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四封信
不久后,一个小厮提着一个食盒走了进来,小蝶看到赶紧迎了过去。这个小厮名叫赵啊四,是顾家三房门房的儿子,从小便跟在大少爷身边做事,很是机灵。
“四哥儿来了”
“嗯,小蝶妹妹,少爷叫我来换你回去,你吃完再回去吧,府里都用过膳了,我给你也带了”
这时候的深府大院都是规矩甚严,奴婢们须先侍候主人用餐完毕,方能自行用餐。一旦过了指定的用餐时间,下人便不得擅自进食。因此,小蝶这时候回去必然是要挨饿的,小蝶忙感激道:
“谢谢你,四哥儿”。
小蝶伸手接过食盒便对啊四说“那位公子刚刚就醒了,已经喝过药了”看了看刘捷,没注意到他们这边,然后继续低声说“他有点奇怪,不会说官话,可能得了离魂症”
啊四一愣,便回道“小蝶妹妹,我知道了”
说完便来到刘捷面前道:“公子,抱歉怠慢了,我是顾家的下人,我叫赵啊四,以后便由我来照顾公子,直到公子痊愈。”
刘捷勉强听懂了他的意思,从他进门和小蝶所说的话,(刘捷勉强听懂,但不会说)可以看出,赵阿四是个细致周到的人,做事总是考虑得面面俱到。他对此感到颇为欣慰,毕竟顾家在处理他受伤事宜上显得相当重视,所派遣的人员皆为干练可靠之士,绝非草草了事之辈。
赵阿四把刘捷慢慢扶了起来,由于这个院子许久不住,并没有桌子,只能端着吃喝。刘捷看了看食盒里的东西,一罐稀粥,配几根咸菜,还有几个肉饼子,半只鸡,算很丰盛了。小蝶自己盛了一碗粥,夹了几根咸菜头,拿了一个肉饼子走到外面去吃了。
刘捷饥肠辘辘,狼吞虎咽地连灌了三碗粥,紧接着一手抓起肉饼,一手持着半只鸡便大快朵颐起来,丝毫不顾及形象。这番模样让一旁的赵阿四瞠目结舌,心中不禁暗自嘀咕:这位公子究竟饿了多久?平日里那股读书人的矜持和斯文荡然无存。
刘捷并不知道阿四所想,吃完后感觉整个人神清气爽,穿越后的第一顿饭,算不上美味,但很管饱。
赵阿四收拾好东西,又从外面拿来一床被子,递给刘捷说“公子,今晚先委屈一下,院子很久不用了,明天我再去采购一些生活用品送过来”
刘捷接过被子对他笑了笑,说了句“谢谢”。
看着阿四和小蝶离去后,刘捷躺了下来。经过一天的事情他已经身心疲惫了。他确信自己一定是穿越了!不过到底是什么朝代的呢?小蝶和阿四的打扮应该属于唐宋时期的装扮。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平行时空?原主到底是谁?要去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
突然刘捷想起了自己的竹篓里肯定还有其他东西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于是刘捷慢慢坐了起来,他头上的伤不能有大动作,应该是得了轻微的脑震荡。重生前他已植入了中医学,西医学,理论上,他懂的怎么治病。但这也仅限于理论上,没有从医经验,没有做过手术,即便如此,凭借脑海里的两千年医学理论,他在这个世界上算得是神医了。
所以,他知道自己其实伤得不重,只是原主身体过弱,又流血过多才撒手人寰的。刘捷慢慢站起来,感觉头有点晕,应该是失血过多,有点低血糖,明天还是自己开个方子调养一下吧,等完全好了,再做个健身计划。
站起来缓了缓后,刘捷拿过自己的竹篓翻了起来,除了五本书外,还有一套文房四宝,两件打满补丁的旧衣服和一个缝死的布包。他拿起布包,用力拉了拉,结果拉不开。他看了看周围,没发现能剪开的利刃,索性拿起布袋在床角来回摩擦起来,终于,布袋磨出一个口子,翻出几封信和一张纸帖。他拿起信看了看封面,写着“刘秉硕亲启”,刘捷一愣,心里暗想,难道我叫刘秉硕,当即拆开信封看了起来。这是一封两个好友之间的书信,写信的叫顾雄英,从信中可以推断出刘秉硕和顾雄英是同窗好友,同在江宁的茅山书院进学,信中内容也都是谈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得出的信息不多,但后面的落款却让刘捷陷入了沉思,永业三年?
