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大宋第一太子 > 第21章 《平边策》

第21章 《平边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当赵旭和张永德赵匡胤三人来到柴荣所在的寝宫的时候,柴荣还没有休息,依然在看着地图。

    同时还时不时的咳嗽着,看来柴荣本来就有病,不过没有发作,这次下毒,虽然没有要他的命但是可能已经种下了病根。

    他也没有想到,赵旭他们这么快就出来这件事情的原委,他让那所有的人都出去,太监也只有张德均。

    当赵旭当着他们四个人的面一一展示这个最原始的密码,其中就有诸多的关于要柴荣的行踪的问题。

    诸如查清柴荣是否亲征、柴荣的衣食起居最后一条就是伺机给柴荣下毒。

    这道还不算,里面居然出现了了后蜀的王昭远的密令的字样,王昭远何许人也,后蜀孟昶的宠臣,这就很明了啦。

    这时候的的潜伏间谍也太次了额,还署上姓名?

    柴荣大怒,决意伐后蜀,但是他并没有头脑发热,他知道这件事要从长计议。

    赵旭他们忙了半夜,这次终于可以回去休息了,第二天柴荣下令所有的大臣没人写一篇关于统一天下的奏章。

    所有的大臣就下了早朝以后急忙回到家里去写策论了。

    在这期间关在殿前司的结果富家公子也被他们的老爹接了回去,当然这些人好几个都是痛改前非了reads;。

    就连纨绔的陶邴也会死后来做了高官,此后他兢兢业业的为大宋效力,成了一个清官。

    韩伟却是更加的记恨赵旭,以至于后来和他的父亲被王彦生给杀掉了。

    陆续有大臣上奏陈述自己关于统一天下的看法,倒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柴荣还没有来得及整理这些东西,朝廷就再次发生了一次大的震荡——宰相冯道因病逝世。

    冯道,是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厚、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共四朝十帝。

    基本上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威望极高。

    但是他多次换主,也会死颇受争议从中国的传统儒家道德来看,冯道应该为人所不齿的。

    但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他们个人的命运怎样能够超越那个环境加之于身的束缚呢?

    诚然,他们个人的性格在其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后人和史书对他们的评价又将道德凌驾于历史现实之上。

    如何来看待历史,看待这些历史中确实曾经活生的人物,真的是一个问题,我们却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妄加的评测

    他的死柴荣也是极大的悲愤,命令厚葬,谥号文懿,又因为他是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追封为瀛王。

    他的长子冯平恩荫不从六品的起居郎,也算对得起冯道这为有名的跳槽丞相了。

    下令时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的李谷,加封为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代替了冯道的职务。

    这一下有事耽误了好多天,柴荣才开始正是的处理政务。他发现一个叫王朴的进献了一份策论,引起了他的兴趣……

    时任比部郎中王朴进献策文,史称平边策,他在策论中认为:

    “中原朝廷丧失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丧失了治国之道reads;。

    如今一定要首先考察所以丧失土地的根本原因,然后才能知晓所以收取失地的方法。

    当时丧失国土的时候,都是昏庸的君主当政,造成政事混乱,军队骄横不服法制,人民日益贫困。

    奸人乱党在朝内炙手可热,强将武夫在外面横行霸道,势力的不压制,由变大,积微成著。

    势力大的不压制,导致无法管辖,从而导致他们作乱篡位天下人离心离德,不肯为国效力,以致有吴、蜀独立建国,和幽州、并州割据局面的出现。”

    看到这里的时候是深以为然,自己大周的太祖怎么建立的大周,还不是,依靠武力吗?看来必须要限制武人的势力了。

    王朴的策论又接着写道:

    “所以,平定天下的策略就是反唐、晋之道而行之先要纳贤罢奸清理政治。

    要任用才能出众的人,施恩惠讲信用团结人心。罢黜那些只会溜须怕马的人,这就是亲贤远佞。

    要积极的赏赐那些用功的人员,同时要严惩作奸犯科之徒,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团结全国的臣民。”

    柴荣边看,边叫好,兴奋的时候,高兴地直拍手。他继续看了下去:

    “提倡节约积聚国财,使徭役合理施惠于民。等到国库充足、物资雄厚、上下齐心报国的时候,再平定四方。

    敌方的百姓如果看到我们国家政清人和,上下和睦,国家强盛而又富足,兵强马壮,将士同心,必定心生向往。

    那对方的情况就会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

    知情的人就会做我们的内应,熟悉地形的人就会为我们做向导。到这时候,对方的民心和我们的民心相同,那就是顺应了天意,顺应了天意,那就无事不成了reads;。

    攻取统一的策略应该从容易之处着手现在看来,吴国最弱,应先从吴国开始。

    吴国地域大,东到海,南到江,和我们的边界也很长,有两千里。我们先骚扰其守备薄弱的地方。

    如果他们坚守东面,那么我们就骚扰他的西面,增援西面我们就再去骚扰他的东面,在他们东西奔走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他们的边界的虚实和兵力强弱。

    然后集中兵力攻其薄弱,则会所向无敌,席卷敌军,但不要太兴师动众。

    此时只须用轻兵骚扰即可,敌人素来怯懦,知道我军征讨,必然会重兵来应战,这样几次下来。

    对方必然民困国竭,即使不派重兵,那我们就能大获其利,他困竭而我得利,不久江北的领地就会归我所有。

    得到江北之后。又可以用其民众来充实我们的军队,壮大我们的力量,江南也就不难平定了。

    这样用兵,用力而收获大,得吴地那么南方的桂、广如我大周的囊中之物了。

    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招降蜀地,假如他们不降,就四面并进,天兵席卷而定蜀地。

    一旦平定,幽州就会望风而归,但并州是死命之寇占据的地方,不能用恩信招抚,必须用重兵强攻。

    但现在还不足以威胁边境,可以最后再取,等待有利时机,一战就可成功。

    现在我军兵强把壮,物资充实而完备,群臣团结知法,将官听命用力,等庄稼再丰收一次就可以用兵平定边境了。

    今年夏秋后,在边境一带可以先储存军粮、物资,做好准备,以图大业了臣只是一个生,不足以谈论国家大事,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请陛下宽恕”

    在柴荣要大臣们写策论的时候,他内心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且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见成效。

    国家开始走向强盛,当时的大形势也对统一有利,百姓渴望统一,从此永远免遭战火的摧残。

    但柴荣手下的许多大臣却喜欢安于现状,不支持柴荣的统一大业,柴荣一提及此事,好多人就闭口不谈,所以让大臣们写策论也是找到全力支持他的人,辅佐他完成这一宏图。

    王朴的文章字不多,但字字到了柴荣的心里,这次策论让他欣赏的只有四个人:杨昭俭、窦仪、陶谷和王朴,而王朴的策论最合他心意。

    为进一步了解王朴的想法,柴荣又几次将王朴召进宫里面谈,素有治国大略的王朴的应对让柴荣非常满意。

    总结起来王朴的《平边策》就是以下几个步骤:

    提出先攻南唐,取得南唐江北,再进一步而控制南方各国。以后再取后蜀和幽州,最后解决契丹边患的这么一个明确的战略思想。

    同时他有提出得民心者的天下,一定要争取各国的民心这一政治策略。

    对于无力的征讨则实行避实击虚等建议,这有像游击战,不过确实构思清晰,战略意图一目了然。

    在历史上这些政策柴荣大多均予采纳,成功地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兼并战争。

    可以这样,后周在柴荣时期,发动的一系列统一的兼并战争,里面大多有《平边策》的身影。

    后来,柴荣亲征吴国的时候,就让王朴任枢密使,主持军政事务,王朴成为国家重臣。

    历史上就是这个王朴一篇平边策就,平步青云了,实则是他迎合了柴荣当时的野心。

    赵旭对此人也是刮目想看。怪不得此人当时会成为柴荣任命的辅佐柴宗训的大臣,看来并非是个庸臣。

    老的一代臣子老的老,死的死,柴荣也开始培养自己的亲信了,自己不仅需要赵匡胤父子这样的武将。

    也需要治国的文臣,王朴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他的视线想不发达都难。

    柴荣也开始他的改革之路了……

    本书来自 品&书网 /book/html//5/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