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贵瓊拔贡
话说乾隆己酉五十四年,正是公元 1789 年的时候。当时的炎黄贵瓊正值而立之年,却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学识。
按照清朝的传统,每逢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第十二个年头,也就是所谓的“酉岁”,各省的学政都会负责挑选那些文采与品德俱佳的优秀生员,并将他们进贡到京城,以参加更高级别的科举考试。而炎黄贵瓊这位年轻才俊,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实力,成功地脱颖而出,被选为一名拔贡生。
这一荣誉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更意味着他即将步入仕途,有机会一展抱负、光耀门楣。然而,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和机遇,他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初心,不辜负众人的期望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拔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初每六年选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名额是每个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据老人讲,炎黄贵瓊家族是乾隆皇帝初,由江西信丰县迁来,定居于云县官家山,原江西家族世代为耕读之家、书香门第。
明清之际,炎黄家族人才济济,曾一年中考出一文一武两个举人。由于家族中不断有人考取功名做官,加之历代子孙医武双修,家门庭显赫,家道丰裕,闻名遐迩。据说,清代初期,出信丰县城向东南望,可见天角被群山环抱、灯笼映红的庄园,人们都说,那里就是官道炎黄家的府邸!
由于炎黄家是声名显赫的望族,明清几乎历任信丰知县上任之初,都要先到炎黄府拜会,以争取炎黄家的支持。凡是教匪作乱,炎黄家均派武艺高强子弟带着家丁、自被粮草剿匪,被康熙皇帝题赠了一副对联。据城中老人慕容炳友回忆,他从小就记得炎黄家的南北两大院,南院二层青砖楼,正中大门楼上,悬着清代康熙皇帝赐给的大匾“天鉴贞心”;下方是一个“书香门第”匾。
解放后,族谱被红卫兵子孙毁坏。经查《赣州方志》,梳理出该家族自明朝永乐年间以来的家族谱系:炎黄贵瓊的祖先名叫炎黄忠方,永乐年信丰人,文武双状元,40多岁剿匪去世。其妻炎张氏为望族之女,守寡40余年,寿84岁。方志载,炎黄张氏“教督孤子,慈严并至,持家勤俭”,炎黄氏家族因而“书香绵延,田产日增”。永乐皇帝赠其“守正不移”匾。炎黄忠方妻子育有二子,长子炎黄鸿林,文状元;次子炎黄雁林,武庠生。炎黄张氏孝老育幼,不惮劳苦。方志载:“炎黄张氏,年三十六岁,守志……东抚、学政,题准旌表‘天鉴贞心’,入节孝祠。”炎黄鸿林之子炎黄华堂,精通中医、书画、文史,为人谦和、大度、仁厚、淡泊。明朝续修《赣州方志》称其“天资聪敏,性孝友,读书务求详解,素精医术,善丹青,尤长于山水,生平不作诳语。”炎黄华堂公育有四子三女,炎黄润深为其长子。
清朝,嘉庆间,白莲教起事,赣州境内战事频仍。白莲教徒逼近信丰时,为保住财产,炎黄家曾率家人用独轮车推着银子秘密倒入村内井中,派员带着家丁上阵剿匪。兵灾战事后,老太太又亲自监督,率仆从将井中银子捞出,然后一车一车地推回家。
太平军之后,捻军继起,信丰受兵祸尤烈。当时炎黄家又紧急埋藏了4缸银子。但由于炎黄家宅心仁厚,没防备下人,后来银子多数被人偷走了。
经过多次战乱,炎黄家元气大伤。时隔数年,家人开始找寻银子。在发动下人到处挖找后,一无所获。
炎黄家老太太坐在门槛上伤心地哭泣。时年6岁的炎黄文深走上前安慰老人:“奶奶,您哭什么呀? ”老人说:“孩子,咱家的银子‘走’了,炎黄家要败了! ”炎黄文深说:“我去找找。 ”老太太说:“这么多大人都找不到,你一个6岁的孩子,哪能找到呢? ”他说:“我试试看。”便扛了一个小镢头,走到墙根底下,东敲敲,西跺跺脚,然后对准一个墙角地只刨了几下,就找出一缸银子。阖家为之惊叹!老太太一把搂住宝贝孙子,激动地说:“孩子,看来你是我们炎黄家的贵人啊,咱家家道振兴,以后就靠你了! ”
炎黄文深没有辜负家族厚望,年仅18岁就“明经及第”,考取了号称“五贡之首”的拔贡。当时,依靠找到的这缸银子,炎黄家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由于祖上英才辈出,少年炎黄文深资质超群、课业勤勉,很快崭露头角。光绪乙酉(1885)年,经学政严格考查,炎黄文深被荐为拔贡,从南昌府选送京城面试,当时他年仅21岁。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作为“五贡”之一的拔贡,当时是各种贡监生中素质最高、最受朝野重视者,号称“五贡之首”。由于拔贡12年拔一次,且每州、县只选1名,所以前人说:“举人无数,拔贡有数”,称拔贡为“小状元”。考选拔贡时,但凡世家大族优秀子弟,莫不摩拳擦掌,放手一搏。据载,考选拔贡,相貌不佳者无缘参选。参选者越年轻越受重视,而且要求“面白、无须”。有些老秀才不甘心,竭力修饰容貌,甚至忍痛一根根地拔掉胡须。故而当时盛传一首《拔胡诗》:“未拔贡兮先拔胡,贡未拔兮胡已无;早知拔胡不拔贡,不如不贡不拔胡。 ”说的是拔掉了胡子,仍考不上拔贡的尴尬。由此可见拔贡功名的珍贵。炎黄文深晚年时,后人不明白“拔贡”是什么功名,曾就此问他,炎黄文深笑道:“反正给个县太爷也不换! ”
