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的璋“晚年”
朱元璋,这位从草根逆袭为帝王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励志大片。想当年,他还是个乞丐呢,谁能想到他最后能坐上龙椅呢?他的人生巅峰啊,真是风光无限,但晚年呢,哎,说多都是泪啊。
洪武十五年,对朱元璋来说,可是个大转折。那年国税涨了,吏治也改善了,内忧外患都被他搞定了,看似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啊,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在这一年,朱元璋失去了他一生的伴侣——马皇后。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朱元璋,这位大明帝国的缔造者,可不是一般的男人。想象一下,他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冷嘲热讽,还有那些刀山火海的考验,全都挺过来了。甚至多次面临生死边缘,他都能淡定应对,这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朱元璋历险记”。
可是啊,当他的得力助手、贤内助马皇后离开后,朱元璋就像是失去了方向的航船,一时间六神无主、手足无措。看来,这男人啊,就算再强大,也总有那么一个人,能让他瞬间变得软弱无力。
从一个小小的士兵,到大明帝国的皇帝,朱元璋的创业之路可谓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这些,马皇后都一清二楚。她一直坚信着这个男人,坚定地站在他的背后,支持着他。就像那种“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的深情厚意。
朱元璋领导义军后,开始学会了伪装自己,不再轻易向人敞开心扉。但只有在面对马秀英时,他才会卸下所有的防备。这个曾经冒死为他送烧饼的女人,成了他唯一能够信任的人。每当遇到大事或者情绪低落时,他都会毫不保留地向她倾诉。在马秀英的陪伴下,朱元璋才能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
说实话,朱元璋的生命里真的不能没有马秀英。她死后,朱元璋就不再是那个朱重八了,没有了马秀英的劝阻,他彻底变成了一个冷血的君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吧。
不过话说回来,马秀英死后,朱元璋的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洪武二十二年,他的十儿子鲁王去世。虽然生前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并不怎么待见,但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啊。当太监颤颤巍巍地告诉他这个噩耗时,他正在批阅奏折。尽管心中悲痛欲绝,但作为帝王的他不能失态。他压着心中的悲痛,冷静地说了声“厚葬,上谥号皇”。然后摆摆手,继续若无其事地批阅奏折。看来,这大明皇帝也是个会“装”的人啊。
送走了结发妻子和“十儿子”后,三年后,朱元璋又遭遇了人生至暗时刻。洪武二十五年的一天,他焦急地在大殿踱步,双手不时朝上天祈祷,祈求上天能保佑太子朱标病愈。但这次,就算是再诚心也回天无力了。悲痛的消息传来:“太子走了!”那一刻,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明皇帝终于坚持不住了,一头倒在大殿之上。看来啊,就算是铁打的人也有情感崩溃的时候啊。
清醒后的朱元璋,像只刚从噩梦中惊醒的小鸟,不敢睁开眼睛,生怕一睁眼就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太子已经不在了。他硬撑着悲痛,躺了半个时辰,才勉强找回一点神智。
如果说马皇后的去世让朱元璋丢了半条命,那朱标的离世,简直就像把朱元璋的心都掏空了。他茫然无助,这么大的帝国,到底该交给谁呢?谁能替代朱标在他心中的位置呢?
