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史书不必留我名 > 第26章 董卓慌李儒密事(下)

第26章 董卓慌李儒密事(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董卓又夜夜笙歌去了(爸爸的快乐只能想想),但苦事还得是下面的人去操作。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李儒站在府邸门口,看着眼前忙碌的下人们,心中暗自感叹。他转身回到屋内,开始准备今日的会议。

    李府议事厅内,气氛凝重。韩馥、张邈、王匡等人意图再立弘农王为帝的消息经过一天的发酵已传遍城中,众人皆知。

    袁隗、杨彪、黄琬、荀爽等人坐在一旁,沉默不语。而厅内的其他人则像是在表忠心一般,你一言我一语,声音嘈杂。

    “我就知道他们都是白眼狼!”

    “土鸡瓦狗,宵小之徒不足为惧!”

    “吕亭侯一人足可推平他们!”

    ……

    李儒看着他们那拙劣至极的表演,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似笑非笑的神情来。

    他轻轻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然后开口说道:

    “嗯……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商议今日的第一件事情——杀王!”

    “领董相国之命,弘农王犯下忤逆大罪企图谋逆造反,应当赐予毒酒处死!在座诸位皆乃忠肝义胆、赤心之士,对此可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话音未落,原本热闹非凡的李府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众人皆知此类话题绝非他们所能随意议论的。

    李儒要的正是这种效果,只见他满意地点点头,继续说道:

    “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就意味着你们对董相国的忠心表示认可了。”

    说罢,他转头看向吕布,沉声道:“吕将军,请速速备好相关物品,立刻将弘农王拿下!”

    此时,一直保持中立立场的大臣们见到李儒如此草率地决定了弘农王的生死命运,不禁大惊失色,急忙齐声呼唤杨彪。

    “司徒大人!司徒大人啊!”

    杨彪见此情况,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假装没有听到,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和帽子,正准备迈着小步走上前去回答问题。

    这时,李儒突然大声咳嗽了一声,打断了杨彪的动作,并说道:

    “杨司徒难道认为弘农王的这个举动不需要用毒酒来解决吗?”

    杨彪心里很清楚,李儒是弘农王的郎中令,如果想要弘农王篡位的证据,只需要李儒说一句话就可以了。

    因此,他皱起眉头,稍微婉转地说道:

    “弘农王与外界大臣联系确实有些不妥当,但是这毕竟是皇室内部的事情,李郎中是否知道董相国那里有没有陛下的手谕呢?”

    李儒看到杨彪已经掉进了自己言语设下的陷阱里,直接反问杨彪:

    “那么杨司徒认为,弘农王和陛下相比怎么样呢?”

    杨彪见到这种情形,只好先顺着李儒的话说:

    “陛下从小就非常聪明伶俐,而且得到了先帝和董太后的喜爱,弘农王怎么能跟陛下相提并论呢。”

    李儒深知杨彪早在灵帝在位期间,就曾多次劝说灵帝立刘协为太子,但当时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却想让灵帝立刘辩为太子。

    灵帝害怕何进会采取过激行动,因此直到临终前都没有确立太子之位。所以,在灵帝驾崩后,何进拥立刘辩登基称帝之时,杨彪便屡屡提出反对意见。

    当听闻中立派让杨彪站出来与自己辩论时,李儒心里明白,中立派如今已是束手无策,只能胡乱出招了。

    他不紧不慢地继续向杨彪发问:

    “若是联军攻破雒阳城,在韩馥、王匡等众人的逼迫之下,杨司徒您将会作何打算呢?”

    看到杨彪还未作答,李儒突然话锋一转,每个字都说得异常严厉:

    “那-陛-下-又-将-会-面-临-怎-样-的-境-地!”

    杨彪心中其实非常清楚,就算刘辩并无称帝之意,但只要联军成功攻入雒阳,他们必定会拥立刘辩称帝,以便谋取从龙之功。这样一来,陛下的处境就会变得十分危险。

    杨彪感到无可奈何,只好默默低头,不再说话。

    中立派众人见杨彪如此态度,便纷纷将目光转向袁隗。

    “太傅大人!太傅大人啊!”

    袁隗可不像杨彪,明知此次毒杀弘农王乃阳谋,还那样还装作若无其事地与李儒寒暄几句,而是直截了当地反驳中立派众人道:

    “弘农王居心叵测,其罪当诛!如今陛下尚且年幼,恐怕会顾念手足之情而不忍下达旨意。我等身为臣子,怎能将陛下置于危险境地呢?”

