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贾张氏的心态变化
对于贾家来说,虽然找回了走失的棒梗,算是解决了一桩心事,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更为严峻且迫切的问题——家中的粮食储备已经告急。
这不仅仅是因为贾家只有贾东旭一个人的定量,或是市面上粮食价格的飞涨,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家庭内部的管理与分配出现了严重失衡。
贾张氏,作为家中的掌权人物之一,对黑市上那些高价出售的粮食始终持有一种抗拒的态度。
在她看来,去黑市购买粮食无异于承认自家的无能,是对贾家名声的一种玷污。然而讽刺的是,贾张氏本人的生活习惯却成为了贾家粮食危机的催化剂。她不仅在家中无所事事,对家务贡献寥寥,而且食量惊人,几乎到了“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地步。这种生活方式,在贾家本已紧张的粮食状况下,无疑雪上加霜。
秦淮茹,作为家中的另一位重要成员,为了缓解家庭的饥饿困境,不得不四处奔波,向亲朋好友借贷粮食。
即便她费尽心力借来了一些粮食,也难以满足贾张氏那似乎永远填不满的胃口。贾张氏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反而自视甚高,认为是自己的存在保全了贾家的完整,因此在日常的饮食上更是毫不节制,丝毫没有体会到家人的艰难和外界的压力。
如此一来,贾家的粮食危机日益加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没过几天贾家一家老小从清晨到夜晚,只能依靠饮用凉水来勉强压制饥饿感,生活之苦,难以言表。
贾张氏饿得胃里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爬,饥饿使她的语气中夹杂着几分急躁与不满。她环顾着空荡荡的厨房,最后将目光落在了秦淮茹身上,用近乎命令的口吻说道:“你去找傻柱再要点粮吧,他们家就他和一个赔钱货,两个人哪里能吃得了那么多粮食?我们这边这么多人,正是需要接济的时候。”
秦淮茹闻言,脸上闪过一抹尴尬与无奈。她知道这个请求意味着什么,也知道实现起来有多么困难。
她轻声回答道:“妈,真的不行。您可能不知道,最近傻柱对我的态度冷淡了许多。就拿昨天来说,我在巷口遇见他,特意上前打招呼,他却像是没听见一样,头也不回地走了。”
贾张氏听后,脸色更加阴沉,眼中闪烁着怒火。“这傻小子肯定是被外头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狐狸精给迷了心窍!咱们家以前对他那么好,现在家里有难,他倒好,全忘了!真是个没良心的东西!”她咬牙切齿,话语中充满了对傻柱的不满与失望。
秦淮茹见状,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她理解母亲的愤怒与焦急,毕竟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她也为傻柱的突然转变感到困惑与伤心。
曾经傻柱是那么乐于助人,对贾家诸多照顾,如今的冷漠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她也知道,事情远比表面上看起来复杂,人心的微妙变化,又岂是几句抱怨就能解释清楚的呢?
贾张氏的话语刚要化作连珠炮似的责骂,肚子却不合时宜地发出响亮的抗议,让她不得不暂时放下怒气,转而无奈地揉搓起自己圆润的腹部,那因长期营养过剩而积累的肥膘在此刻显得格外碍眼。“不行,实在是太饿了。淮茹,你还是赶紧去傻柱那里看看能不能弄些吃的回来。如果他不在家,你就直接去他家地窖找找,反正等他回来告诉他一声就成了。”贾张氏的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坚决,似乎在饥饿面前,道德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秦淮茹一听这话,顿时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妈,您这是让我去偷吗?这要是被傻柱发现了,他报警的话,咱们家可就全完了!”秦淮茹的声音里满是担忧和惊恐,显然,这样的提议超出了她的道德底线。
贾张氏却不以为然,她翻了个白眼,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屑:“怕什么,那傻小子见到漂亮女人就迈不开腿,哪还记得什么粮食不粮食的。再说了,你要是真担心,就给他点甜头,比如……”说到这里,贾张氏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你懂的,男人嘛。要是这样他还敢报警,到时候他自己的名声可就不保了!”
秦淮茹听后,心中愈发慌乱,她紧握双手,声音颤抖地说:“妈,我不能这样做,东旭知道了会怎么看我?我不能做对不起他的事!”
贾张氏闻言,冷笑了一声,言语间满是不屑:“东旭东旭,你就知道东旭!现在是全家人都等着吃饭呢,你要是连这点粮食都拿不回来,让全家人饿肚子,那才真是对不起东旭,对不起这个家!”贾张氏的言辞犀利,显然在她看来,生存的现实远比道德的考量来得更为紧迫。
贾张氏在饥饿与焦虑的驱使下,似乎完全忽略了内心深处一个微妙而残酷的变化。自从贾东旭不幸瘫痪之后,这个曾经在她心中如同太阳般耀眼的儿子,地位不知不觉间已悄然滑落。在过去,贾东旭健康、活力四射,是全家人的骄傲与希望,贾张氏对他爱护有加,几乎到了溺爱的程度。那时,她绝不可能对秦淮茹提出如此大胆甚至可以说是出格的要求,因为她深知东旭的意愿和尊严不可侵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贾东旭的病情成了贾家沉重的负担,日复一日地躺在床上,无法自理,昔日的光芒逐渐黯淡。在这个过程中,贾张氏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开始意识到,一个失去行动能力的儿子,在这个需要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的家庭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分量和影响力。尽管作为母亲,内心深处仍存有对儿子的疼爱,但在生存的压力面前,这份爱似乎也变得脆弱,甚至有时会被忽略。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在贾家似乎有了另一层含义——不是孝子不再孝顺,而是当家人长期患病,整个家庭的重心、情感乃至资源分配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偏移。
贾东旭从家庭的中心沦落到边缘,他的需求、感受甚至尊严,在贾张氏眼中,或许已不如一袋救命的粮食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