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
在1942年年初,日本军队挟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胜利之威,向东南亚的缅甸等地区发起了猛烈进攻。到了三月,他们成功攻占了缅甸首都仰光,企图切断为中国输送大量外援物资的滇缅公路,以图从西南方向孤立中国。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军队立即组建了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精锐部队,进入缅甸作战。这支英勇的军队被世人称为“中国远征军”。
尽管远征军的将士们个个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甚至在仁安羌战役中战胜了七倍于己的敌人。但由于战场上的盟军——英国人一溃千里,丧失了侧翼的掩护,原本表现出色的远征军面临着被包抄、歼灭的危险。
鉴于战力不足,盟军不得不作出撤退的决定,以保留有生力量作将来的反攻。而造成远征军重大损失的野人山死亡行军,正是由这个撤退决定的。
当时,远征军原来入缅的道路已被日军占领。摆在远征军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其一是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建议的,向英属印度方向撤退的道路;
其二是翻越缅甸北部的野人山热带丛林,大迂回绕到国内。
出于对英国人、美国人的不信任和对实际地理的不了解,习惯“微操”的蒋介石数次电令远征军最高指挥官杜聿明“未奉命不得入印”,要求其率部经野人山热带丛林北上撤回云南。
杜聿明一贯以服从上级命令为天职,毫不犹豫地准备率军翻越丛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时任新编第38师师长的孙立人。他面对这一荒唐的指令,选择了果断违背上级命令,坚决率本部人马赶赴印度。
在表面上,孙立人的行为似乎大逆不道,公然违抗上级的命令。然而,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野人山的地理环境,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蒋介石下达的撤退命令有多么不切实际。
野人山位于缅甸北部,是一个绵延300公里的山脉。这片山脉包括高黎贡山西陲、江心坡和枯门岭等一系列崎岖的山系。直到21世纪,这里大部分仍然是原始森林,未被人类开发和破坏。
在这块被热带丛林覆盖的广袤地区,自古以来就因为其偏远和蛮荒而鲜有人迹。这里,潮湿的空气几乎能凝结成雾,而蚊蝇和蚂蟥则在这里肆意繁衍,仿佛这里是它们的天堂。更为致命的是,瘴疠在这里如同常客,时刻威胁着每一个入侵者的生命安全。
想象一下这里的天气,湿气蒸腾,似乎连空气都充满了水汽,而那些无处不在的蚊子,就像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对任何入侵者毫不留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普通人想要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历史上,有传说记载,诸葛亮为了七擒孟获,曾经率领蜀军深入这片险地。然而,他们遭遇了瘴疠的猛烈攻击,导致军队损失惨重,这足以证明这片土地的危险程度。
因此,可以想见,如果一支孤军在后有日军追击的情况下,还要深入这片补给不足的绝地,他们将要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是何等之大。这不仅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挑战,每一步都可能是生与死的较量。
孙立人坚决地选择绕开那片广袤无垠、难以穿越的瘴疠之地,这一决策的背后其实不难理解。他的这一违背命令的举动,最终使得他的部队成为了本次远征军中唯一一支建制完整保留下来的力量,为日后滇缅大反攻积蓄了宝贵的力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严格执行蒋介石命令的其他远征军部队,却没能有这样幸运的结果。这些将士们即将踏上一段在二战历史上几乎是最为恐怖、最为残忍的行军之旅。
这片区域,虽然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和狂轰滥炸的爆炸声,但却隐藏着一片“只能进不能出”的吃人魔鬼丛林。这片丛林仿佛是一个无形的陷阱,将无数英勇的将士们吞噬其中,永远无法逃脱。
入夏的缅甸,气候炎热难耐,闷热潮湿的天气仿佛能将人体内的血液蒸发殆尽。远征军在抛弃掉战车、重武器等难以带走的辎重后,轻装简从深入丛林内部
时逢雨季,暴雨如注,三天两头狂泻而下,让不少来自北方的士兵无所适从。他们不得不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时常会因为脚下的松软泥土而跌倒,浑身浸泡着雨水、汗水、泥水。他们不得不先往高处爬去躲避洪水,而后劈砍树木,渡过湍急的溪流。
随着暴雨而来的,是雨林中数不尽的蚂蟥、蚂蚁、蚊子。士兵们路边解手的几分钟时间里,一不留神腿上就出现了几只恶心的蚂蟥。开始不痛不痒,难以发觉,但一会儿就将体内的血液快速蚕食噬饮。一只大蚂蟥一次,能吸快一斤血。如果一直没发现,那么过不了几天,一个高大的壮汉都会被吸成倒在路边的皮包骨。
而蚊子更是如蜻蜓般大小,将整个人露出的皮肤叮得尽是大包小包。陪同这些奇痒无比的蚊包而来的,还有高致死率的雨林疟疾。对于缺医少药的将士来说,一旦染上疟疾几乎要丢掉半条命。这些染上“雨林病”的人或是高烧不止,全身滚烫无力,口干舌燥,一般熬不过三四天;或是发低烧,上吐下泻,不久再也爬不起来。
据杜聿明回忆:“一个发高烧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蝗吸血,蚂蚁啃啮,大雨侵蚀冲洗,数小时内即变为白骨。官兵死伤累累,前后相继,沿途白骨遍野,惨绝人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有良好的后勤物资、医药补给,那么雨林所造成的伤亡将会少一大半。
但问题是,这支远征军是孤军深入丛林腹地,原先空投补给的飞机因森林遮盖视线而无法准确投送,反而不少让日军缴获。
没过多久,部队就渐渐开始断粮。
大家先是将战马宰杀充饥,而后野味、树根草皮更是家常便饭。最后身上穿的皮鞋、皮带,也纷纷进入肚囊。急的如热锅蚂蚁的杜聿明看到此情此景,懊悔不已,多次发电报向蒋介石求救。
可没用多久,这个通信手段也因为电力耗尽而失效。
远征军陷入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生不如死的绝境当中。
“为什么不让我死于战场?偏让我死于野人山!”
据新28师84团团长杨励初回忆,他的一个侄儿蒋志诚,因吃了皮带引起肠结绞痛,倒地惨叫。
临死之前,他向周围人大喊:自己宁愿马革裹尸,也不想倒在这荒山野岭当中。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走出野人山的将士们已经到了“人鬼不分”的地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首次进入缅甸作战,其总兵力达到103,000人。然而,战斗结束时,只有不到4万人幸存下来,其中大部分伤亡发生在野人山的艰苦条件下。
新编第二十二师(新22师)从9000人锐减到不足3000人;第九十六师(96师)从9000人减少到2000多人;而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将军英勇殉国。
损失最为惨重的部队是第六十六军的第二十八师(28师)。这个师是最晚进入野人山的部队之一,由于前面的部队已经将树皮、草根和野生动物等食物资源几乎耗尽,28师的士兵甚至找不到树皮来果腹。最终,只有百余名士兵活着走出野人山,其他人均在这片森林中失去了生命。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杜聿明的直属部队和新二二师历经重重困难,即将走出野人山时,前方已有大批日军封锁了他们回国的路线。盟军空投的无线电台让远征军与重庆再次取得联系。得知真相后,蒋介石深表遗憾,并下令他们改变路线前往印度。
同年7月25日,杜聿明率领着这支几近崩溃的队伍,在印度东北的阿萨姆邦得到了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