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婚姻的精髓
§ 爱与“那张纸”
为了这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
——《以弗所书》5:31(以及《创世记》2:24)
我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电视剧,一对同居的男女在争执要不要结婚。男方想结婚,但女方不想。后来她发火了,说:“干嘛非得要那张纸?我爱你用不着那张纸!那东西只会坏事。”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在纽约做牧师,听很多年轻人讲过同样的话。当她说“我爱你不需要一张纸”的时候,她是在陈述自己对爱的认识,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认识。她认为,爱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感觉。她在说:“我对你很有感觉,而这张纸不能增强我这种感觉,反而会破坏这种感觉。”她主要是用情绪和欲望来衡量爱,并且她的话并非毫无道理。婚姻的法律文书并不会直接增加两人之间的浪漫感受。
但是,圣经所讲的爱,并非如此单薄。圣经衡量爱,首先不是看“你想得到多少”,而是看“你想付出多少”。你愿意为这个人失去多少?你愿意为这个人放弃多少自由?你愿意在这个人身上投入多少时间、情感和资源?所以,婚姻誓言不仅有益于婚姻,而且也是一场考验。很多情况下,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但别用结婚毁掉这种感觉”时,对方其实是在说“我对你的爱还不足以让我放弃其他选择,我对你的爱还不足以让我完全放弃自己”。说“我爱你不需要那张纸”,基本上就等于在说“我对你的爱还没有达到想结婚的程度”。
今天,美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信条是:浪漫的爱是最重要的,有爱就有美满的人生。可是浪漫总难长久。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信条是:婚姻应当基于浪漫的爱情。两条结合起来,就得出一个结论:婚姻和爱情不可兼得。所以,根据这个结论,在浪漫的感觉褪去之后,持守一生的承诺就显得过于残忍。
圣经对爱的理解,并不排除深刻的情感。我们会看到,一段毫无激情的婚姻,并非圣经本意。但圣经也不把浪漫的爱情与爱的精髓——牺牲自己、造就别人——相互对立。如果我们认为爱主要是一种情欲,而非积极的、献身的服侍,那就把责任和情欲对立起来了。这种对立不仅不合乎现实,而且会破坏夫妻关系。本章的主题就是:责任和情欲如何相辅相成。
§ 过于主观的爱情观
当代人用过于主观的方式来思考“爱”:爱情哪怕涉及一点点责任,也是不健康的。多年来,我辅导了许多受困于这种观念的人。尤其在性爱问题上,更是明显。很多人相信,如果你对性爱没兴趣,与配偶发生性行为只是为了取悦对方,那就是做作,甚至是强迫。这是完全主观的爱情观,它把爱仅仅视为激情和感觉。而且这种观念常常会迅速导致恶性循环:你和配偶必须同时有浪漫的心情,否则就不做爱——如果是这样,那么你们的性生活必定很少。这会挫伤甚至熄灭配偶的性趣,而这又意味着你们交流的机会变得更少。因此,如果你们非要等双方激情四射才做爱,那双方激情四射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
我们的文化认为,性应当总是并且只是激情的结果。我们之所以接受这种观念,一个原因是今天很多人都已经学会如何在婚外偷情,而偷情与婚内性关系是相当不同的体验。婚姻之外的性行为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一种想勾引人的欲望,就像打猎的快感。勾引某个不认识的人,会给做爱注入危险感、不确定感和压力感,让人心跳加快,情绪激动。如果这就是“很棒的性爱”,那么婚姻——“那张纸”——确实会扼杀这种刺激。但这种东西是不可能持久的。事实上,并非只有“猎艳”才让人激情澎湃,猎艳也不是最美好的选择。
凯西和我在结婚前都保持童贞。即使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守贞的人也不多。这也意味着,在我们的新婚之夜,我们不需要施展浑身解数让对方刮目相看,也不用勾引对方。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温柔地用身体表达美好的合一,就是我们当初一见如故的那种美好感受,以及随着恋爱而逐渐增强加深的默契。坦白地说,那个晚上我动作又笨又怯,心里又焦急又沮丧。一开始,我们笨手笨脚。这就像一个艺术家,脑子里有一幅构图或一个故事,却没有技巧表达出来。
然而,我们幸好不懂如何用性来勾引对方,也没把危险而禁忌的性刺激与爱混为一谈。在性爱方面,我们尽量袒露自己的无知,送给对方一份意外的大礼,就是“不加掩饰地欣赏对方,以对方为乐”,并且体会彼此取悦的快乐。几个星期过去了,几年过去了,我们越来越默契。没错,这意味着有时一方、甚至双方在做爱时都没有“那种心情”,但婚姻里那种为了给予对方快乐而非为了表现自己能力的性爱,可以当场改变你们的心情。美满的性爱让你忍不住流出快乐的眼泪,而非炫耀自己的表现。
§ 消费?圣约?