这一年多来,丧子之痛像一把钝刀,慢慢折磨着朱元璋。有些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委婉地劝他,不要因为家事耽误了国事。可朱元璋一听这话,火冒三丈,竟然下令把大臣的儿子给处死了,想让他们也尝尝丧子之痛。当然啦,这些事在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也足以看出朱元璋这人的性格,确实有点狠毒。
自从马皇后和朱标相继离世后,朱元璋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想当年,他为了扶植朱标上位,可是大开杀戒,灭了胡惟庸三族,还诛杀了李善长等开国功臣。可惜啊,朱标命薄,英年早逝,让朱元璋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朱标死后,他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洪武三十一年,他最疼爱的晋王也离他而去,这下朱元璋可真是懵圈了,他都不知道命运为何如此捉弄他,甚至还一度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每天早晚都不落下。
或许是朱元璋太长寿了吧,他的亲人们都没能活过他,一个个都先他而去。这对朱元璋来说打击是巨大的,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一把刀扎在他的心上。
到了晚年,朱元璋最爱的事情不再是批阅奏折,而是追忆过去的岁月,追忆与马秀英的爱情,追忆与儿孙相处的时光。岁月如梭,再坚强的性格也会被磨平棱角。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虽然不像以前那么冷血了,但却多了很多感性。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孙子朱允炆身上,手把手地教他帝王之道。
朱标离世后,朱元璋虽然还有很多儿子,但他却选择了把皇位传给太孙朱允炆。或许这是他对马秀英和朱标的一个交代吧。在朱元璋心中,只有马秀英和朱标一家才是真正的原生家庭。他虽然活了一大把年纪,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但他的识人之术还是相当了得的。他知道把江山交给朱允炆还不到时候,朱允炆目前还没有驾驭大臣的能力。所以为了快速培养朱允炆,朱元璋不惜手把手教他帝王之道。
朱元璋有的是耐心培养朱允炆,但时间不等人啊,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少年,如今老大、老二、老三都走了,只剩下生龙活虎的老四朱棣。其实朱元璋也看出,这个能文能武的老四是最有帝王之相的。在选继承人时,他曾一度犹豫过。从理性上讲,朱棣才是大明最合适的继承人;但从感性上讲,朱棣毕竟是妃子生的,而太孙朱允炆才是他心中最理想的人选。
朱元璋的晚年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他虽然已经是个老头子了,但内心的感性却战胜了理性,一门心思地想要把孙子朱允炆培养成接班人,让他继承大明帝国的正统,也算是给马秀英、朱标文一个交代。毕竟,朱元璋可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再等十年,等朱允炆攒够了资历,再让他代理朝政,大臣们是不会反对的。但时间不等人啊,留给老朱的时间不多了。
于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像培养朱标一样培养朱允炆,让朱允炆代理国事,也让百官们知道朱允炆就是大明的合法继承人。可是,我们总觉得朱元璋这次看走了眼,其实,朱元璋是经过极为慎重考虑的,他克服了心理的重重障碍。因为选择扶持朱允炆,导致朱元璋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当朱元璋说出让朱允炆代理朝政的想法后,马上就遭到了一大批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之所以反对,无非就是朱允炆资历不足。其实,朱元璋心里跟明镜一样,他也知道,如果再等十年,等朱允炆攒够了资历,再让他代理朝政,大臣们是不会反对的。
然而,时间不等人,留给老朱的时间不多了。
面对臣子们的反对,老朱再一次发火了,直接将那些反对者投入监狱。为了给孙子铺路,朱元璋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爱,不惜又杀了一批功臣,“蓝玉案”又诛杀了两万五千多人,为何杀蓝玉,无非就是怕朱允炆镇不住蓝玉而已。
尽管爷爷为他付出了这么多,然而年轻的孙子却不领情。
自幼生长在皇宫中的朱允炆,从未出过远门,更不知道打江山时的艰险,他根本无法体会到爷爷的良苦用心。他还是以皇家宫廷生活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这么多年来,爷爷在他心里就是一个杀伐果断、勤勉理政、冷血无情的帝王。
在爷爷身边,朱允炆始终是战战兢兢,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
朱允炆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在父亲朱标患病期间,他寸步不离,一直守在父亲身边照顾他。但在爷爷身边,他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摸不透、也不敢揣测老朱的心思,生怕哪句话说不对,就惹爷爷生气了。
只怪朱元璋的心思太缜密了,性格太恐怖了,恐怖到他在爷爷身边时,连喘气都要小心翼翼的。在朱允炆的心中,朱标不仅是太子,更是和蔼的父亲,而爷爷就是一个铁血帝王。
爷爷身上那股帝王特有的威严,让朱允炆很不自在,曾一度很害怕。这也是朱元璋晚年最悲哀的地方,最亲近的人都离开了自己,而自己投入心血最多的孙子,却不敢真正地亲近自己,始终和自己保持一段距离。
在老朱看来,如果放在过去,这种距离应该有的,但对于晚年的朱元璋来说,却是一种折磨。朱允炆从来不会和自己说心里话,也不敢和自己说。自己想找一个谈心的人,都不容易,环顾一周,他忽然发现,昔日的兄弟好友要么被自己杀了,要么就不在人世了。
