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难以独善
秋日的清晨略带凉爽,在这个季节,如果早上穿短袖出来,会觉得凉飕飕的,但是如果换成长衫,中午又会觉得略显闷热。田地里的玉米已经泛黄,昭示着秋天的到来,该进行秋收播麦了。
魁星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有土地两千多亩,村民本能的守着土地,一年年的春种秋收,尽管好多人都觉得现在种地不划算,但似乎耕作成了他们的传承和习惯,即使在外面工作,做生意,到了时节也会赶回村里,履行农业这个历史上有五千余年历史的职业。
随着收割机的前进,一片片玉米倒了下去,黄金色的穗子在机器间隐约可见翻滚跳跃,叮叮咚咚的喧嚣着,最终跳入了谷仓里。
晓磊在地头看着,有些感慨。他是这个村里为数不多的坚持种庄稼的年轻人之一。每年收的玉米小麦他都会自己磨成面,然后送给亲戚朋友。甚至有一些政府的领导,对这种纯手工的面也很感兴趣。对晓磊送来的这些礼物,他们是很容易笑纳的,毕竟这个东西是很稀缺的,再一句“这是咱自己种的”让领导吃的安心,收的也安心。龙门市大大小小的领导都听说过,魁星村的土地是龙门市数一数二的好土地。早在解放初就流传着“黄河滩,魁星川,一斗小麦三十三”的传说。别的小麦一斗基本上是三十斤左右,魁星川的小麦因为个大质密,每斗能达到三十三斤。它做成的面条馒头口感筋道,麦香浓厚,以前交公粮的时候,总是被作为“免检产品”。即使到现在,各地的粮贩到了魁星村,给出的价格也比别的地方要高一点。看着放到三轮车的玉米逐渐堆成了小山,晓磊知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每到这个时节,收粮的人早早就在地头等候着了。对于他们来说,谁能抢占了魁星楼的市场,谁就能收到优质的粮食。所以,很快晓磊的身边就围满了粮食贩子,此起彼伏的敬烟,七嘴八舌的讨价还价,都希望将刚收的玉米卖给自己。
“老周啊,还是卖给你吧,毕竟咱们都合作了好多年了。价格怎么说?”
“好我的兄弟啊,讲究,爽快!老规矩,比国家收购价高五分,咋样,老哥不亏你吧!”
“好的,那就这么定了,各位,不好意思啊,去找别家啊,今天上午这一块儿都要收呢,有的是玉米,你们把钱带足就行啦!”
打发走别的玉米贩子,晓磊转头看向老周,他正捧着一手玉米验货呢。
“老周,直接拉走还是倒到你车上?不用再看啦,今年天旱,干的透透的啦。”
“兄弟啊,不对啊?那个,你今年是不是买的籽有问题?”
“怎么了?籽还是你介绍的种子公司里的新品种啊,应该没问题啊。”
“你过来看看,这玉米粒比以往的成籽要小了三分之一,瘪而不满,闻起来还有股臭味呢。”
老周说着,盯着手里的玉米,埋下脖子,看着像是只急着啄食的老母鸡,样子很是可笑。可抬起头他的脸上满是焦急和失望,让晓磊也笑不出来。
“以前也见过这种情况,好像是种病,让我好好想想。”老周喃喃着,放下玉米又把头极力的仰起来,望着天空。“对了,那是在东卫村。想起来了,那次他村的玉米也是这状况,当时一直怀疑是种子的问题,后来和种子公司还专门打了官司,最后经过省里化验和调查,是因为玉米地被污染了。对,是用不干净的水浇了地,当时村民图便宜,用焦化厂的水浇的,贪小便宜吃大亏啊。”
听完老周的分析,晓磊有些懵。他天天搞环保,但是一直把这当做一项工作,从未想过有一天这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两年从企业到政府到个人都在天天喊环保,光晓磊手里写的关于环保的报告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字。可是当真的因为污染影响了自己的利益,这种感受是不一样的。他从没像此刻一样真实迫切的感受到环保的必要性。看着村东的那家焦化厂,他有了马上去那里的冲动,回头一看,村民们都围在了身边。
“哎呀,这可咋办,倒了灶了!”
“找那厂子去!自己挣钱,把我们的粮给断了!”
“先把厂子门堵了!说不下样,别想再开!”
。。。。
晓磊苦笑了一下,突然冒出个念头:如果我是这个厂的环保管理人员,此时心情如何呢?会不会心安理得的坐在办公室里,喝着一杯茶,盘算着这个月能领多少奖金?
天天喊环保,环保,却从没像今天这样让人刻骨铭心。这下真是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他的迫切啊!
“伙计们,都不要冲动。第一,把玉米送到地区让化验一下,看到底是不是因为污染导致的。第二,别乱来,给环保局打举报电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