与当代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圣经说婚姻的核心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意味着爱是行动,而不仅是情绪。但这样说又有另一种危险:走向古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错误极端。人们会把婚姻仅仅视为一种社会交易,把婚姻当作履行家族、部落和社会责任的途径。传统社会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所以婚姻是促进家族利益的交易。当代西方社会则相反,把个人幸福当作最高价值,所以婚姻成了追求浪漫体验的途径。但圣经视神为至高的善——并非个人和家庭——这给我们一种合乎中道的婚姻观,这种婚姻观把感觉和责任、激情和承诺统一起来,因为圣经婚姻观的核心是神圣的盟约。
人类历史一直存在消费关系。卖方必须满足你的需要,并且价格不能太贵,这样才能维持关系。如果别的卖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或更低的价格,你就没必要与原来的卖方保持关系。在消费关系里,个人的利益得失比关系更重要。
人类历史同样一直存在圣约关系。这是对我们有约束力的关系。在圣约里,关系的重要性胜过个人的利益得失。例如,父母可能在情绪上感觉疲惫,不想照顾孩子。但是,那些因孩子难养而舍弃孩子的父母总是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对多数人来说,那简直无法想象。因为社会仍然认为亲子关系是圣约关系,不是消费关系。
社会学家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里,市场已经成为一股支配性力量,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社会形态,取代了历史上的各种圣约关系,包括婚姻。今天,我们与别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别人得满足我们的特定需要,并且代价不能太高,我们才与他们保持关系。一旦我们不能从中受益,也就是说,一旦这个关系中我们需要付出的爱和肯定超过我们所得到的,我们就会“止损离场”,终止这段关系。这个过程也叫“商品化”,在商品化过程中,社会关系被贬低为经济交易,于是“圣约”这个概念正在当代文化中逐渐消失。因此,圣约是让许多人感觉陌生的概念,但圣经说,圣约正是婚姻的核心,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 垂直与平行
仔细读圣经的人会发现圣约贯穿整本圣经,无处不在。人与人订立“平行的”圣约。我们看到朋友之间歃血为盟(撒上18:3,20:16),国家之间也订立合约。但圣经里最显著的约是“垂直的”,是神与个人(创17:2)、家族与民族(出19:5)所立的约。
但是,在几个方面,婚姻关系是独一无二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圣约关系。保罗在《以弗所书》5:31完整引用《创世记》2:24,用这段经文引出“圣约”的概念。这或许是旧约圣经里最著名的讲“婚姻”的经文: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我们在《创世记》2:22—25看到人类第一场婚礼。《创世记》英文版用动词“cleave”描述当时的情景。这个生僻的单词带着希伯来原文的力度,而现代译本则译作“连合”。希伯来原文的意思实际上是“粘合”。在圣经的别处,这个词的意思是通过立约、承诺或起誓而与某人连合。
为什么说婚姻是最深刻的圣约关系?因为婚姻既包含平行关系,又包含垂直关系。《玛拉基书》2:14描述神告诫作丈夫的:“她是你的伴侣,是你立约的妻子。”(参结16:8)《箴言》2:17描述了一个蛮横的妻子,“她离弃年轻的配偶,忘记了神的约。”夫妻之间的盟约,既是二人所立的约,也是“在神面前”所立的约。打破婚姻盟约,就是离弃信仰。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传统的基督徒婚礼仪式会有立约和问答的环节。在问答环节,双方都要回答这类问题:
你是否愿意与对方共结连理?你是否愿意怀着爱和尊重、责任和忠诚、信心和温柔,向对方承诺:你愿遵守神的命令,对配偶不离不弃,惜如至宝,持守婚姻之圣洁连合?
双方都要回答“诚心所愿”——但请注意,他们不是对着彼此说话。他们比肩而立,眼睛向着同一个方向,一起回答牧师的问题。他们所做的,其实是先向神起誓,然后再彼此起誓。他们先“垂直地祈”,然后再“平行地求”。他们得以听见另一个人站在神、家人以及教会、国家的一切权柄制度面前,庄严信实地对自己起誓。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牵手,表示彼此接纳:
在神和众见证人面前庄严承诺并立约,不论富足或贫穷,不论喜乐或忧愁,不论疾病或健康,互相敬重,忠贞到底,至死不渝。
想象一栋有人字形屋顶的房子。两侧会合于房顶,相互支撑。但在下面,两侧都靠地基支持。同样,人当着神的面与神所立的约,坚固了二人,使他们有力量彼此立约。因此,婚姻是最深刻的人类盟约。
§ 爱与律法
那么,圣约是什么呢?圣约是一种特定的连结,而这种连结正在我们这个社会迅速消失。这是一种特别亲密、特别个人化的关系,远非法律关系和商业关系所能比。然而,它又比那些仅仅基于感觉和情绪的关系更加稳固,更有约束力,更无条件。圣约关系是律法与爱的奇妙组合。
前面讲过,当代思维不认为责任和激情可以兼容,也不认为这两者可以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二十世纪早期就为婚外性行为辩护。虽然他承认我们不应该“把性爱与严肃的情绪和感动相分离”,但他认为性活动应当以强烈的激情和浪漫的快感为标志,并且性活动必须你情我愿、兴之所至才算美满。“一想到责任就败兴。”这种想法如今已经成了常识:性爱必须是为了满足即兴欲望,而非履行法律誓言或承诺。
但圣经的观点完全不同于此。爱需要一个有约束力的义务这样的框架,才能让爱臻至其应有的完全。不只是说,圣约关系虽在律法之下却仍是亲密的。它是更亲密的关系,正因为它合乎律法。何以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向另一个人作出爱的承诺,宣告一个有约束力的、公开的婚姻誓言,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爱的行为。有人说:“我爱你,但我们用不着结婚。”这其实是说:“我对你的爱还不足以让我限制我的自由。”甘心乐意地进入一个有约束力的盟约,绝不会扼杀爱情,反而会促进爱情,甚至大大地激发爱情。婚礼上的承诺证明你的爱表里如一,它本身就是一个彻底舍己的行为。
