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童年的琐事 > 第 17章 盐碱地的转变

第 17章 盐碱地的转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其实从小就知道咱们河套人民离不开这个黄河水,小时候出去就是基本上就是一渴了就趴在渠里面喝这个黄河水,跟黄河的感情是特别深的。都知道这黄河水孕育着一代一代的河套人民,到现在为止对这个黄河渠更是觉得作用特别大,以前老百姓说的是:“水在门前过,不浇意不过。

    五原县耕地230万亩,其中盐碱化的耕地是123万亩。盐碱化耕地叫中低产田,盐碱地就是造成五原县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因为农业发展必须种些高端的产品,

    引入新技术,掀起盐碱地改良热潮。

    在河套灌区,有效钓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是“上膜下秸”控盐抑盐模式,体现有盐无害的理念。测试结果显示:该模式在中度以上盐碱地地效果非常明显。与农民传统三横作措施相比,保苗率提高百分之八十,葵盘直径增加二厘米,亩产量增加百分之九点八。

    通过每年观察盐碱地脱盐度果,向日葵保苗率,死苗率,产量,并逐年补施石膏量,将项目区盐碱危害造成的中低产田变为中高产田,盐荒地变可耕地,不义功研究岀改良不同程度的盐碱地使用硫石膏、有机肥、风积沙等合理用量。

    五原县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多建立示范园区,全部建在每个乡镇盐碱地分布集中、灌溉配套、交通便利区域。园区建立后,有关部分组织农民观摩学习,每一次观摩学习都有农民流连于试验田间,惊叹农业科技的魅力,也有的围在技术人员周围不停发问的,將疑虑和盘托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天吉泰镇景阳林村搞推广示范时,村民们心有疑虑,只有心动不见行动。银定图镇宏胜的村民积极性却很高,他们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自发拉运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当地农民说学习推广的经验技术呢。行走的乡间道路上,到处是“白茫茫”的脱硫石膏堆,只是此时的“白茫茫”带给老百姓更多的是希望。

    观摩学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农民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在园区选址时各乡镇争先恐后“争取项目”;在划分园区范围时,紧挨园区周围和盐碱地面积较多的农户找上门,主动要求拉运脱硫石膏,哪怕自己出钱购买也愿意。但由于资金有限,没有争取上的,有的跑到市推广中心,有的则是自己拉运,全县上下掀起主动投资投劳改良盐碱地的热潮中。

    一项项工程改盐增草技术,让曾经的盐碱地变成“田成方,路成本、渠相通、沟相连、林成行”的生态画卷,耕地质量普遍提高。

    “满眼一片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这是过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碱地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农氏对盐碱地的无奈。五原县盐碱地改良的受益者说:“以前我爫这盐碱化严重,啥也种不成,种了出苗率也不高。经过改良以后,既可以种葵花,还可以种玉米,还增产了,给我们增加了收入。”

    五原县持续对盐碱地进改良开发和利用,坚持改良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通过园区示范,已在昔日的盐碱地上走出一条绿色高效的农业发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