是董卓背后的那些幕僚可不是这么看的!
怎么?你现在不断翻修这个堡垒,意思就是等着躲里面不出来了呗?那我们的死活你就不管了是吧?
得,就董卓这么一闹腾,反而又再进一步激增了以何颙、郑泰为首的幕僚们对董卓的不满。
他们一致认为,荀攸的建议——
刺杀董卓,已经刻不容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