婚姻的法律性质还会以另一种方式增强婚姻的生命连接。约会的时候,你得时常炫耀自己,取悦对方,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唯恐对方不满意。你得表现出你仍然有吸引力。如此一来,你们基本上仍然处于消费关系中,而这意味着你们必须常常搞促销、做广告。然而,婚姻的法律连结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空间,我们可以敞开自己,展现真我。我们可以示弱,用不着再装模作样。我们不需要不停地推销自己。我们可以卸掉最后一层自我保护,不再自卫,从身体到灵魂都赤裸敞开,坦诚透明。
律法与爱的这种混合,契合我们最强烈的本能。切斯特顿(gkchesterton)指出,我们恋爱的时候,总想发誓表白,这是一种本能。我们不仅想表达情感,还想做出承诺。恋人之间会不由自主地讲些山盟海誓。“我永远爱你,”我们在激情的顶点,总忍不住这样说,并且我们知道,对方也想听这些话。圣经说,真爱本能地渴望永恒。圣经当中的伟大情歌《雅歌》结束于这样的宣言:
求你把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把我带在你臂上如戳印。因为爱情像死亡一般的坚强,嫉妒如阴间一般的坚稳。它的烈焰是火的烈焰,是非常猛烈的火焰。爱情,众水不能熄灭,洪流不能淹没。(歌8:6—7)
两人真心相爱,而非利用对方满足性欲、谋求社会地位或自我实现——这时候,他们并不想改变现状。双方都想得到承诺,让自己心里安稳,并且都乐意给出承诺,让对方放心。所以,遵守誓言和履行承诺的“律法”契合我们当前最强烈的激情,但这个律法也帮助我们拥有平安的爱,让我们晓得未来的爱是有保障的。
将来的承诺:爱一辈子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场非基督徒的婚礼,夫妻俩在婚礼上交换誓言。他们说的话大概如下:“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想与你白头到老。”我一听这话,就意识到:传统基督教婚礼誓言有一个共同点,尽管它们有神学分歧和宗派差别。我所听见的这对夫妻正在表达他们现在的爱,这并无不妥,也相当感人。但这不是婚誓的重点。这不符合圣约的原理。婚誓不是宣告现在的爱,而是宣告将来的爱,是一个相互约束的誓言。一场婚礼不应该只是宣告你们现在心里多有感觉——这是不言自明的事。不,你在婚礼上要站在神、家人和众见证人面前,承诺你要永远爱对方、向对方保持忠贞和诚实。这是一辈子的承诺,不管你里面感觉如何起伏不定,外在环境多么变幻无常。
奥德修斯航行到塞壬岛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听见岩石上海妖的歌声就会发疯。他也知道这种疯狂状态是暂时的,只要离开听力所及的范围就可以恢复神智。他不想在发疯的时候干傻事,让自己后悔一辈子。于是,他命令水手们用蜡封住耳朵,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告诉手下人要保持航线,不管他喊什么疯话都别理会。
前面讲过,纵向研究表明,如果不离婚,三分之二的不幸福婚姻将在五年内变得幸福。三分之二!是什么保护婚姻度过不稳定期?婚誓。一个向世人公开宣告的誓言会把你绑在桅杆上,直到你的头脑清醒过来,开始明白道理。这个誓言让你在激情消退的时候(那是必然的)继续留在婚姻关系中。与此相反,消费关系不能度过这些不可避免的生活考验,因为双方都没“绑在桅杆上”。
这是不是说人没有任何理由离婚呢?圣经中讲到过离婚的“理由”。《马太福音》19:3一些法利赛人问耶稣,“人根据某些理由休妻,可以吗?”当时,有些犹太拉比教导说,只要男人对妻子感到不满,就可以随意休妻。男人可以凭任何理由甩掉糟糠之妻。然而,这样的婚姻根本不是圣约,只是所谓的消费关系。耶稣反对这种随便的观念,但他也没有走到另一个极端。
耶稣回答:“造物者从起初‘造人的时候,就造男造女’。‘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些话你们没有念过吗?这样,他们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体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他们就问:“为什么摩西却吩咐‘人若给了休书,就可以休妻’呢?”他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才准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如果不是因为妻子不贞,就是犯奸淫了。”(太19:4—9)
耶稣说人不可随便离婚。他引用《创世记》2:24说,婚姻是神圣的盟约。婚姻不是随随便便的关系,可以轻易解约。婚姻创建了一种牢固的、合二为一的新关系,要不是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能轻易打破。但耶稣又说,足以导致离婚的严重问题确实存在,因为“你们心硬”。可见,有时候人心因为犯罪而过于刚硬,严重违反婚姻圣约,并且丝毫看不到悔改和医治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就可以提出离婚。耶稣这里明确提到的罪是对方犯奸淫。在《哥林多前书》7章,保罗又加了一条离婚的依据:故意遗弃配偶。这些行为都彻底破坏了婚姻的盟约,所以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15说,受委屈的一方“不必勉强”。
说到圣经和离婚,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讲完,但这段经文足以让我们看到耶稣在这个问题上的智慧。允许人随意离婚,就是使圣约和誓言沦为空洞的承诺。离婚不应当轻率;离婚不应当成为我们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选择。然而,耶稣知道人心的罪恶是何等深重,并且他让那些在婚内饱受折磨的人不至于因为嫁给(娶了)心硬如石、破坏婚姻誓言的人而绝望。离婚是极其艰难的,也本应如此。但受委屈的一方不用觉得羞耻。很多人不知道,连神也说自己离过婚(耶3:8)。他知道离婚的感受。
§ 承诺的力量
离婚是剥皮抽筋的事,哪怕今天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婚誓现在仍然可以坚固我们。誓言让你不容易反悔。爱的感觉在早期多变又脆弱,而誓言给爱一个机会,创造一种稳定状态,让爱的感觉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增强加深。它们让激情的宽度和深度都得以扩展,因为它们给我们必要的安全感,可以敞开心扉,脱下防弹衣讲实话,不用害怕我们的配偶起身就走。
奥登(whauden)在他后期一本书里表达了这个思想,书名是《安定的世界:老生常谈》(a certain world:a monplace book),他说:“婚姻不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的无意识产物,而是耗时费力的精心创造;无论美满与否,婚姻都比风流韵事有趣得多,不论后者多么刺激。”
