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屯田西域
和董仲颖手上的糙汉子不同,王允的手上可是收到了一堆女子。
之所以说是女子而不是美女,因为王允手上的女子有些质量真的属于一言难尽。
她们解决的只是有没有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
对于质量,王允并不关心,他只是一个政治家,就算是只母猪,只要对方的国家认,他也认。
在王允的命令下,不少国家跳了出来,不过这些小国一个接着一个被王允攻灭。
灭国之后的王允只做两件事情,一个是扶植一个最有势力的继承者,第二个就是掠夺那些国家的府库,当做大汉替他们“平乱”的报酬。
对于王允的这种做法,王凌也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他觉得即使需要扶持继承者,也应该选择一个最为弱小的继承者,因为弱小的继承者只能依靠着大汉维持着统治,这样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
“你的想法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正确的,”王允说道,“但是在西域这个地方,你的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那些人可以选择依靠我们,还可以选择依靠匈奴。”
“对于一个弱小者来说,他一旦处于高位,他就会被权力迷惑自己的神志,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这就和过去的我一样,甚至他觉得没有大汉在,他甚至可以过的更好。”
王允认为弱小者一旦掌握了权力,很有可能会更加激发心中的欲望,反而不容易受到控制。
那些人可以依靠大汉维持统治,也同样可以依靠匈奴人去维持统治,甚至为了不受别人控制,反而会在大汉和匈奴之间寻找平衡,来到达独立的目的。
过去大汉在西域的统治有很多时候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扶植了一个统治者,没有经过几年这个统治者就成为了大汉的反对者。
所以王允这一次改变自己的政策,同样是扶持一个统治者,这一次他扶持一个强大的势力。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品尝过权力滋味的人知道权力是怎么回事情,他不会被权力迷惑住。”
“我们扶持的统治者知道我们有毁灭他的能力,所以他并不会冒险来反抗我们。”
“而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我们来之前他是第二拥有权力的人,而我们来了之后,他依然处于这样的地位,只不过他的权力甚至更为的稳固了,他必然不会引入匈奴人,以为很有可能他就变成权力第三的人了。”
王允甚至拿了他自己和董仲颖对待权力不同的态度来举例。
除了扶持继承者,王允还掠夺了府库,这些府库不仅让西域长史府的实力大为的增长,也同时让那些国家的国库变得空虚,缺乏财物的西域小国为了生存下去,更需要大汉的“施舍”了。
果然如同王允算计的一样,在他实现西域“新政”的二个月时间之中,他灭国八个,大汉在西域获得了五个下属的附庸国,更为重要的是,西域长史府的军粮状态好了很多,李傕也不再为粮食担忧了。
不过王允依然为粮食担忧,虽然他将西域的那些不服从大汉统治的小国当做了大汉的“粮仓”,但是这些粮仓是不能持久的。
对着一只羊薅羊毛会将一只羊薅秃,王允不可能将同样一个国家掠夺好几遍。
为了西域的长治久安,王允还想到了在当地种粮。
过去大汉在西域建造了一些屯城,一边屯田,一边守卫当地的土地。
王允的做法更为的激进,他没有兵,没有钱,自然要引入有兵有钱的那些人,而那些人从哪里来,自然是从长安来。
自从董仲颖“降服”了长安的世家大族之后,王允突然发现他需要的钱和粮有了着落。
那些世家大族短时间之内肯定不愿意跟着董仲颖的和大汉的其他诸侯干仗的,但是他们一定愿意为大汉开疆拓土。
更何况王允的条件非常好。
他在西域上一些“无主”之地上划了一个圈,找到了一块又一块的绿洲。
他将这些绿洲的屯田权力卖出去,王允要的并不多,只要他们收获粮食的一成就可以了。
他并不限制那些世家大族的所作所为,为了绿洲附近田地的安全,他甚至允许那些世家大族在那边筑城。
如果那些世家大族要收商税,收到商税的一半必须要交给西域长史府,一成需要交给凉州,只有四成他们才可以拿到手上。
那些大族必须要有武力保证自己的安全,王允给他们的承诺就是一旦遇到了危险,大汉的军队会在七天之内给予他们援助,在七天之内,他们就能靠自己了。
那些屯田的地区实行的是大汉的律法,任何违反大汉法律的行为都会受到严惩。
当然所谓的严惩自然指发生在两个大汉子民之间的事情,至于死掉的西域人或者胡人,王允可没有为他们做主的打算。
不过西域人和胡人在有的时候被看做财产,如果大汉的子民财产有所损失,西域长史府才会介入这些争端。
在王允的计划下,西域会分为几个部分,对大汉恭顺的附庸国以及西域长史府的直辖区域,那些世家大族屯田的区域,以及西域的其他地区。
西域长史府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依靠着那些世家大族屯田来养活相当数量的军队,而那些屯田区也会给世家大族带来一定的财富,激发起他们加大对于西域的投入。
甚至王允代表着王家也弄上了一块屯田的区域。
在王允的计划中,西域将会逐渐稳固,甚至在未来,随着屯田区域的不断扩大,大汉甚至有能力一口吃下整个西域。
而现在,是他整个计划最为关键的时候,不过相国给了他充分的信任,也给了他充分的支持,至少有李傕他们的存在,整个西域地区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
西域也是有聪明人的。
王允的计划被打断了,西域另外一股力量北匈奴,更为准确的说是北匈奴背后的鲜卑人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