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唐朝最佳闲王 > 第六五六:三年

第六五六:三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预科的事情并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拦,李承光在内阁会议中提出,然后通过,接着就是李元吉下令房玄龄与科学院配合,李承光亲自负责此事。

    一个年幼的太子,却频繁的参与到国家大事当中去。

    这个信号,怎么说呢,问题倒是没问题,但就是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正旦的时候李承光才刚刚在民间刷了一波声望,这才没几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始在教育界刷声望了。

    当然,这是李元吉的决定,他们不敢有异议。

    况且李承光尽快的成长起来,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三年的时光匆匆而逝,李承光已经来到了十二岁的年龄,与三年前相比,这三年李承光的成长可谓是突飞猛进的。

    预科制度的增设,在今年,已经彻底的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

    而现状,无疑为李承光的这一决定正名,同时也无形中又让其刷了一波声望。

    而真正意义上来说,预科其实在管理方面是很轻松的,甚至在教学方面,也并没有什么压力。

    每一个主任,负责的科目都是不一样的,而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教书育人,他们也不是这种性格。

    从研究员中挑出的第二教员,在这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第二教员会跟第一教员进行沟通,商议接下来要进行的教授任务,然后由第二教员去亲自实施。

    而第二教员自身也是研究员,也有他自己的任务,所以也不可能一直待在那里。

    所以,第二教员的任务就是,每隔三天露一面,用一天的时间去讲解,去检查,去布置新的任务。

    而中间的这三天时间,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第一教员则是每个月只抽出一天的时间去亲自教授,说的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去检查他们这一个月内的进度问题,同时也对这些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

    当然,对于学生,也是有要求的,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进入预科的。

    首先,学生要自己选择一个专业,这指的可不是在书院时期的那种大专业,而是更加细腻化的专业科目,精细到一个具体的项目上,比如说蒸汽机,比如说车辆设计等等。

    然后再由这些科目的教员来出题考试,并且自主决定是否招收这位学生。

    这种制度第一教员在第一年的时候投入的并不多,就是空闲的时候去跟第二教员聊一聊教学的问题,有些更干脆,直接划定一个方向,然后接下来该怎么教他们,那就是第二教员的事情了。

    第一教员只需要每个月抽出一天的时间去考察一下就可以了,一年抽出十二天,完全没什么问题。

    至于第二教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这个问题也不大,时间是零散的,一个项目组也有那么多人,隔三差五的离开一下,也并不影响项目的进展。

    到了第二年,所有人都发现,这些学生的水平已经得到了飞跃般的提升,当然,这只是在理论情况下的。

    不过也不可否认,即便只是理论,他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也已经基本上与那些学徒不相上下了,要知道,那些学徒可是在科学院内至少两三年的时间了,真正的教学基本上是没有的,说白了就是打杂的,有些东西对你不设防,但是能学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感悟了。

    于是乎,第二年的时候,第二教员的任务开始发生了改变,新招入的学生并不多,每个人手下几乎只有一两个,最多的也不过四个人,而去年的学生,基础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于是,教授这些新生的任务,一大部分就落在了这些二年级生的身上。

    与此同时,科学院内也会单独的划分出一些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的项目,交由第二教员来负责,带领那些学生进行研究攻关。

    所谓的攻关,其实也就是半引导,半讲解模式的教学方式,巩固其理论知识,增加其实践能力。

    到了第二年结束的时候,效果显然不错,经过第一教员与第二教员的综合考评,发现这些学生的能力虽然还不如那些研究员,但是距离他们刚成为研究员时候的水平已经相差不大了。

    而通过几年的沉淀,也让这些技术大牛们认识到一个现实情况。

    并不是所有人从一开始都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成长。

    而现在,两年的时间过后,他们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进入科学院的能力了,不是学徒,而是担任研究员。

    但这还是差了一些,最终经过商议,并上报以后决定,继续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将其学制定为三年,不提前让其毕业,但是在第三年的时候,教学方式需要发生一些改变。