奥登所说的风流韵事和婚姻,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是签下“那张纸”,是比肩走过劈开的动物,是踩玻璃,是跳扫帚,是你的文化所提供的让你必须有所交代并庄重公开宣誓的任何方式。爱和律法相辅相成。因为按照圣经,婚姻的精义就是圣约。
为什么必须许下一个有约束力的、一辈子的承诺,才能营造深刻而持久的爱情?基督徒伦理学家史密德(lewis smedes)写过一篇文章,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一个年轻的牧师,刚结婚不久。这篇文章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帮助都很大。文章题目是《驾驭未知:承诺的力量》(controlling the unpredictable—the power of promising)。
首先,他认为,我们身份的根基正在于承诺的力量: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感觉告诉他们,但感觉是捉摸不定的火焰,一旦刺激消失,感觉就会消退。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成就告诉他们,但我们所成就的事,总是不能揭示我们的内在品格。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理想本身的远见告诉他们,但我们的远见只能告诉我们想要成为谁,而非我们是谁。
我们是谁?史密德说,我们作出明智的承诺并持守这些承诺,由此成为我们所是。史密德给我们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加以证明,他引用著名剧作家博尔特(robert bolt)的作品《君子如风》(a man for all seasons),讲的是莫尔的故事,他的女儿玛格丽特求他违背誓言,好救自己的命。
莫尔:你想让我向《继承法》宣誓效忠?
玛格丽特:“神看重人的内心,胜过嘴上的言语。”这是你教导我的。
莫尔:没错。
玛格丽特:那嘴上宣誓,心里反对就行了。
莫尔:誓言不就是我们对神所说的话吗?
玛格丽特:那是权宜之计。
莫尔:你的意思是,誓言是假话?
玛格丽特:是真话。
莫尔:那就不叫权宜之计。人宣誓,就是把自己捧在手里,好像捧水一样。手指一张开,就别想重新找回自己。
既然承诺是找到自我身份的关键,那它就是婚姻之爱的核心。为什么?因为正是承诺给我们一个稳定的身份,如果没有稳定的身份,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关系。阿伦特(hannah arendt)写道:“若我们不受承诺的束缚,若我们不努力实现承诺,就不能守住自己的身份,只能堕入内心的漆黑孤寂,毫无希望,失去方向,受困于内心的种种矛盾和模棱两可。”史密德以自己为例:
我刚结婚的时候,丝毫也不晓得婚姻会走向何方。我怎么知道她二十五年以后会发生多大变化?我怎么知道我自己会发生多大变化?自从我们结婚之后,我妻子至少与五个不同的男人同居过——每一个都是我。
现在的我与从前的我联系在一起,就是靠一段记忆:我记得自己在婚礼上所签署的那个名字:“我就是将来陪在你身边的那个男人。”一旦我们否认这个名字,失去这个身份,就很难找回自己了。
承诺的自由
普朗普(wendy plump)记录了自己发生婚外情之后婚姻解体的过程,她的痛苦经历证明了奥登、史密德和阿伦特所主张的要点——“承诺有益于关系”这个道理。10她说,在婚外情的过程中,“性爱很刺激。当你发生婚外情的时候,你知道你会享受激情的性爱——那种急迫感、新鲜感和婚外情的不正当性保证了这点。”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前面所讲人们对待性爱的态度。禁忌的刺激感和被别人渴望的自我冲动被误解为爱情,因为这种感受和冲动让性事如电光火石一般惊艳。
但是,普朗普的婚外情暴露了,而她丈夫也出轨了。最终婚姻解体了。普朗普讲故事的时候,想到她的父母。“他们有五十年的婚姻,这是成功的丰碑。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不正当激情与这种辉煌相比,连烛光都算不上。”最后她问:“如果你七十五岁,下述情形你愿意要哪个:即便偶尔关系紧张,但多年情感稳定;或有点像这样的景况:被炮火摧毁的伊拉克费卢杰市?”显然,她父母耗时费力精心营造的婚姻,比起她那段转瞬即逝的浪漫史要好得多,不论后者当时多么热烈。
针对她的文章,《时代》杂志网站发表了一些相当尖刻的评论。这些评论的作者相信,普朗普受制于传统婚姻观,就是那种压迫人性的、认为“婚姻之约具有排他性”的观念。“如果你让自己相信……婚姻是两个人一生的联合,”一个评论者写道,“那么婚外情就只有炸弹的毁灭作用。照我看来,我们需要开始重新梳理我们的观念,摆脱基督教所强加的对一夫一妻制的痴迷。”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在传统婚姻中努力取悦对方,会扼杀人的自由和欲望。
但史密德有力地证明,承诺是通往自由的途径。在承诺中,你会减少当前的选择,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你限制现在的自由,将来可以得到更大的自由,去帮助那些信任你的人。当你向别人作出承诺的时候,你们双方都知道你不会让他们失望,你会支持他们。“在不可预知的荒蛮之地,你创造了一个神圣的场所,营造了一个信心的空间,”史密德说,于是——
当我作出承诺的时候,我见证我与你的未来并非锁定在一个生化波束中——在那里,像分发扑克牌一样,一股力量把我从父母基因组里抽出来,x和y的宿命组合将我困死;当我作出承诺的时候,我见证自己不是沿着某种既定的路径成长起来的,我不受制于有点古怪的父母所强加给我的心理影响;当我作出承诺的时候,我宣告,我和那些依靠我的人,我们的未来不是由我幼年的复杂文化所预先决定的。
无人可以决定我的命运。我不是一个面团,被偶然的外力和过往的痛苦环境搅拌定型。我知道我不能重新创造自己的生命,也晓得我的“所是”和“所为”多仰赖祖先的恩赐或咒诅。但是,当我向人作出承诺的时候,我超越这一切限制条件。没有一条德国牧羊犬曾向我承诺,它会一直陪伴我。没有一台计算机曾向我承诺,它会忠实地帮助我……只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才能作出承诺。而当他作出承诺的时候,他最为自由。
§ 承诺与激情
长期的爱——来自承诺的“耗时费力的精心创造”——为何如此优越?温迪发现,她的父母在经历了五十年婚姻之后,拥有了某种特殊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同于她那种不正当关系中的强烈性欲,它更丰富,更深刻。这种东西是什么呢?
