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从零开始的霸王之路 > 第101章 建立吴国

第101章 建立吴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公元 207 年的春天,曹操以其强大的权势和谋略,逼迫汉献帝将他封为魏王,并赐予了他如同帝王一般的待遇。

    然而,曹操深知此举可能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和不满,为了堵住众人之口,他决定采取一些策略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经过深思熟虑,曹操决定分封刘备为蜀王,孙策为吴王。

    这样一来,既可以显示出他对其他势力的宽容和恩赐,又能够分散人们对他称王的注意力。

    同时,这一举措也使得刘备和孙策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支持,他们成为了与曹操并列的诸侯之一。

    随着曹操自封为魏王、刘备受封蜀王以及孙策获封吴王,汉末三国的局势正式确立。各方势力各自盘踞一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许昌吴王朝廷。

    如今孙策已然封王,这意味着东吴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度。

    他拥有了自行册封麾下重臣的权力。由陈群倡导的九品中正制亦随之正式推行。孙策还立法规定国家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作为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核心机构,由贾诩执掌。

    门下省,与中书省共同掌控机要事务,共同商议国政,并负责审核诏令,签署奏章,具备封驳之权,此职权由诸葛亮执掌。

    尚书省,则是中央最高政令机构,同时也是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之一。该部门由吕范执掌。

    简单来说,就是把丞相的权利分化成了三份,这样不仅削弱了相权,更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不会再出现一人之下的权臣。

    至于六部,则分别为:

    户部,负责管理国家财政以及税收制定,由顾雍担任尚书一职,同时商会并入户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选用与考核,还有官员的评定等事宜,陈群出任尚书;

    礼部,司职祭祀典礼相关事宜,接待外国使节等,张纮担任尚书;

    刑部,掌管刑律和牢狱之事,以及各级案件卷宗的查阅和复审,朱治担任尚书;

    工部,负责管理和制定各级营造工程项目,张昭出任尚书;

    兵部,统管全国兵士的征集、调配,征战时负责大军粮草等后援,孙权担任尚书。

    这些细分后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完成发布下来的各类任务。

    其余各州的地方大员,由各州刺史自行安排人员任免,只要由吏部考察合格后,就可以出任地方官。

    这样下来,最基本的国家权利架构就搭建完毕,而且权利细分之后,职责就落实到了个人身上。

    不但明确了职责,还能保证政令的及时传达。

    更重要的是,孙策将权力下放到了刺史,让地方各级行政部门不再统受中央辖制。

    这样一来,各州的政务就能更顺畅的执行。

    军事方面,孙策设置了四个大军区。

    北方军区,主要负责幽州、冀州、青州等地与匈奴等少数民族作战,同时防御并州,程普为军区大都督;

    荆州军区,主要负责荆州、交州的对外的作战,主要面对刘备军,由陆逊为军区大都督;

    扬州军区,主要负责扬州、徐州沿海的保卫工作,孙翊为军区大都督;

    中央军区,主要负责兖州、豫州的兵团作战,主要面对曹操的魏国军队,周瑜为军区大都督。

    四大军区中,孙翊所率领的扬州军区,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训练航海士兵,为将来的出海作战提供先决条件。

    除此之外,各级武将都能在各大军区占有一席之地。

    其中由太史慈、黄忠、甘宁、魏延、吕蒙等人为最,他们所率领的军队,就是现如今吴军所有的精锐部队。

    这样的安排之下,军权跟政权分离,不仅杜绝将领屯兵,私自割据一方,还能以地方行政扼制军区。

    因为孙策已经将他一部分的精锐士兵,作为职业军人培养。

    只要被列入职业军人的士兵,就能获得免除劳役、减免赋税等一系列优惠。

    而且,他们所在的军区,则由各州刺史提供后勤保证。

    这样一来,为了成为职业军人,军队中也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那些没有被选中的士兵,依然施行屯田制,他们战时是兵、闲时是民,也能解决一大家子的温饱问题。

    更何况,在大量商贸和海外贸易出现之后,吴国的经济水平可以说是领先其他两国不止一个时代。

    经济发展自然而然的带动了工业发展,在吴国,以往被列为贱民的手工业者,已经开始发光发热。

    源源不断新奇的发明出现,又带动了一波工业发展。

    吴国在孙策的领导下,正在蓬勃发展,日新月异。

    许昌也成了比洛阳、长安还要发达的城市,在许昌做贸易的商贩络绎不绝。

    同样的,在许昌城,只要你想打听,一定得到你想要的情报。

    孙策将这份工作交给了贾诩统管,而在前线干活的,则是原来孙策身边的护卫统领留赞。

    现在目前,护卫孙策周边的则换成了小将凌统。

    自从跟在孙策身边之后,这小子成天就是书不离手,已经开始展现出大将风度了。

    至于文化教育方面,孙策主张的学堂已经建设不下百所,均由名儒大能执教。

    这一招应该是最狠的,算是动了士族的核心。

    但由于短时间内还不会有很大的起效,所以各大士族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反对这项政策。

    民众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也是非常高兴自家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这可是日后能走上仕途的捷径。

    有了这些理由,这一批的孩子们怎么可能不更加努力的读书,他们也不想错失出人头地的机会。

    为此,孙策甚至亲自参与了首部教材的编修。

    他将数学、物理学等一些知识也一并编入教材,让这些适龄孩子学习,让他们更早的对这个世界产生兴趣。

    只有对这个世界有了兴趣,才会出现真正想研究世界的人才出现。

    孙策想要的也正是这样的人才,只不过,他不能保证在他生活的时代中,能不能出现这样的人。

    不过,他十分确信,只要能将他的教学理念坚持下去,必将会不断出现这样的人才,这也算是自己为后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