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官符如火 > 第17章 初上“老君观”(上)

第17章 初上“老君观”(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许枫副书记交待得很明白,让胡晨阳去宗教局,就是个过渡,低调就行。但胡晨阳有自己的想法:低调可以,不做事则不行。好不容易出来工作了,得好好做事。

    要好好做事,还只能做跟宗教局有关的事。

    这几天,胡晨阳不但把《宗教事务条例》细读了,还让李艳把局里近几年已经装订成册的文件和会议记录都找出来了,有的是大致浏览一下,有的则是细读,对国家宗教政策有了全面、完整的了解,对宗教局要做什么?怎么做?心里有了底。

    宗教局的主要工作职责,看似有十几条,核心的就三条:贯彻国家宗教方针;调研全县宗教现状,提出意见、建议;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非法、违法活动。

    落实到具体的做法,胡晨阳觉得,宗教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应广交朋友。

    胡晨阳还觉得,宗教局日常工作如何开展,多年来肯定有自己的套路,按套路做事,谁都会。所以,要找点以前大家没想到也想不到的事做,这就必须“跳”出日常性事务,找出新峡县的特点与特色。

    就宗教工作而言,新峡县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个“老君观”。

    胡晨阳便想去“老君观”看看,跟郭局说了,他倒是支持:“你想去就去吧,不过,我们宗教局没车子啊?”

    胡晨阳道:“没事,我搭班车去。”

    “老君观”建在“老君山”上。

    “老君山”号称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如今仍有一些道士在此修行。

    据《新峡县志》记载,“老君山”从北至南,拥有太白、元照、送仙、飞来峰等36峰。每座山峰海拔都不算高,群峰簇拥,凌云摩空,宛如座座翠玉屏风,耸列于若水河东岸。山中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清泉潺潺,长年不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据经史记载,从秦代至元代,许多高人雅士,或避战乱,或不满现实,或仰慕神仙意志,或奉旨弘法,曾先后结庐山中修练,得“道”成仙。早在唐、宋时期,老君山就已声名远播,号称“仙都”,进山学道者如过江之鲫,有名有姓的便多达500余人,极盛时有“二宫、二十一观、二十四坛”之说,可见规模之大、影响之远。

    遗憾的是,元末一场兵火,老君山所有宫观、院阁、亭台、楼榭尽付一炬。昔日“仙都”,顿成残砖焦土,至清代才陆续建复。

    解放前、后,都有一些道士在“老君观”修行,但到了六十年代后期,“老君观”又被列为“封建迷信”,被砸了个“稀巴烂”。改革开放以后,才又慢慢恢复了一些元气。这些年市里、县里多少也有一些拨款帮助修复,但资金有限,远没有形成气候。

    胡晨阳是早就来过老君观的,而且不止一次。前年,省委宋副书记到庐阳检查工作,还在市委甘副书记陪同下上了老君山,拜会了玄青道长,宋副书记与玄青道长交谈时,甘书记、高书记等都在外面等候。

    后来就有传言:宋副书记是专程来请玄青道长去为省里一位老领导看病。

    传说,玄青道长的医术很高明。更有人说,老君观的道士有“道行”,懂风水,会看相,甚至会“作法”。

    这些传闻对胡晨阳来说,也就是听听而已。他是县委书记秘书,主要就是为高书记服务的,不会去过多地关注“老君观”。那时,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然会被人搞到宗教局去。

    ……

    还在半道上,胡晨阳已经累得喘粗气,就找了块石头坐下,喝了几口矿泉水,仰望高高的山顶,心中颇有感慨。

    有位著名作家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也就那么几步。”

    现在是到“紧要处”了吧?

    身处逆境,无非几种选择:躺平、蛰伏、转身。

    “躺平”不行,胡晨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想过躺平。

    “蛰伏”很难,可能还放弃了“转身”的选项,有“一条道走到黑”的危险。好处是不需要从头开始,降低了时间成本。

    “转身”则意味着放弃了前面的努力,是从内心深处承认了失败。但转身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蛰伏”还是“转身”,都很难,如何选择,其实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在,胡晨阳去了宗教局,还算是“蛰伏”吗?应该算。毕竟,这是一个特殊安排,也非本人所愿,但去宗教局,又确实好过被“挂起来”。

    所以,还是继续“蛰伏”吧。

    这时,胡晨阳又想起了乔树军他们三个人的“赠言”:“阳光总在风雨后”,“是金子总会发光”,“崇尚高贵,追求卓越”,都挺好,很契合胡晨阳现在的心境。

    “是的,我胡晨阳就在宗教局也能发光!”