当你刚刚坠入爱河,你以为自己爱这个人,其实并非如此。你不可能立刻了解这个人到底是谁。这需要许多年。你实际上爱的是你对这个人的想法——而你的想法一开始总是单维度的,而且总有些偏差。在《魔戒》中,艾欧文爱上阿拉贡,但阿拉贡不能回报她的爱。阿拉贡对艾欧文的哥哥艾欧墨说:“她爱你胜过爱我,因为你是她了解的人;但她对我的爱,只是对一个影子的迷恋:对英雄史诗的渴望,对异国他乡的向往……”阿拉贡知道,浪漫的冲动之所以如此令人陶醉,多是因为我们其实爱的是一个传说,而非一个真实的人。
不仅你不认识对方,对方也不真正认识你。你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你有一些自觉丢脸或害怕见人的东西,你不想让对方看见你的缺点。而且,你当然不能让对方看见连你自己都看不见的性格缺陷,这些缺陷只能在婚姻过程中逐渐暴露。恋爱中有情绪“高原期”,在此期间,对方认为我们非常奇妙美好;所以恋爱早期我们特别有激情,特别来电。但问题在于——你可能对此也有些许意识——对方还不真正了解你,所以也不是真正爱你,至少还不够爱你。你所以为的“爱得死心塌地”,很大程度上只是一阵自我迎合的情绪爆发,根本不是那种“因了解而相爱”的深刻满足感。
风平浪静以后,等到对方见识过你最坏的一面,并且了解你一切优点和缺点之后,却仍然完全向你委身,那才是无与伦比的体验。被爱却不被了解,使人感觉舒服却流于肤浅。被了解却不被爱,那是我们最害怕的事。但是,被充分了解并且被真爱,这才是神的爱,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这种爱释放我们,让我们脱掉伪装;这种爱让我们谦卑,远离自义;这种爱坚固我们,可以承受生活中一切艰难困苦。
我所谈的这种爱不乏激情,但不是青涩岁月的那种激情。凯西第一次牵我手的时候,我浑身好像触电一样。三十五年以后,握妻子的手已经没有当初那种兴奋感。但是,回顾最初的感受,我明白它并非出于我对她的爱,而是出于虚荣,因为她选了我。最初,这种感受里面虽然有爱,但还混杂了许多别的东西。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今天握手与当时的感受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我们如今完全彼此了解,一起背过数不清的担子,反反复复彼此悔改、宽恕、和解。我们当然有激情,但如今的激情不同于年轻时的激情,正如一条喧闹的小溪不同于一条静水深流的大河。激情让你在婚礼上许下诺言,但是,多年之后,承诺使激情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让浪漫水到渠成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浪漫的爱与无条件委身的婚姻如何调和”这个问题了。浪漫的爱必须完全自由,毫无强制——难道不是吗?对一个人的强烈欲望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我们迟早要另觅新欢——难道不是吗?所以,严格的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婚姻是浪漫爱情的大敌——难道不是吗?