    应届毕业的学生,开始被允许进入科学院参加某些项目的研究任务,当然,他们也只是负责打杂的,可凭借着之前两年的积累,就算只是打杂的,他们的能力也远超那些学徒。

    于是,学徒开始被大量的清退,这些学生,则进入科学院,临时顶替了学徒的职责,负责为整个项目组打下手。

    不要小看了打下手这件事情,对于那些一知半解的学生而言,打下手就是打杂的,干活的,没人讲解,他们能够看懂的也并不多。

    但是对于这些读了两年预科的学生来说可不一样,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已经无限接近研究员,很多知识,即便只是在打杂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获益匪浅,无形之中,这又是一种全新的提升。

    而半年后,这些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跟书院不同,这里的毕业设计很自由,没有人给你命题,自己选择一个项目,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符,但可以提出一些观点。

    再说另一边,第三年开始,这些即将毕业的预科学生离开了书院,来到了科学院,而升入二年级的新生,则担任起了前辈曾经担任过的任务。

    因为他们接受过这种教育,知道前辈是怎么教自己的,所以教起学弟来一点也不难。

    更重要的是,人数本来就不多,满打满算,一位教员三年内,同时带的学生最多也就不超过十个,甚至大多数每年只招收两个或者一个,无形之中,学生的质量又提升了一大截。

    学制虽然为三年,但毕业设计只要完成,只要通过,就可以毕业了。

    而毕业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科学院,成为一名实习研究员,一年过后,如果没什么问题,就可以去掉实习二字,成为真正的研究员。

    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很不错,虽然科学院在人数方面不可能会出现膨胀式的增长,但是每过一年,其整体实力都是要增加一大截的。

    再说军事方面,神元七年下的时候,随着一千五百台卡车投入朝鲜战场,唐军的后勤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加上之前唐军的问题不在于后勤送不到朝鲜半岛,而是物资可以送过去,但却无法及时的从码头送到前线,问题是出在这最后一段距离上的。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大量的物资被囤积在码头,以至于唐军不得不派一个师的兵力去保护码头,卡车每天都可以将大量的物资送往前线,至于途中的安全,每台卡车上坐一个班的士兵就足够了,敌人根本就形不成任何的威胁。

    接下来,一个月内唐军横扫新罗,原本还抱着希望的新罗人,不得不举手投降。

    但这个时候却出现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并不是唯一的,这与耽罗王室的覆灭有一些共同点。

    耽罗王室亡于海难,这个是无证可考的,发生在大海上的事情,谁又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就算明知道是唐朝人干的,但也拿不出什么证据,毕竟按照历史记载,按照当时的死亡补偿,唐朝的确对死者家属进行了补偿,这是有证可查的。

    但是新罗这边,却是大臣们联合起来做掉了王室,然后集体请求加入唐朝。

    而史书的记载是新罗王室不同意加入唐朝,他们的底线是尊唐朝为上国,但大臣们不同意,认为加入唐朝对新罗才是最好的结果。

    当然,这是后世扯皮的事情。

    而另一边,没有后勤压力的唐军,加上国内长海铁路的贯通,更多的物资被源源不断的运输过来。

    陆战队开辟了第三战场,整个高句丽四面开花,虽然有地形作为优势,可是在苦苦支撑了半年之后,高句丽还是彻底的从历史的版图上消失了。

    这一次,唐军并没有玩什么计谋,而是硬生生的将其抹去,开战前高句丽人口约三百五十万左右,但是半年大战结束之后,根据唐军统计的战果,单单只是死在枪口之下的高句丽人,就有近百万,而战后统计的人口数量也只有一百万出头,余下的一百多万,似乎是隐藏了起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高句丽王朝的覆灭,唐军并未对百姓再做什么丧心病狂的举动,这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种担忧,至今统计,高句丽人口大约还剩下二百二十万左右,一场战斗,让一个国家消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