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 牛人的集中地
从通信室——应该说是通信帐篷——走出来,他们又进入了一个挂着“计算室”三字的第三个军用帐篷。
这里的官兵显然没有如通信室的士兵那样准备完成,他们还在收拾着上一批官兵训练后留下的摊子:有的战士在打扫卫生、有的战士在运送废纸垃圾、有的战士在摆放他们自己的工具,如纸张、地图、计算尺、铅笔以及其他绘图用具,如三角板、圆规等等。
只有一个明显是专家或里手的老同志和另外一个中年人坐在一边轻松地喝着茶水。
当有士兵经过他身边时,老头用不耐烦的声音吼道:“动作快点!马上就轮到我们了。这次你们一定由你们自己算、自己定参数,都训练过这么久了,是骡子是马今天就牵出来遛遛。……,将来打仗了,一切都得靠你们自己。”
吼的声音很大,但明显听出是装出来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手下的信任和自豪。
看到他们的样子,郭拙诚心里好奇,就收住了脚步。他悄悄地靠帐篷边缘站着不动了。柳援朝见郭拙诚不动,他也挨着他站着。
那个作战参谋见他们两个不动,虽然心里有点奇怪,但也站在一边,心道:这里只是计算枯燥的数字,有什么看的?真要看热闹就应该去炮击现场或指挥所。
这时,有人在外面猛地吹了一声哨,等所有人安静下来后,接着又是大喊:“212炮团第三营训练准备时间已到,现在开始计时!预备——,开始!”
哨声如同强大的电流,一下让“计算室”里的人都立正不动。而随之而来的“开始”二字则如巨石投入池塘中,刚刚平静的“计算室”立即高速运转起来,就是刚才那个坐着不动的专家也马上放下手里的杯子,动作敏捷地冲到那些计算人员中间,和他旁边的人一起拿起纸和笔紧张地等待着,眼睛盯着通往收发报帐篷的入口,他们那认真的模样跟临考前的考生相比毫不逊sè。
计算室里为首的军官整了整军服,大步走到帐篷门口立正等待。几乎没有人注意到郭拙诚、柳援朝等人的存在。
“报告!炮兵观测员的数据已到!”一个士兵大步走了进来,朝“计算室”门口候着的军官敬礼后递出一张纸。
那个军官几乎来不及回礼就将这张纸抢在手里,转身跑向那群“嗷嗷待哺”的士兵和专家,嘴里说道:“快点算!快点算!争取十分钟之内算出来!”
这张纸如扔入鸭群中的饲料,这些士兵蜂拥而上,一个个寻找与自己计算任务有关的数据,看到之后飞快坐下,拿起纸和笔快速地算了起来:平方、相乘、相除、开三次方、查三角函数值、微积分、……显然,这张纸是前方观察员发来的各种参数:距离、目标坐标、海拔高度、气压、高差、风速、风向等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电传到通信室,然后在第一时间里被送到这里里。然后由这里的技术官兵快速计算出炮兵发shè前所需要的各种诸元:shè角、shè向、发shè药数量、引信工作方式、弹药总类、引信长短等等。
这些数据出来后,将会在最短的时间里送到指挥所,由指挥所的军官将这些数据传到那些火炮官兵手里,由他们按照这些数据进行调整shè击诸元,用最快的时间将炮弹发shè出去。
显然,计算室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火炮的准确度和发shè速度。等第一轮炮弹打出去之后,计算室的官兵还需要根据前方炮兵观测员的观察结果对shè击诸元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高准确度。
郭拙诚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很新颖,但更让他感到惊讶:这里所有的数据计算竟然都是依靠人工来完成的。整个计算室里的官兵一个个都是手工计算的牛人,加减乘除的速度奇快,就是开方、方程计算也是快得让郭拙诚目瞪口呆。
有一个年轻的士兵几乎不用纸和笔,遇到四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张口就来,一口气就可以报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对于有些简单的三角函数值也是随意报出。
他的战友对于他的天赋见惯不怪,对于他报出的数据深信不疑。
在里面,也偶尔有人在利用简单的计算尺进行运算,也有人快速地翻查各种函数值,还有人在紧张激烈地讨论着风速、温度、高差等数据对shè击诸元所带来的影响,讨论相关的修正系数。
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一幕的郭拙诚很是新奇地看着,良久才对身边陪着自己的作战参谋问道:“请问他们没有计算……没有计算器吗?”