不是。实际上,无条件的、圣约的委身关系可以促进浪漫的爱情,让浪漫水到渠成。就此问题,没有人比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讲得更透彻。
克尔凯郭尔谈到三种人生观——审美的人生观、伦理的人生观和宗教的人生观。克尔凯郭尔说,每个人生来都是美学家,并且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选择才能进入伦理和宗教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美学家呢?美学家不关注某个东西的好坏,只关注它是否有趣。判断事物的依据在于它是否迷人、好玩、有趣。
美满幸福的人生离不开审美,但是,一旦美学价值主宰了人生,就会产生严重问题。美学家通常主张自己是自由的个体。人生应当追求刺激,充满“诗意和火花”,美学家如此说。而这意味着常常摆脱社会期望和群体纽带。但克尔凯郭尔说,这是非常错误的自由观。浸淫于审美生活的人根本不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他正走向漂泊无定的生活。气质、品味、感觉、冲动,他完全被这些东西所驱使。
换个角度看,被审美感觉主宰的人,是被环境所控制的人。如果你的妻子失去了光滑的皮肤和美丽的容貌,如果你的丈夫发福,美学家就开始转移目光,寻找更好看的人。如果配偶得了重病,生活无法自理,美学家就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克尔凯郭尔说,这样的人完全受制于外部环境。
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感觉与责任联系起来。你必须舍己,持续实施爱的行为,一天一天地坚持,哪怕感觉起伏不定,哪怕环境不受控制——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而非任人摆布的工具。同样,你必须在没有激情的时候继续去爱,才算是真正爱一个人。美学家谈不上真正爱一个人;这种人只是爱对方给自己的感觉、激情、冲动、体验。证据就是,一旦这些东西消失,就不再关心对方了。
克尔凯郭尔让我们看到浪漫激情的局限,但他并不否认浪漫激情具有价值。他也不将感觉和责任对立起来,尽管有时候这二者看似对立。克尔凯郭尔认为,“家庭实际上可以增强浪漫的爱,而非减弱”,“正是婚姻的道德承诺,让冲动的爱升华至稳定而长久的地步,这是激情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境界。”其实,正是圣约委身让已婚者可以变成彼此相爱的人。日久见人心,我们必须长期观察,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并且逐渐爱上这个人,而非仅仅爱上对方给我们的感觉和体验。路遥知马力,我们必须坚持付出,才能明白配偶的具体需要,才知道如何满足这些需要。这一切最终都将汇入记忆的源泉,使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刻,让对方感到由衷的喜悦,叫婚姻生活中的浪漫激情演奏成更加美妙的乐章。
§ 情绪与行为
这个原则如何在每天的婚姻生活中活出来呢?几乎每个人都以为,圣经上“爱人如己”的指示是智慧的、正确的、良善的。但请注意,这是一条命令,而情绪是无法被命令的。圣经并没有叫我们喜欢邻舍,要对别人心怀柔情蜜意。不,圣经的呼召是爱,并且圣经所讲的爱首先就是行为。
爱的感觉当然是爱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感觉可以让我们更自然地实施爱的行为。我们服侍所喜爱的人,这时候,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我们感到特别满足。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区分感觉和行为,就很难迈出爱的脚步。
我们必须区分感觉与行为,一个原因就是感觉不可靠。我们的感觉取决于许多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感觉起伏不定,这常常让人十分恼火。我们不能控制情绪,但能控制行为。我们的许多好恶,既非邪恶,亦谈不上美德,只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好恶。如果我们听从文化,把爱界定为喜欢,如果我们只在爱的感觉很强烈的时候才认为爱的行为是真诚的,那我们必定是糟糕的朋友,更是可怕的家人或配偶。
千万别以为自己必须感到爱才能给予爱,那是错的。例如,我有一个孩子,并且我在他惹我生气的时候还牺牲一天的时间带他去看球赛,让他高兴,那我对他的爱就不仅仅是跟着感觉走。如果你觉得很喜欢某个人,那么满足他的需要并且得到他的感谢和喜爱,就可以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在这种时候,你的行为可能更多是出于自我中心,是为了让自己得到爱和满足,而不是为了让别人得到益处。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言,你不见得真是爱他,你可能只是爱自己。如果我们只在自己有强烈的爱的感觉时才有爱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爱得很盲目。因为爱,父母会宠坏孩子。因为爱,夫妇会彼此伤害。这些事背后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特别害怕我们所爱的人不高兴。我们担心对方生气,说难听的话,我们会受不了。这只证明我们并不真爱这个人,并不真关心对方的益处。我们真爱的,是我们从对方那里得到的感情和尊重。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你没有爱的感觉时,仍然可以去爱,并且爱得真实而明智。
所以,如果你对“爱”的定义,强调自己的感觉多于无私的行动,就难以维持和巩固爱的关系。反过来,如果你强调爱的行动多于感觉,就会促进和巩固爱的感觉。这是幸福人生的诀窍,也是美满婚姻的秘诀。
爱的行为引发爱的感觉
cs路易斯在二战期间的bbc广播讲话中,解释了什么是基本的基督教美德,包括宽恕、仁爱的原则。当时,在英国人眼里,世界一分为二,有的国家是盟友,有的是敌人。就在这种情况下,路易斯说,很多英国人发现基督教“饶恕敌人、爱一切人”的教义,不仅不切实际,而且令人反感。很多人对路易斯说:“这种话让我觉得厌恶。”但路易斯没有望而却步,他说,虽然我们心里冷漠,甚至蔑视某些人,但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逐渐改变自己的心。