    话音未落,整个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死寂般的沉默,太尉黄琬、司空荀爽原本还等着大臣们呼喊自己,见状也只好沉默以对。

    李儒眼见此景,心中已然明了,也不再多费口舌,只是挥了挥手,示意吕布速速携带毒酒前往弘农王府。紧接着,他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

    “接下来,让我们来商议第二件大事——迁都!”

    李儒的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沉默不语的黄琬和荀爽两人此刻再也按捺不住,异口同声地喊道:

    “不行!绝对不行!”

    其余众人见状,也纷纷附和起来,一时间朝堂之上人声鼎沸,仿佛要用这阵阵声浪来抵挡李儒及其背后董相国掌控朝政的企图。

    李儒见到眼前的景象不禁眉头紧皱起来,心中暗暗思忖:

    他早就料到一些老臣对于迁都一事必定持有不同意见,但同时也认为理应存在一小部分支持者才对啊!

    然而,却未曾料到此刻竟然形成如此压倒性的局面。

    不过既然这是一场议政大会,那么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讨论问题。

    于是,李儒目光犀利地点名黄琬,毅然决然地决定与他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

    “黄太尉!既然你们这些人坚决反对迁都,那究竟是出于何种缘故呢?”

    黄琬正了正衣冠,朗声道:

    “如今董相国拥立圣主,让汉室得以延续。现在却无故捐弃宗庙,抛弃园陵,只怕城中百姓听闻会惊恐,不明白迁都的深意,必如糜沸蚁聚,是以造成社会动荡。”

    李儒见黄琬以百姓入题,便以百姓来反驳道:

    “难道是相国乐于这样做吗!如今反贼占荆、豫、冀等州起兵,兵源何来?”他的语气渐渐严厉起来,目光如炬地盯着黄琬。

    李儒走下主位,一步一步向黄琬逼近,直至站定在他面前,与之对视,眼神中毫无畏惧之色。

    “想必黄太尉曾在豫州与黄巾乱贼交战之时也知道反贼是如何招兵买马的吧?”李儒的声音带着一丝嘲讽和不屑。

    “他们都是各地务农的良善之人,本应安居乐业,却被这些反贼强取豪夺,被迫卷入战争之中。农人无法安心务农,商人无法正常行商,整个社会秩序都被打乱了!”李儒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发高亢。

    他深吸一口气,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继续咄咄逼人地道:“现在天下百姓已经苦不堪言,长久以来备受战乱之苦。如今只是牺牲一座城的百姓,好让相国能够集中精力平定叛乱,又有何不可?”

    说完,李儒紧紧地盯着黄琬,似乎在等待他的回应。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众人皆屏息凝神,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黄琬岂会被李儒所吓倒?他根本没有理会对方,而是自顾自地说道:

    “当今之世,局势变幻莫测,动之甚易,安之甚难。希望李中郎能够转达给董相国,期望董相国能够深思熟虑!”

    黄琬认为迁都之事在场众人就没一个认同的,本就不需要跟李儒多辩,反而是说多了,被李儒抓住漏洞,那可就画蛇添足了。于是说完这些话后,便静静地站在一旁。

    李儒看着黄琬这般泰然自若的模样,感觉自己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一般无力。他心中憋闷至极,急需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于是,他猛地转身,朝着之前支持毒杀弘农王的杨彪开了口:

    “杨司徒,如今陛下身处于雒阳,难道你也是想要将陛下置于危险之中吗?”

    杨彪万万没有料到李儒竟然会突然将矛头转向自己,不禁稍稍愣了一下。他心中暗自思忖:

    明明是黄太尉和荀司空提出反对意见,为何这家伙要来针对我呢?

    不过杨彪脾气倒是不错,既然李儒向他问话,他也不藏着掖着,而是将内心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李朗中,迁都改制可是关乎天下苍生的大事!这件事必须要做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才行。”

    “想当年,盘庚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曾经五次迁都,但却引起了殷商百姓的不满和怨言。后来,他还专门写了《盘庚》三篇来告诫百姓,这才勉强平息了民愤,稳住了民心!”

    “我对董相国的能力还是非常信任的,以他的智谋和胆识,一定能够抵挡住那些叛军,让他们无法踏进雒阳城半步!”

    “其实,我并不是反对迁都,只是觉得这样的大事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从长计议,慢慢地筹划。怎么能今天就这么草率地做出决定呢?”