作战参谋虽然对带着他们两个闲人到处逛有点不满,但由于这是师长亲自下的命令,他又知道柳援朝的父亲是他们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任务。至于心情自然说不上好,现在见郭拙诚询问,他用标准的军人口气说道:“因为计算器输入数据太麻烦,计算jing度不高,而且经常出错误,所以他们宁愿用手工计算。我们师里有一台炮兵指挥仪,里面安装有沪海市一家工厂制造的计算机,但使用起来更是复杂,没有专家用不了。”
这次郭拙诚倒真有点不相信了:“现在国内就有人将计算机应用到炮兵指挥上来了?”刚才他还担心自己说出“计算机”三字而让这个参谋说成是怪物,想不到他自己主动说出来。
实际上这是郭拙诚自己孤陋寡闻了,中国其实早就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和应用。1970年的时候就运用国产计算机运算、控制过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还创造xing地利用多台计算机组合分摊运算任务,使简陋的计算机承担了大型计算机才有的功能。只是当时的中国技术人员不知道这个技术的先进,以为又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土办法,没有人对此过多的关注。直到十年后这个技术才被美国计算机专家以高技术推介。
1974年6月中国还制造了定名为djs-130的小型机,实际上是仿制的美国nova1200。使中国的计算机技术更是进了一大步。
只不过此时的计算机没有前世的键盘和屏幕,输入输出都是电传打字机、穿孔机、纸带输入机,输入数据输出结果都很麻烦也不直观。很多时候cāo作人员都是将数据熟人穿孔机,纸带打出来之后让检验人员检验数据是否正确,正确了再将纸带放入纸带输入机让计算机读取。计算机运算出来的结果也用纸带输出来,让技术人员解读。
时间花费多,且对cāo作人员要求极高。没有多少文化的战士根本胜任不了,无法使用这种高科技设备。
于是,炮兵部队依然采用人工计算、人工指挥,而不是借助那些洋玩意。在很多时候,因为很多年的经验积累,人工计算比这个时代的计算机计算快得多,也可靠得多。
其实这个时代也有了计算器,一般都是国外的华侨从西方国家带回来的,不但价格成本高而且数量不多,基本上被科研单位或上级单位垄断,分不到炮兵营这一级。
所以,郭拙诚现在就看到了如此热火朝天的一幕。
在这里,除了他,这里没有一个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且那些忙于计算的士兵以及那个专家的,脸上明显写满了自豪:我们吃的可是技术饭,其他人不行!
耗时大约十三分钟,相关计算结果终于出来了,计算高手们一个个松了一口气,目光都盯在那张写满了计算结果的纸条。这张字条在计算室军官的手里呆了几秒,军官扫了几个关键数据后,迅速地在上面签字,然后快速地跑出帐篷,跑到指挥所递交数据。
郭拙诚看不到下面的流程,只是心里猜想着。
这时候纸条已经传到了指挥所的首长手里,那里的最高首长皱了一下眉,一边嘀咕着“怎么这么慢?比上次多了快一分钟”一边签字。
另一个军官拿着这张签了字的纸条冲向通信室,由通信室的通信兵将参数报告给炮位cāo炮的官兵。炮位的官兵按照这些shè击诸元调整大炮,完成发shè!
这里的大炮发shè远远比迫击炮、无后坐力炮以及那些小型火炮等等前线武器的发shè复杂得多。前线的武器发shè基本都是直瞄式,对准目标发shè就是,往往只有一个指挥人员,甚至就是发shè人员自己一人瞄准目标抠下扳机就是。
而这种远程火炮却不同,cāo炮的士兵完全是盲shè,他们的眼睛就是前方的观测员。发shè之前是观测员报参数,炮弹发shè完成后,前线的炮兵观测员还必须迅速将观测到的结果报告给后方,收到炮击结果的计算室里又是一阵鸡飞狗跳,大约几分钟后才提出修正参数,命令炮位cāo炮人员修改shè击诸元,以使下一轮的炮击更准确。
如果修正后shè击结果还是不行,则必须再走一次程序,直到炮击效果满意为止。
这次炮击效果不错,前方观测员报告炮弹落在目标圈里。消息传来,大家都笑逐颜开。就连看热闹的柳援朝和作战参谋也为他们的成绩高兴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