尽管自然的好感应当受到鼓励,但我们不应该以为坐等热烈的情感迸发就可以变得仁慈……适合我们众人的规则非常简单。不要浪费时间去思想自己是否爱邻居;要采取爱的行动。我们一采取实际行动,就会发现一个极大的奥秘。一旦你的行为如同真爱某人一般,那你就会变得真爱他。如果你伤害了某个自己所厌恶的人,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厌恶他。如果你善待他,就会发现自己对他的反感变得少一些……每当我们善待另一个自己,仅仅因为他就是自己,(和我们一样)是神所造的,并且和我们一样渴望幸福,我们就开始学会如何爱他多一点,至少反感少一点……世人善待某些人是因为他“喜欢”他们,但基督徒却不是这样。基督徒善待每个人,并且由此发现自己所喜欢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包括那些自己当初难以想象会喜欢的人。
然后,路易斯举了一个很有分量的例子,在当时更是一语中的:
这个属灵原则反过来也成立,并且极其可怕。德国人当初可能因讨厌犹太人而恶待他们,后来却因恶待犹太人而更加讨厌他们。你越残酷,仇恨越多;仇恨越多,你越残酷——这个恶性循环永无休止。
我刚当牧师就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实际的道理。牧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和自己可能不喜欢的许多人交往——假如不当牧师,他压根儿不会选这些人交朋友。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也得怀着怜悯之心与各种人深入交谈,但那仅限于办公室和上班时间。而牧师则要和自己牧养的信徒一起生活。牧师要主动探访,和他们在餐厅、公园和家里同吃同乐,随时随地和他们谈各种生活问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牧师,我立刻发现神叫我过的生活真不容易。就和其他人一样,我一直任由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决定自己和谁待在一起。然而,当我搬到弗吉尼亚霍普韦尔担任牧职的时候,会众里有许多我根本不想交往的人。不是说我反感他们;不,我只是觉得我们不是同类人。和他们在一起没有那种“心灵擦出火花”的感觉,就是让你想和某人交往的好感。
但我是牧师。如果有人需要在下午三点和我谈话,我得在场。如果有人生病住院,我得在场。如果有谁的儿子离家出走,我得开车去找。我在他们家里和他们谈心,参加他们孩子的毕业典礼,和他们一起野餐。我向他们分享感受,他们也向我敞开心扉。这就是牧师的本职工作,尤其是在一个小城市的小教会里作牧师,更需要深入交往。神呼召我采取爱的行动,善待许多普通人,尽管这些人对我并没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然而这些行动改变了我。凯西和我来到这个教会几年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有一天,正值周间休息,我们讨论这一天该怎么过。我想到教会里一对夫妇,就提议去探访他们,或请他们过来做客。凯西吃惊地看着我说:“为什么呢?”这对夫妇几乎没有朋友。他们有很多个人问题,所以旁人都不喜欢他们,他们两人之间也吵闹不断。凯西当然明白我们需要照顾他们,但那天是休息日,而和他们待在一起肯定是“牧养工作”。
她的惊讶也让我吃了一惊,但我马上就笑了,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几个月以来,我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情感来帮助这对夫妇改善生活。简而言之,我采取了许多爱的行动——聆听、服侍、同情、批评、饶恕、肯定、分享。而在付出这一切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他们了。
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因为我很圣洁,很属灵?根本不是。这是因为我趔趄着去实践路易斯所说的那个实用原则。尽管我不喜欢他们,但我用实际行动爱他们,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的情感逐渐与我的行为达到了一致;这个过程虽然缓慢,却不可逆转。那些不可爱的人,你若不放弃他们,而是持续地去爱他们,最终他们会变得可爱起来。
我们的文化总是说,爱的感觉是爱的行为的基础。当然,这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说法是,爱的行为可以引发爱的感觉。说到底,两人之间的爱绝非跟着感觉走,也不仅仅是履行责任。夫妇之间的爱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感觉和行为的共生混合体。说了这么多,我们还得注意一点:感觉和行为,我们只能控制后者。爱的行为才是我们每天所能持守的承诺。
§ 爱的决定
这个原则对婚姻本身有多重要?至关重要。在《以弗所书》5:28,保罗说:“丈夫应当爱妻子。”他在25节已经讲了丈夫要爱妻子,但在28节,为了讲得更清楚,保罗用了一个特殊的动词,这个动词强调责任。保罗的话非常明白。他向丈夫发出明确的命令——丈夫应当爱妻子。情绪是不能命令的,只有行为才能命令,可见保罗所发的命令关乎行为。他不在乎丈夫某时某刻感觉如何——他们必须采取行动去爱妻子。
这是不是说,你可以随便找个人结婚?你不需要爱自己所娶(嫁)的人?感情在婚姻里无足轻重?当然不是。我不是叫你故意找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但我可以保证一点,不管你和谁结婚,你迟早会失去恋爱的感觉。强烈的爱意和快乐不会持久,也不可能持久。甚至还没等结婚,你就已经从头到脚都麻木了。这种事很常见,因为我们的情绪与很多东西紧密相关:生理、心理和环境。你的感觉起伏不定,如果你听信文化对“爱”的定义,一旦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说,这不是我应该娶(嫁)的人。我们的文化推崇浪漫的激情,所以我们说:“假如这是我应该娶(嫁)的人,我的感觉就不应该如此起伏不定。”在《返璞归真》“基督徒的婚姻”一章中,路易斯写道:
小说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只要你找对了人,就可以永远沐浴爱河。结果,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沐浴爱河,就认为自己找错了人,应该换一个——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换了之后,新恋情的光芒仍会褪去,就和从前一样……
任何人际关系总有疲倦的时候——爱的感觉似乎枯竭了。而且,正是在这种时候,你更要记得婚姻的本质是盟约,是献身,是将来爱的承诺。所以,怎么办?你要采取爱的行为,即使没有爱的感觉。你可能感觉不到温柔和同情,不想讨好对方,但你的行为必须温柔,你必须体贴、饶恕、帮助对方。并且,如果你这样做,随着时间推移,你不仅可以走过感情低谷,而且这些低谷会变少变浅,爱的感觉会日益稳固。要是你下决心去爱,就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基督说,人若不先死,就不能真正活着。我想,基督这句话包含了上面这层意思。“想留住新鲜的感觉”绝非好事:实际上这是最坏的事。让新鲜感离开吧——让这种感觉死去,度过这段死亡期,随后进入无声的关爱和幸福——你会发现自己活在一个日日常新的世界……
