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意难平
第三十八章 意难平
她这句不行说的太不假思索,司辰皓顿时脸色便难看起来。即便对北安璃有意,可他却也是十分骄傲自大的男人,这样毫不犹豫的拒绝,简直像是狠狠的在他脸上打了一巴掌。
“璃儿不愿嫁给我?”他目光阴沉起来。
北安璃说完便后悔了,她也知道这话会让司辰皓恼羞成怒。只是她原本心中就在想日后如何推脱司辰皓,另寻高枝,没想到司辰皓竟存了现在便成亲的心思,她如何能愿意?
“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皓哥哥,你与二妹妹退婚不久,如果现在就另娶我,不免名声有碍。”北安璃语气放的极其轻柔,试图安抚司辰皓。
如果是其他事情,司辰皓也许不会多想。可是他前几日才在宴上求娶北安璃,之后旁人提起的时候,北安璃却说和自己并无儿女私情,今日她又干脆利落的拒绝了自己,两厢联想起来,司辰皓心中怒火顿生。
自北府出来的时候,尚且艳阳高照的天,待北安璃回府之时已是阴云密布。
北安璃坐上马车不久,大雨便倾盆而下。
坐在车中,北安璃烦躁至极,心中隐隐竟埋怨起北夫人来。若不是她做事留下把柄,又把自己赔了进去,她也不至于委曲求全至此。
想到先前在荷香楼的雅间内,自己百般推阻,司辰皓却并没有像以前那样,轻易被她糊弄过去,反而是勃然大怒。
到最后更是扔下一句话:如果自己不愿意嫁给他,那么借钱这件事便不需要再商量。
北安璃双手紧紧的揪着车帘垂下来的一角,目光阴鸷。
一回到北府,北安璃立刻去了北夫人屋中。
北夫人正在屋中看着账本,见到北安璃回来,先吩咐丫鬟给她上热茶:“这天说下雨就下雨了,璃儿没有淋到吧?”说着便放下手中的账本,在北安璃对面坐下,有些漫不经心的问道:“怎么样,皓公子什么时候把银子送来?”
这话问的理所当然,倒像是根本没考虑过司辰皓会拒绝一样。
北安璃原本就因为此事烦闷至极,如今又听北夫人的态度,说话时便有些没好气:“司辰皓说除非我嫁给他,银子作为聘礼送到北府,否则免谈。”
“那你的聘礼岂不是什么都不剩下了?这怎么能行?”北夫人一听便皱了眉。
去找司辰皓借银子,名为借,实际上北夫人却从来没想过要还。毕竟她早就将司辰皓视作了女婿,谁家岳母向女婿要银子还需要还?
因此做过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打算之后,北夫人就对司辰皓的处理态度不满意了。毕竟如果直接用北安璃的聘礼补上了这个洞,那可是白白损失了一笔银子啊。
正当北夫人心疼着银子的时候,北安璃看了她一眼:“不是行不行的问题,是我根本就不打算嫁给司辰皓。”相比在司辰皓面前一声声娇滴滴的“皓哥哥”,此时的北安璃不论是声音还是语气,都透着几分冷冽。
“什么!你居然不打算嫁给皓公子?那可是世家千金皆心仪的皓公子啊!”对于北安璃的想法,北夫人完全不能接受:“你嫁给他,很快就是世子夫人,将来更是郡王妃……”
“郡王妃又怎么样!”北安璃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北夫人的话:“北墨染那个小贱人和寒王爷订了亲,直接就是现成的亲王妃,可我嫁给司辰皓,却连世子妃都不是。而且将来,司辰皓也只能降级袭爵,也就是到我这里最多是个郡王妃罢了!”
如果没有北墨染这个现成的参照物,北安璃也许会觉得这门亲事很不错。毕竟从前她觉得自己能嫁给司辰皓就算高攀了,就能够满足了。然而现在只要想想成亲之后自己见了北墨染,居然还要向她行礼,北安璃就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凭什么?那个人要什么没有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嫡女的身份罢了,凭什么从小就能拥有自己求之不得的东西?
就算她双腿残疾,是个不能走路的废物,人人都唾弃她的同时,却又不能不羡慕她,从小就和皓公子有婚约,这是多少女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好不容易自己一步一步的接近了司辰皓,并且成功的从北墨染手中抢过了这个未来夫君,可是还不等她洋洋得意,北墨染就立刻又成了亲王妃。
同样是右相北清元的女儿,自己想要得到什么都必须精打细算,而她什么都不做,天上就能掉馅饼。这让从小就以超过北墨染为目标的她怎么能甘心?
到底是意难平!
北夫人前些日子在禁足的缘故,对北安璃的心思并不十分清楚。现在听她提起北墨染的婚事,虽然也有些暗恨,却还是开导她:“就算那个小贱人是亲王妃又怎么样?你看看京中哪家贵女愿意嫁给寒王,不过是让她捡了个短命鬼的便宜罢了,哪里比的上皓公子?”
“不行!”北安璃仍是斩钉截铁的拒绝:“我所嫁之人绝不能够比北墨染身份低。”
虽说一向知道自己这个女儿是个有主意的,然而此刻北夫人却仍是有些为难,尤其现在最关键的问题还没解决:“璃儿,你拒绝了皓公子,皓公子怕是会恼羞成怒,绝不会帮咱们了吧?”这些权贵哪个不是十分要脸面的人,就算再对北安璃有意,日后恐怕也会因此结仇。
“走一步看一步,你现在如果贸然和皓公子决裂了,又怎么能再嫁权贵?”毕竟身份上到底是个庶女,最后一句话北夫人没有说出口,她知道北安璃有多忌讳身份的事情。
北安璃早在回来的路上便想好了对策,只不过此事需要北夫人配合。她盯着北夫人的眼睛说道:“娘你别担心,我非但不会和皓公子决裂,还会让他觉得是他亏欠了咱们。到时候,还不是随便咱们提要求……”
她答应了司辰皓的要求是真,可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更是缓兵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