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 训练日 (四)
1937年11月1日,笕桥航校。
早上的训练科目很顺利,除了集合时淘汰一人,之后再没出过问题。
早上7:00,吃过早餐后,队员们回到宿舍,整理内务。
7:30,开始训练伞降地面科目。
这个时候,空降兵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新鲜事物,而且没有一套规范的训练材料。
但张启有系统出品的《训练大纲》,训练设施大部分是直接利用航校培训飞行员的器材设施,一部分则按张启提供的图纸临时请木工和焊工来临时制作搭建。
半个月以后,当张启他们离开航校时,那些设施也被拆除销毁。
训练项目一开始很有新奇感,比如失重轮、平衡床(蹦蹦床)、攀爬网、单双杠、高低杠、低空模拟跳伞,团队合作、接人游戏,芭蕾舞——这个很有些难度,主要是队员们很抗拒,但淘汰了两人后,他们就坦然接受了。
舞蹈老师还是从杭州一家芭蕾舞团临时请来的,张启也跟着练。
瑜伽——这个项目也差点难倒了张启,因为他遍寻杭州民间也没找到一个会瑜伽的老师。
后来还是某个看稀奇的航校教官,发动他的太太团,才找到了一个会此“绝技”的杭高师范的女老师。
11月5日。
训练进入第5天,各种项目开始失去了新鲜感,变得枯燥乏味起来。
历史上这一天,日军第10军将登陆金山卫,但现在第3舰队失去了旗舰和司令官,为了等待新的旗舰和司令官到来,日军的登陆日期再次延后。
而对于日军的登陆,这次国军也早有准备!
下午3点多的时候,张启正在带领队员们强化叠伞训练。
一个30来岁、身材不高但很结实匀称的空军中校走进训练场,不过他见张启和一众队员正在航校教官的指导下进行叠伞,便站在一旁观看。
等了一会儿,当训练结束时他才找到张启,问:“你就是3战区军情处的张科长吧?”
张启注意到对方走路稍微有点跛,再从他的身材、年龄和说话口音,大致判断出他是谁了。
于是道:“我就是!你是高大队吧?”
高子恒微微一愣:“你认识我?”
张启笑道:“初次见面,不过高大队的大名如雷贯耳,早就神往已久了!”
说着,伸出手去,“我叫张启!”
“高铭玖!”高大队与张启握了握手,道:“我来找你,是有件事想向你求证!”
张启道:“关于航校搬迁选址的事情吗?”
高子恒诧异了一下,也笑道:“果然不愧是战区军情处的,什么都知道!方便聊一下吗?”
张启指了指外面操场,“那就一起走走吧!”
两人的谈话涉及到高子恒的许多疑惑,所以聊的时间有点长,但此次谈话过后,改变了很多事情。
首先就是高子恒本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他和一些英年早逝的空军英雄的都活到了抗战的胜利以后。
其次是中国空军的发展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未来几年内,桂林、昆明、湘西、成都成立了四家航空研究所,另外在柳州、兰州、成都、西安都成立了飞机制造厂。
中国空军率先研发制造出了直升机、火箭炮,并拥有了自己的喷气式发动机专利。
为此,张启私人拿出了大量的资金,从美国购买了几条飞机制造的研发、制造生产线以及相关配套的产业,为未来中国的航空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张启与高子恒则一见如故,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些都是后话,在此暂不赘言。
11月6日,在高大队的大力支持下,笕桥航校派出了仅剩的两架运输机,将张启及剩下的28名特训队员送上了蓝天。
第一天的空中跳伞训练很顺利,除了一个队员落地时因动作不规范扭伤了脚之外,其他人都顺利过关。
接下来,是为期5天的强化跳伞训练。
这期间,由于机场频频起降飞机,引来了日军的侦察飞机。
11月8日和9日,日军海航两度前来空袭了,先后被张启带领队员们,与机场防空营一起用防空机炮打下来20多架日军飞机,而自身伤亡仅十余人(主要是防空营的士兵),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之所以被称之为“辉煌”,因为这次战绩是有目共睹的,不像张启之前在上海那次,无人见证。
所以航空委员会和nj方面拨下来20多万元法币的奖金,兑现了蒋校长当初“打下一架敌机奖励1万元”的承诺。
不过他当初向空军承诺“炸成一艘敌舰,奖励3万元”,也许是因为张启不是空军,所以尽管他一口气干掉了4艘,其中还包括日海军第3舰队旗舰和它们的司令官,但上峰却吝啬地只给钱了1千法币,军衔给他提了两级而已。
所以张启他们这次能分到10万奖金,还是沾了航校的光呢!
11月8日,凌晨5点。
日军尝试从金山卫登陆,被严阵以待的国军右翼军集团阻在滩头,损失了近一个联队的人员装备后,仓惶撤退。
11月10日凌晨,日军孤注一掷,再次强行从金山卫附近登陆,与岸上守军激战至中午,飞机、舰炮不计弹药损失地倾斜,终于在死伤上万士兵后,抢滩登陆成功。
国军向内陆后撤15公里,重新稳定了防线。
11月3日,蒋校长心心念念的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即所谓的“国联大会”终于布鲁塞尔召开。
会议中,日本干脆缺席。
而美、英等西方国家则拒绝任何对日本的制裁提案,最终决议只是泛泛地通过了一个“谴责声明”。
只有苏联支持中国代表的提案,但在大其它国家都反对的情况下,苏联也没有坚持,只是在会后找到中国代表,表示愿意向中国提供援助。
至此,苏联接过德国的接力棒,开始向中国提供“苏援”。
但远水终究解决不了近渴,11月10下午2:00,蒋校长终于下定决心,让上海的军队撤退了。
这一次,由于有了战区军情处的提前预警和有效情报支持,中国军队的撤退没有再像历史上那样演变成大溃败。
(历史上,本次撤退只有薛伯陵指挥的左翼军是完整有序进行的,所以才有桂军21集团军打的常熟保卫战和吴兴阻击战,掩护国军大部队撤退)。
虽然混乱仍旧无法避免,但毕竟损失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