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林邵泽授爵
次日下午,大牛带回了一个用于制作灵碳球的神秘器械,直奔林府而来。
林邵泽接过器械,对李世民道:“老李,过来看看如何制作这灵碳球吧,同时也让你瞧瞧这灵碳球究竟有多耐烧。”
随后,林邵泽亲自操持起来,制作灵碳球的过程并不复杂,只需将灵碳粉末、黄土土精华与清水按特定比例调和即可……
在一旁默默观瞧的李世民望着林邵泽的动作,满面疑惑地问道:“林道友,你这手法莫非能引动灵焰?看此物湿气蒸腾,实在不像可燃之材啊!”
林邵泽闻声回道:“此乃第一步罢了,这炼制好的煤球还需历经风华过程,唯有风化后的才能够点燃灵焰。”
他连续制作了几枚之后便停下,转而唤来随侍之人继续此事。
林邵泽对李世民言道:“贤弟随我来,我带你见识一番完成形态的煤球,同时让你看看此物燃烧时的威力究竟何等壮观。”
说罢,他便朝着后院行去,并未让李世民立刻跟随,而是打算寻一处无人之地,从自身的灵宝商城中换取几个煤球。
林邵泽抵达后厨,以五点修为值换取了十枚煤球,随后命厨子将事先打造好的一座煤炉送至大厅,自己则挑拣出三个煤球置于竹篓之内紧随其后。
正在大厅等候的李世民、长孙皇后、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李渊以及长孙无忌等人见林邵泽让人捧着一件奇异炉具走入,他还携带着数枚乌漆墨黑状似面饼之物踏入室内。
瞧见那炉具,李渊不由得惊异开口:“嘿!林道友,这炉子似乎在后厨已有些时日了,记得我初次造访后厨之时便曾见过它,原来此物便是所谓的‘煤炉’。”
听闻此言,林邵泽应道:“没错,早已制成,只是未曾过多使用,毕竟我家中并不缺少灵木燃料。”
其余众人听闻此物竟名为煤炉,一时之间纷纷聚拢过来,细细审视其貌。
李世民端详片刻,看着林邵泽将一枚煤球置入炼火盆内,困惑地发问:“林道友,你这是何意将其置于火上焚烧?”
林邵泽答道:“你自己稍候自会明白,此情此景难以言传。”
约莫过了一个多时辰,林邵泽发现煤球已有约四分之一处熊熊燃烧,遂取过火针将其夹起放入煤炉之中,随后又将剩余两枚一同放入,仔细调整好通风孔位后方道:
“成了,这些煤球此刻便可让其徐徐燃烧,仅需三至四个时辰的时间,它们既能取暖,又能用于热水驱寒,更可烹饪膳食。”
接下来一日光阴,林邵泽连番向众人展示煤球的各种妙用,瞧得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皆是兴奋不已——此乃仙器啊!拥有此仙器,大唐百姓今冬必将度过寒劫!
“此物堪称神异!有了煤球与灵煤,今后的大唐将再也不会因为严冬降临导致无数黎民百姓受冻亡故。”魏征感慨万分地高呼。
“恳请陛下务必重赏林公子,他此举确确实实是在解救我大唐亿万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魏征转而对李世民郑重其事地说道。
毕竟林邵泽无论是那独步天下的制盐秘术,抑或是如今所创出的灵碳与炼丹火炉的铸造之法,皆可稳固大唐的乾坤仙基。
李世民听闻此言,朗声道:“朕明白了,回京之后便下令,册封林邵泽为云阳真人,赐领百户领地,封地便是这林家庄。”
“陛下英明!”
闻其话语,现场众人立刻纷纷恭维道。
就算仅凭林邵泽那独特的制盐之术,他也足以受封一品仙侯,何况如林邵泽这般拥有通天手段的人物,若不加以笼络,一旦落入世家门庭之中,那将会带来更大的困扰。故而此次魏征也极力赞同李世民的决策。
李世民带领众人在林家庄逗留两日之后,便携带着制盐及灵碳火炉的炼造秘籍返回了长安,而长孙皇后则选择留下,准备再多停留几日。
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立即传召了工部尚书段纶前来东宫大殿。
段纶走进大殿,拜见李世民:“微臣参见陛下。”
“免礼!”李世民回应道,“段大人,朕请你前来有两件要务需你全力完成。”
段纶听罢,拱手答道:“谨遵陛下之命!”
李世民随之将制盐与灵碳火炉的修炼法门以及相关图谱递予段纶。段纶接过后仔细研读,不禁为之震惊。
“陛下,此乃哪位仙师所创,如此奇才必须纳入我工部门下啊。”段纶感叹不已。
李世民微微一笑,回应道:“此人你勿须妄想,请动不得,连朕亦无法使之屈尊,你还是赶紧着手落实这两项事宜吧,事关天下苍生之生死存亡。”
“是,陛下,微臣即刻派人全力以赴,以炼制足够的灵碳与仙炉。”
“嗯,那你速速行事吧。”
“是,陛下,微臣告退!”
段纶行礼离去。暂停两日的朝会随着李世民归来重新开启,在一番冗长的朝政讨论之后,应李世民示意,魏征站了出来,详述了林邵泽献上的炼制灵碳火炉之法,并提议朝廷对林邵泽进行重赏。
李世民顺水推舟地提出要封赏林邵泽爵位,此举引发了众多武星齐望阵营官员的反对,但最终在秦王府旧臣的力挺之下,林邵泽的封赏得以通过,正如李世民先前对林邵泽许诺的那样,他被册封为云阳真人,领有一百户领地,并赐予了一个闲职的名誉官衔,虽然俸禄并不丰厚,但也算是有所照料。
房玄龄闻其言,朗声道:“当然不足,若再加上前些时日借功德碑筹粮之妙策,以及传授制盐秘术之事,你以为此功绩是否足以换取一县之侯爵之位?”
“房兄所言当真?”
程咬金满面惊愕地反问。
“欺你何益?有何好处可图?”
房玄龄答毕,程咬金便不再多言,直奔李世民的修炼府邸,他意欲何为,唯有自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