找一个能谈心的人真的好难,所有的人对他都避之不及,唯恐自己大祸临头。每天等待朱元璋的只有那个小心翼翼的孙子和一堆批不完的奏折。
悲惨的童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治愈,这句话对于朱元璋来说,太贴切不过了。朱元璋的青少年生活在贫困、惊险和苦难之中,他的人生是不幸福的。年少时,世界带给他的都是天灾人祸,人世间的冷酷无情,没有人能真正关心他,直到他遇到了马秀英。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老朱的一生都是不幸的,不幸家破人亡,不幸沦落为乞丐、不幸出家当和尚,不幸被迫参加义军,更不幸的是当了皇帝。在感情生活里,他其实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是日积月累的沙漠,而马皇后和朱标对他的爱仅相当于沙漠里的一条河流,这点爱是无法让沙漠彻底变成爱的海洋。
他很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但身为皇帝的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为了帝国的稳定,只能狠下心来,将功臣屠杀殆尽,却吓得亲人离他而去,晚年落下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晚年的朱元璋,他心中的沙漠越来越多,多得让他彻底感觉不到爱,甚至极度渴望爱。凄凉和孤独贯穿着老朱的晚年生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他,晚年每天只能享受别人对他的敬畏,叹息着将要逝去的日子。
把国事交给朱允炆后,朱元璋也想要过退休生活,他本想出去走走,回老家看看,去大明各地转转,却发现他自己已经离不开应天了,因为朱允炆根本无力承担起这个庞大帝国的管理重任,只有他在应天,国家才能正常运转。
虽然老朱是一国之主,经过一段肃清整顿后,掌握生杀大权的他,外表非常强势,然而他内心却极度缺乏自信,缺少爱,他拼命地工作也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感,换取安全感。从起义军发家的他,知道大元帝国是如何崩塌了,他能打下江山,自然明白别人也一定能从他手里夺下江山,他对皇位非常没有安全感,对大明的稳定也没有安全感。
换句话说,他不信任任何官员,尤其是那些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在老朱心里,这些人始终都是外人,是打工仔。毕竟,打工者怎么会真心实意地为大明卖命呢?
一生要强的朱元璋,并不是不懂柔情,而是这么多年来,他都是靠自己艰难生存,没有任何依靠,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他一丝安稳感。这导致老朱的性格有缺陷,他缺少“仁爱”。
人越老越孤独,越不自信。大明帝国在他手中感觉更加沉重,更加烫手。老朱并非权力控,他只是苦怕了,担心儿孙和百姓会跟自己有一样的经历,遭受一样多的磨难。
在老朱生命的最后三年里,他对身后事进行了缜密的安排。对于皇位的传承,他不敢有任何松懈,将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考虑到了。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不仅把爱留给了孙子朱允炆,还偷偷为他藏了一件僧袍。
为何为孙子留下皇位之后,还要留下一件僧袍?
老练的朱元璋早已料到,朱允炆可能承受不住偌大的基业,大明的未来皇帝不一定是朱允炆的后代。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几十年的清洗和安排,他能对朱标、朱允炆构成威胁的人,全部除掉了。未来能够篡夺大明皇位的人,几乎都集中在这些儿子身上。未来的江山还是朱家的,对此,他也没有太多的担心。
手心手背都是肉,有的儿子因他而死,他不能再平白无故地仅凭自觉就对剩下的儿子动手。虽然他们对皇位有威胁,但毕竟在父皇面前,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来。剩下的事,就留给后人自己解决吧。万不得已时,能让朱允炆保住性命就行了。
安排完国事后,这位铁血帝王还有自己的私心。他临终时颁布了一个特别残忍的苛令,后宫中所有服侍过自己的女人,除了有子女外,全部都要为自己殉葬。朱元璋也用这种方式希望自己死后不再孤独寂寞。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是叱咤风云的一生。他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利用手中的生杀大权为朱家除掉了众多的潜在威胁。他表面上是风光无限,但晚年却是如此凄惨。唯一能抚慰他心灵的马皇后走了,被他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也先离他而去。他大肆屠杀功臣,吓得亲人都远离他而去。唯一跟在他身边的孙子也是战战栗栗,跟他不亲近。
一生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在继承人选择上的犹豫不决,无疑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他不是没有考虑到朱允炆的能力和可能的遭遇,他特意为未来皇帝留下一套僧袍,无疑也为朱允炆做了最坏的打算。
此时的他,在满朝文武大臣中,竟然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离他最近的孙子却也与他不亲近,憋在内心的苦闷无处发泄。由此可见,朱元璋的晚年是多么凄惨。
朱元璋是无奈的,最是无情帝王家。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没人会理解他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