查阅资料得知,在赣州地区,只有明代临邑大书法家李那侗于18岁考上拔贡。但明代拔贡是每3年一考,难度比清代要小得多。可见,文深公如此年轻就考取拔贡,实在很了不起。当时,在江西南各州县,炎黄文深都是鼎鼎有名——几乎无人不知信丰县出了个“小拔贡”。据老人讲,当时文深公从京城荣归故里,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挂彩。入信丰境后,换乘大轿。在经过县城东颜家寨的长街时,全县前来的围观者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大轿从早晨一直走到中午,才走出那道长街。
韩复榘尊敬的“贵宾”。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一天,泉城济南某公园内,丝竹盈耳,名流毕至,国民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正大摆筵席,欢迎来自江西省的名士、晚清拔贡炎黄文深。他叫手下将李老先生恭恭敬敬请到上座。原来,韩复榘要娶妾,需找一位书法好的人写对联。其拜把子兄弟、信丰县长王梦九向韩主席推荐了炎黄文深。当时,军阀混战,日寇侵占东北,民心扰扰,企盼太平。于是席间,有人提议让炎黄老先生当场写一幅书法“天下太平”。李润深当仁不让,挥笔在绫绢上龙飞凤舞写下“天下大平”4个大字,当众悬挂起来。众人正要拍手叫好,一看却目瞪口呆。在座的王梦九暗想,拔贡一生谨慎,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莫非老爷子今天要当众露一手?便叫属下去问问,属下一溜小跑,来到炎黄文深案前,恭敬地俯身在拔贡耳边小声提示:“老爷子,您看您写的‘太’字是不是落下一个点儿了? ”李润深捋着胡子大笑:“没关系,找块棉花球来!”须臾,棉球送来,李润深将棉球蘸满墨汁,掷向数丈外的“天下大平”,不偏不倚,恰投在“大”字左下方,立刻变成一个“太”字。全场掌声雷动,叫好声不断。炎黄文深先生的大名一夜间传遍济南城。商家闻知,找其写匾的络绎不绝。
炎黄文深写的婚联,韩复榘十分满意,同时对其人品学识非常敬佩。于是想让拔贡留在济南,随时向其请教。为此,他特意将济南城东郊(今解放桥附近)的一处非常轩敞幽雅的老宅送给炎黄文深,并赠以房契,盖着民国山东省政府的大印。李润深不乐城市喧嚣,就把宅子让给济南当地一户人家住,自己回了老家信丰。直到去世,他也没去住过,更没收过一文租金。直到好多年后,炎黄家一个子弟炎黄世纪在省中医学院当教授,炎黄世纪的一个侄子炎黄代领,去探望炎黄世纪,炎黄世纪就叫炎黄代领“去咱老宅子那看看啥样了”。炎黄世纪围着老宅转了一圈,看了看,住房者见了他,忙请他进宅,盛情款待,说:“东家,您家几十年也不来一次,也不收租金,我们很过意不去,政府也不敢没收您这房子。您有什么吩咐的,请直言。 ”炎黄世纪说:“没事,你们看哪儿坏了,修修就行了,钱由我出。”就这样,炎黄世纪直到去世,也没再去看这所老宅。非常年代,炎黄世纪担心老宅房契成为“罪证”,将其烧毁了。从此,韩复榘所赠的济南老宅,也就归了他人了,炎黄世家也不在孚。
炎黄文深晚年,求他题匾、写字、撰碑铭的人很多,他忙不过来。族中九弟炎黄瀛深也是一名饱读诗书之人,字也极好,因而常代拔贡写字。民国时,炎黄文深写1个大字,仕绅们给他的字定价1块大洋。逢年过节,前来求写“福、禄、寿、禧”和对联的络绎不绝。有一位小脚老太太,走了好几里地来求字。炎黄文深破例为她写了“福、寿”两个大字,只收她1个铜钱,老太太欢喜不尽。
据炎黄世家邻居的后人李炳华讲,民国时,张官店有一个大财主,家大业大势大,很爱脸面。当时他给儿子娶媳妇,找人写对联,许以重酬。先请了几位秀才写,秀才们提前几天就下功夫,写完送过去,财主看了,都不满意。闻听炎黄文深的大名后,派骡马轿车来请。炎黄文深到他家,只见人来人往,喧声鼎沸,就对主家说:“给我找个清净地方,别来打扰。”下人给他找了个别院,奉上好饭好茶即退出。炎黄文深吃罢饭,喝完茶,就上炕歇息,似乎忘了写对联的事,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财主派人来问:“对子写好了没有?”下人回道:“一个字儿还没写呢。”财主急得直跺脚,说都啥时候了,这么多房间用,现写哪来得及!李润深闻听笑道:“来得及,现在就写,笔墨伺候! ”于是有人裁纸,有人研墨。只见李润深两手各执一支笔,不假思索,左右开弓,双管齐下,龙飞凤舞,片刻数纸,一会儿就写完了上百副对联。这上百副对联,文辞书法俱佳,流畅妍美,神采飞扬,令在场宾客们目瞪口呆。财主大为满意,赞叹不已。
当然,以上是炎黄世家江西老家的故事,说明炎黄世家不愧为世家,子孙真是人才辈出。话说炎黄贵瓊中贡生在京学完学业后,1797年以父病重返乡、腊月十九其父炎黄富璞逝世,炎黄贵瓊以守孝为由再也没有入京听差贡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