他认真回忆了一下历史,貌似从没出现过。那现在的时空应该是平行时空。不做多想,刘捷继续拆开第二封信,还是顾雄英写的,信中写道,他因家中事务繁忙,不得不暂时放下科举之志,转而接手父亲留下的布匹生意。他深知自己并非经商之才,但为了家族利益,只得勉为其难。在信中,他向刘秉硕表达了对其参加乡试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在科举道路上取得优异成绩,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他也邀请刘秉硕有空时前来拜访,共度时光。信中流露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充满了深情厚意,落款是永业五年。继续拆开第三封信,字里行间透露出他近年来忙于经商,生活忙碌而充实。然而,他也忍不住对刘秉硕的行为表示了不满和疑惑,质问其为何缺席乡试,且迟迟不回信。信中充满了抱怨与不解,似乎对刘秉硕的疏远感到有些失望和痛心。仔细阅读完这三封信件,刘捷逐渐意识到刘秉硕很可能是自己的父亲。父亲与顾雄英一同在茅山书院求学,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然而,命运弄人,刘秉硕因故辍学回家,未能如愿参加乡试。这段经历或许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此时刘捷心中充满了困惑与不解。他无法理解,为何父亲未曾踏上科举之路,更不解为何始终未曾回应好友的来信。在古代,友谊如金,为何父亲会如此冷落与挚友的情谊?他不禁开始猜测,是否父亲身上发生了什么难以言说的事情?而自己又为何会出现在江宁县?这些谜团如同乌云般笼罩在他心头,让他寝食难安。
通过信件中的地址线索,他确认自己是福建路泉州的人。然而,福建泉州与江宁相距两千多里,他为何要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这遥远的地方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或使命?鉴于没有什么思路,刘捷停止了思考,继续看完最后一封信,这封信是刘秉硕写给自己授业恩师的,信中主要表达了对恩师苏长文悉心教诲的感激之情,同时悔恨未能参加乡试,辜负了恩师期望。信中还提到自己时日无多,计划在离世后将独子刘昭送往江宁县继续学业,以期继承其衣钵,并恳请苏长文予以推荐名额。
在仔细研读完信件后,刘捷获得了诸多关键信息。首先,他得知自己的名字叫刘昭,籍贯为福建路泉州。其次,他了解到自己的父亲名叫刘秉硕,曾经是茅山书院的一名学子,但目前已经离世。此外,刘捷意识到自己此次来到江宁的目的是为了求学,而他身上携带的顾雄英的信件,不仅是希望他能够代为拜访,更是蕴含了让顾雄英在必要时给予他一定关照的深意。最后一张贴则是刘昭的身份证明,详细记录了他的外貌特征,并加盖了官府的公章,以证实其身份的真实性。刘捷不禁感慨万千,意识到自己已然孑然一身。面对未来的道路,他不禁陷入了沉思,思考着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方向和计划。
刘捷深知,过多的忧虑并不能解决眼前的困境。他环顾四周,除了一些书籍和文房四宝,几乎别无他物,这让他不禁疑惑原主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能抵达江宁。在古代,想要远行,不仅需要一笔可观的资金作为盘缠,更要面对种种安全隐患,如盗匪横行,稍有不慎便可能丧命。而古代的出行方式也极为简陋,大多数人只能依靠双脚,有条件的则骑驴,漫长的旅途无疑是一种身心的煎熬。对于这个陌生的朝代,刘捷感到自己知之甚少,因此首要的任务便是尽快了解并适应这个时代。他决定明日便问问赵阿四,看看能否借阅一些史书,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