    ……

    一鼓作气爬上山顶,胡晨阳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老君观山门的两侧门柱上是一副楹联,左侧为:“黄泽不竭”,右侧为“老子其犹”。

    两年前,胡晨阳第一次上老君观,见到这副楹联时,还真是不太明白,回去后查了些资料,才明白这副楹联说的是自从黄帝以来,“道”如同深潭之水不会干涸;老子则是如龙一般的伟人。由于孔子曾将老子比做龙,“老子其犹”就暗藏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

    一副对联,硬是把道家和儒家、孔子和老子“捏合”在了一起。

    老君观的玄青道长五十出头,个子不高,蓄着长发,留着长长的胡须,两眼炯炯有神,说话声音浑厚,中气十足,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玄青道长笑呵呵地道:“不知胡局长大驾光临,贫道未曾下山迎接,还请见谅,”

    胡晨阳忙说:“玄青道长客气了。”

    玄青道长将胡晨阳请进会客室,两人落坐后,有弟子上来向胡晨阳和玄青道长奉上清茶。

    玄青道长道:“这是我们自己采摘加工的新茶,请胡局长品尝。”

    胡晨阳喝了一小口,一股清香沁入肺腑,赞叹道:“好茶!不比铁观音差。”

    “回头我给胡局长捎上一些。”

    胡晨阳说明来意:“我这次来,一是专程拜会玄青道长,二是有些想法,要向玄青道长请教。”

    玄青道长道:“胡局长客气了。”

    胡晨阳问道:“玄青道长,我听说,附近山下老百姓有个小灾小病,不是去医院,而是找到老君观求医问药?”

    玄青道长道:“也就是头痛脑热之类,有大病,还是要到医院去的。”

    胡晨阳点点头:“这就涉及到道医了。”

    玄青道长深深地看了胡晨阳一眼:“胡局长对道医也有……心得?”

    胡晨阳微笑道:“据《新峡县志》记载,老君观历代真人、道徒都有治病救人的传统。宋代真人沈道麟更是一代国医,曾入宫为皇族医病。”

    玄青道长就有些震憾了:“胡局长真是博学。”

    胡晨阳并无自得,仍以请教的口吻道:“玄青道长,道教与我国传统医学是不是有着很深的渊源?”

    玄青道长点点头:“是,贫道听师父说过,‘凡学仙者,皆当知医’。贫道对中医略有了解,这也是师父传授的。惭愧,贫道悟性太差,只是得了些皮毛。”

    胡晨阳就道:“道长谦虚了。”

    喝了口茶,胡晨阳诚恳地说:“玄青道长,既然我来到宗教局工作,想来也是跟老君观有缘。最近,我对有关老君山道教文化作了一些了解,深感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细想一下,古代的许多文化现象都和道教有关系,比如,古代的原始化学,也就是炼丹术;古代的医学,养生之道;道家许多神奇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有民间的祭祀、社会风俗等,可以说,只有了解了道教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说到这里,胡晨阳觉得头有些隐隐作痛,不觉眉头一皱。

    玄青道长见状,关切地问道:“胡局长身体不适?”

    胡晨阳也不隐瞒:“是,最近偶尔会有头痛,以前没有这种现象。”

    “难怪你上次晕倒了。”

    胡晨阳一愣:“这事你也知道?”

    玄青道长微笑道:“冠城乡也是我的家乡,胡局长为冠城乡劳心劳力,贫道也是很感谢的。”

    胡晨阳也是有些哭笑不得,心道:“晕倒的事,连出家人都知道了。”

    玄青道长迟疑了一下:“要不,我给你把把脉?”

    胡晨阳却是毫不犹豫,立即把左手伸给玄青道长。

    玄青道长凝神把脉,道:“思虑过度,饮食、睡眠不好?”

    “是。”胡晨阳很佩服。

    “颈椎也有点问题。从脉象和气色来看,有郁积之像,体虚,胃口不好,失眠。”

    “是。””

    玄青道长沉吟了一下,道:“胡局长,贫道有个想法。”

    胡晨阳恭敬地道:“请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