    “希望李朗中能够把我们这些大臣们的意见转达给董相国。等董相国什么时候有空了,再来好好商量一下这件事情吧。”

    李儒听着杨彪的话,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他敏锐地意识到,杨彪的言辞隐藏着一个关键的切入点——雒阳是否能顶得住叛军!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开口说道:

    “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秦国当年正是依靠着这块风水宝地,才得以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而长安作为关中的核心城市,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崤函之险坚固无比,乃是国家的重要防线。”

    “此外,陇右地区盛产优质木材,容易筹集到建筑所需材料。更为重要的是,杜陵南山之下,还保留着当年孝武帝时期烧制陶瓦的数千座窑炉,可以直接利用来制造砖瓦。”

    说到这里,李儒稍稍停顿一下,目光扫过在座的诸位大臣,然后接着说道:

    “相国大人之所以认为长安比雒阳更适合陛下居住,正是借鉴了秦、汉时期定都关中的策略!”

    他顿了一顿,声音略微低沉一些,似乎在暗示什么:

    “而且,平定叛乱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倘若前方战事不利,叛军攻进城来,相国大人还有凉州这个坚实的后盾可以依仗,随时能够卷土重来。”

    “然而,你们这些支持陛下的股肱之臣呢?你们的财产和性命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吧!毕竟,雒阳一旦陷落,你们将无处可逃,只能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李儒这一番话,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劈在了在场诸位大臣们的心头!

    是啊!他们这些保持中立态度的人之所以会跟随黄太尉和荀司空一起起哄,坚决表示不愿意迁都,其实大部分原因不过是舍不得自己在城中的那些丰厚家产而已。

    可仔细想想,如果相国大人无法守住雒阳城,那么他们就算再怎么留恋不舍,最终也还是保不住这些家产,搞不好连自己的小命都会丢掉!

    要知道,雒阳城里的这块大蛋糕早就已经被那些处于权力巅峰的人物们瓜分得干干净净了。

    而袁太傅之所以没有跳出来反对迁都计划,说不定他早就已经在长安城购置好了产业,就等着皇帝陛下和大家一起迁往长安!

    如此看来,与其待在即将陷入战火的雒阳城,倒不如早点随陛下一同前往长安,尽早在那边安家置业才是明智之举!

    想到这里,原本那些强烈反对迁都的大臣们纷纷改变立场,开始对董相国提出的迁都计策表示赞同起来。

    “在下恋旧,并非想阻挠国事,如今李朗中之言如醍醐灌顶让我等眼前豁然开朗,董相国高瞻远瞩,我等钦佩不已!”

    黄琬、荀爽万万没想到这些人口风转变的如此之快,根本就没有给他们反驳的机会。

    二人均是诧异地看向杨彪,同时也暗暗思索:原本是抵抗董卓把持朝政的大好之局,杨彪为什么要给李儒一个翻盘的可乘之机?

    杨彪也知道黄琬、荀爽二人会作何感想,但是仿佛并不在意他们,自顾自的喝起了茶。

    这可把黄琬、荀爽二人急得够呛。

    李儒见状心满意足,挑衅般地朝黄琬和荀爽看了一眼,然后转身继续坐在主位上,喝了一口太监刚换的热茶,看着下面的各位大臣们继续说道:

    “为了不耽搁各位大人回家中收拾行囊,我们现在就来商议第三件大事——拒敌!”

    此时,下面一片安静,众人皆知这“拒敌”二字意味着什么。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而这次面对的敌人更是强大无比。然而,在座的诸位大臣们却各怀心思,如果让这些人争权夺利,那必定会吵得不可开交;但若是让他们上阵杀敌……只能呵呵。

    李儒见众人并未开口,便深吸一口气,索性将心中所想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

    “诸位大人,相国有拒敌两策。这第一策乃是驻兵之策,此策至关重要且涉及机密,实在不方便在此与各位大人商议。”

    “至于这第二策,则是缓兵之计。派遣韩融、阴修、胡母班、吴循、王瑰五位大人分别前往联军的北路、中路和南路大军进行议和。不知各位对此可有异议?”

    一时间,除了李儒刚刚提及的那五人之外,其余大臣们纷纷高呼道:

    “相国此计甚妙啊!如此一来,便能为前方将士争取更多时间,做好充分准备。相国高瞻远瞩,实乃我朝之幸,我等全力支持相国!”

    韩融、阴修、胡母班、吴循、王瑰等人听到众大臣的呼声,脸色微微一变,但他们也明白此时已无退路,于是齐声说道:

    “承蒙相国信任,委以重任。我等必当竭尽所能,不负相国所托!”

    李儒满意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

    他知道,这些人虽然心有不满,但在如今这种形势下,也只能服从自己,噢不,是服从相国的安排。而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