人怎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我想或许会是这样:刚受到某人吸引的时候,我们想:“真想永远这样!我不想失去这种激情。”但是,前面讲过,这种自私的冲动是不能持久的,也不能让你在“学着去爱你真实的配偶”这条路上走很远。借用路易斯的比喻,你必须首先“治死”这种不成熟的“爱的肉身”,然后它才能复活,得到真正的生命。你必须持守你的承诺,坚持爱的行为和爱的服侍,哪怕——不,尤其——在你感觉配偶魅力衰减、在你看到配偶索然无味的时候。并且,一旦你这样做,就会发现“以自我为中心的魅力”发生了转变,成了“真爱,谦卑而欣喜地接纳对方、欣赏对方”。这个过程是逐渐的,却是必然的。你的爱会渐渐成熟,变得更智慧、更丰富、更深刻、更坚定。
可惜,很多人从来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接受了文化对“婚姻”的定义,并且,当激情消退之后,他们就不安分了。这种婚姻观让已婚者非常容易发生婚外恋,因为你自然会遇到其他更有魅力的人,让你感觉重拾激情。
小说和戏剧还给我们另一个观念:坠入爱河是不可抗拒的,就像得了荨麻疹一样。而且,有些已婚者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他们一旦感觉自己心里另有新欢,就会举手投降,屈服于情欲……但这岂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吗?岂不是我们自己让这种“喜欢”成为所谓的“坠入爱河”?当然,如果我们的脑子里全是小说、戏剧和靡靡之音,如果我们的身体里只有酒精,我们必定会把任何一种喜欢变成那种无法自拔的爱:就好像路上有车辙,雨水就会灌进去;如果你戴着蓝色的眼镜,当然看什么东西都是蓝蓝的。这是咎由自取。
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不需要一张纸来表达爱”,你可以告诉对方:“你需要。如果你按照正确的方法去爱,就是圣经所描述的,两个人一起分享生命,那你就没有理由不给对方一个承诺,一个合法的、永久的、排他的承诺。”
讨价还价
古时候,新娘是有价的。男方要去女方家,向女方的父亲提亲,献上礼金或礼物,礼的轻重取决于女方的相貌和男方的家产。我们看到这种事就大惊小怪,“哇,这些人的做法太糟糕了。”但是,今天我们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因为我们更民主——男人和女人现在相互买卖!——我们看见男人和女人相互打量说,“她行情不错”,“他值几个钱!”这些脱口而出的评价很说明问题。我们根据潜在伴侣的资产或赤字来给他们打分。并且,我们最终感觉自己想和这个人结婚,是因为对方可以给我们带来合理收益。今天,几乎不可能不用经济学思维,人人都在算计“我为婚姻付出多少,对方又付出多少”。并且,如果我们从夫妻关系中得到的等于(最好是多于,我们暗想)付出的,我们就是幸福的。
但是,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会逐渐发现配偶的缺点。如果这些缺点不改正,并且,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没有从婚姻中得到最初投入所希望的好处,那么我们就会像商人一样采取行动,果断止损。如果收入减少,就要削减支出。于是,如果她没当好妻子,那我就不会像从前一样努力去作好丈夫。这似乎完全公平。“她没像以前这样做。所以,我干嘛要那样做?如果我得不到同样的益处,我就不需要在这上面投入那么多。”你在半清醒状态下对自己说,这样做恰好是公平的。但这其实是一种报复形式。
你就是这样来为自己的退缩辩护的,但是,当然,你的配偶可不会这样想。如果我妻子发现我在情感上疏远她,不再积极满足她的需要或家庭的需要,她就会问心无愧地改变她对我的热情和委身。你们越觉得没有得到爱,就越少有爱的行动,也就越不想去爱,于是,双方都走入恶性循环,关系越来越冷淡。
试想一下,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是多么不一样。如果你有孩子,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接受圣经上这种爱的模式。
新生儿是你见过最无助的人,每秒钟都需要你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天二十四小时,每周七天。你做出巨大的牺牲,但孩子很长时间都不能给你任何回报。并且,虽然孩子将来可以给你爱和尊重,但永远不会回报你所付出的那些东西。孩子成年以后常常和父母闹别扭,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这时候你又要付出许多,并且依然不能得到什么回报。但每次不管他们是否回报你,你总是给予他们。
不求回报地付出十八年以后,哪怕你的孩子在周围所有人看来都很普通,你还是忍不住要爱他。为什么?因为你不由自主地按照圣经的模式来爱他。你必须放下自己的感受,采取爱的行动,正因如此,你现在对他有很深的感情,不管他是否可爱。
所以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孩子离家之后,很多家庭会破碎。因为虽然父母以“盟约关系”(用爱的行动来加强爱的情感)来对待孩子,却用“消费关系”来对待婚姻,并且一旦失去爱的感觉,就会收回爱的行动。结果,忍耐了二十年以后,虽然他们对孩子的爱仍然牢固,但婚姻已经成了一具木乃伊。
他没离开我们
很多人听了这些话就会说:“不好意思,要是我没感受到爱,就没办法付出爱。我装不出来。我觉得这种方式太不自然了。”我理解这种反应,但保罗并没有让我们装模作样;他命令我们表里如一。“你们作丈夫的,要爱妻子,好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5)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对自己说这样的话:“嗯,耶稣从十字架上往下看的时候,他并没有想,‘我要为你们舍命,因为你们很可爱。’不,他俯视众人,备感痛苦——我们全都不认他,弃绝他,背叛他——并且做出历史上最伟大的爱的举动,他没离开我们。他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所作的是什么。’(路23:34)他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在他眼里本是可爱的,而是要让我们成为可爱的。我也要照样来爱我的配偶。”你要对着自己的心讲这样的话,然后履行你婚礼上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