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深耕希望的田野
“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片撂荒。”曾经的五原县,盐碱地让当地农民无奈感叹。
盐碱土因含过量的盐分,有毒物质,碱度过大及不良的土壤物理性状,对植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区域生态恶化。
对于河套灌区盐碱地的形成,演变规律及历年的治理经验,控制盐碱地的发生、发展。为了有效提升地力,回应广大农民的增收期盼。
五原县拥有耕地2305万亩,不同类型的盐碱地:由于盐分含量较高,抑制作物生长,一般很难捉苗,只能种植向日葵,产量低,人均土地的一半受盐碱危害,严重的制约着农民的增收。老百姓以大水漫灌压盐,结果造成用水量越来越大,水费飙升,而盐分也越压越大。盐碱地的问题严重的困扰着农民。
万事开头难,初期的改良并不是那么顺利。
盐碱地成因十分复杂,盐分的还行规律也很难总结,科技队后力量薄弱,再加上当地农民的怀疑与不配合,使盐碱地的改良工作难上加难。
六七十岁的大爷看到农业科技人员每天在盐碱地上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好夸的问:“娃娃们,你们这是做甚了?”我们在这活了六七十年了,人们在盐碱地上想尽办法,也没见逮住几棵苗,快不要瞎费工夫了!”
“没办法,摊上这盐碱地,收入不了几个钱,想要改变这盐碱地,我看你们是痴人说梦。”种了一辈子地的王大爷对于这盐碱地很是无奈,对于科技人员改造盐碱地的想法更是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王伯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边是盐霜皑皑,草木稀少的连片荒地,一边是老伯的质疑、不屑的表情。
老伯们的质疑没有让科技人员打退堂鼓,反而激起了他们战胜盐碱地的斗志。
盐碱地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地方,科技人员们早出晚归,尝盐碱,连着几天腹泻不止,被蚊虫叮咬得满脸疙瘩,但大家有苦不言,痴心不改,科技人员做着大量的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工作采集大量数据,开展一轮又一轮,在五原县的盐碱地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仅一年时间就在20余亩盐碱地上取样4000多个,化验16000余次,重点改良和修复技术研究项目,重点研究脱硫石膏、有机肥,土壤改良,风积沙等合理的用法与用量,经过多次的示范结果显示研究最佳的盐碱地的改良技术,土壤明显的改善了,老百姓的心里乐开了花。这一发式给越来越多的农民老百姓带来欢欣和鼓舞。
让贫瘠的土地有了活力,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招一式,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懈的改良,跟进技术人员不懈示范,实验使盐碱地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于机耕,具有潜在肥力的大面积的盐碱地变成良田和森林,达到盐碱地的最佳利用途径,发挥它们的生态和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