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会错了意
北京人自然知道吴节的名字,但在京城之外,申时行的名气却要更加响亮。在其他人看来,这一科的会元和状元本应该是申时行的,如今却落到吴节头上,想不被人记住都难。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应该进西苑去一趟。
李时珍如何不知道吴节的心思,一笑:“不二仙姑正在书斋校对我的书稿。”
“同喜,同喜。”在李时珍面前,吴节也不用矫情,笑道:“其实,这场考试说来话长,真是一波三折啊!”
他中进士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关键是能否点翰林。
另外,殿试由于是皇帝做主考。皇帝可不耐烦在考场被禁闭几天,慢慢跟考生们耗。一场过不说,弥封、誊录也是一概不弄。
太监阴阳不调,身体也比一般人差上许多。黄锦这几年明显地感觉到精神不好,而他所侍侯的嘉靖皇帝的身子究竟是什么情况,也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一旦嘉靖大行,没有了皇帝的宠信,等待他的就是一个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所以,字写得好就成了获取好名次的第一要素。考生们的文章千人一面,看起来也没什么意思,真正能够分出高低的也只有考生的字了。
“唐宓懂医?”吴节大为意外。
一想起自己第一场考试时,差点在试帖诗一题上交了白卷,吴节就暗叫了一声好险。
她一身道装,头发高高挽起,露出修长白皙的脖子。
唐小姐慢慢转过头来,眼睛里带着惊喜:“士贞来了。”
自古宫廷都是世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太监没有正常人的生活,对于权势比起常人还有热衷。偏偏内侍们的品级职务升迁没有一个严格的制度,不像读书人做官,必须依科举进阶。不是举人不得为官;不是进士,不授实职;不点翰林,不得为相。
吴节心中欢喜:“她又不懂医术。”
这个时间,吴节这才记起自己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练字了。还有,皇帝那边也该去露一个面。
进士入翰林院有很多讲究,殿试一甲前三名直接进翰林。二甲则要看最后的名次,录取一批排名靠前的进士为庶吉士。至于其他落选的,则直接由吏部实授知县职务,下放到地上上去。
吴节好心情顿时被严世藩给破坏了,等来到玉熙宫,正好看到黄锦,刚上前打了声招呼,黄锦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他心情坏。
至于吴节,如今正到了最重要的关口。
李时珍:“你却错了,唐仙姑以前家里就开了几个药铺,熟读医书,深知药性。这阵子,有她帮忙,我的书稿总算理出了一个头绪来。说起来,我还得感谢士贞将这么一个好助手送过来呢!若不是我年事已高,唐仙子又是出家人,倒想收了这么个弟子。”
就因为这样,宫廷内侍们要想上位,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也不为过。如黄锦这般司礼监掌印太监,身居大内第一人的。在锐意进取的过程中,不知道得罪过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样的天气对今年的收场来所无疑是一场悲剧,地方官们都在做抗灾的准备。好在京畿地区并不是大明朝主要的粮食产地,也没什么影响。但这种日子却适合春游踏青,在发榜之后,吴节这半个月几乎没空。
“恭喜士贞得了今科会试的会元,殿试之后,应该就能被吏部授予实职了。”李时珍正挽了袖子,和两个老道姑在屋里进进出出地搬着书籍。
至于吴节,则是黄锦在外臣中扶植起来的一个臂助。
黄锦不禁心中一喜,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忍不住就想将这个消息带给吴节,可转念一想。殿试距离现在还有一个月,天子又是一个刻薄猜忌之人。若知道自己的心意被人猜中,只怕会适得其反。
然后考生们分别拜访各房房师,又是一通忙乱。
……
等到吴节将来入阁,而冯保又是内相。到时候,谁还敢动他这个在内阁和司礼监都有人面的老人。安享晚年,应当是不成问题的了。
李时珍却以为吴节说的是考场发现又人舞弊,被高拱带人冲击一事,点点头:“赵文华胆大包天,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这几年,他一直在预先为自己退休之后的日子做准备。冯保是其他的一道棋子,明眼人都知道,一旦富裕王登基为帝,冯保这个未来太子的大伴必将大用,入司礼监是肯定的。
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只怕旁边小心揣摩。
吴节只觉得这段时间的日子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月底。
首先是与同年们一到去拜见本科大总裁,礼部右侍郎李春芳。
李时珍摸了摸额头上的汗水:“整理一下以前的稿子和医案,在道观里放了这么多年,都生霉了。如果不出意外,我打算在京城住上几年,一口气将这本《本草纲目》编撰成书。”
他今日来慈寿寺,主要是来看唐宓的。看不到人,一边说话,一边拿眼睛四下找。
到如今,冯保在王府那边很受宠信,也不枉黄锦的提携之力。
说着话,用手指了指楼上。
对于以前的失势太监的下场,黄锦自然是非常了解的。
殿试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意思不大,没有了考试压力,都放下身心,享受在正式进入官场前的难得闲暇。
“士贞不可枉自菲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够直接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是一件意义重大之事。”
急忙上了楼,就看到唐宓坐在窗口,正提着笔小心地誊录着李时珍的手稿。
……
想了想,吴节就借了个去内阁值房交卸手头那个文渊阁校理一职的机会,朝西苑走去。
……
而点谁不中谁,还不是由万岁爷一个人说了算。
他不敢想象,一旦嘉靖去世,而自己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上下来,等到自己的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因为,殿试其实就是为考生们排个名次。只对有志点翰林,有志在官场是一展胸中抱负的人有意义。对吴节有意义,对他黄锦,则是关系到未来生死的大事。
这次考试的名单,早就以邸报的形式刊行天下。同时,在邸报上也附有前三名的卷子。
历朝历代的大太监,鲜有得享天年的。无他,就算一个太监圣宠不衰,但一上年纪,无论是精力还是智力都呈下降趋势,很容易就被别人给算计了。
也不知道皇帝对自己是怎么安排的,殿试时能否点自己一个好名次,如果能够中个状元,那就最好不过了。
小严和吴节是仇人相见,话不投机,彼此都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他叹息一声摸了摸斑白的头发:“老了,再不将书编出来,只怕以后再没机会了。”
听嘉靖今天的意思,先是免去了吴节的那个闲职,看样子,就是为吴节将来做翰林学士做准备的。
“士贞,你怎么才来,不想进翰林院了?”他一顿足:“哎,也怪我,弄错万岁爷的意思了。”
……
李大人本是个和气的人,最近春风得意,也不推辞,同自己的门生们高酒置会,言谈甚欢。
这一期会试参考的生员人数之多,考试题目之简单,录取名额之少,创了许多项记录。
还有几日就是殿试,殿试这种东西对吴节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压力。不就是作一份策论而已,这种官样文章有固定套路,写起来也容易。有点类似于后世的社论,只需抓住几个要点,就算是空洞无物,也是无妨,关键是要政治正确。
吴节也是替李时珍高兴,能够亲眼看到这部传世巨著在自己面前诞生,见证一段历史,的确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恭喜东壁先生,吴节就算中个进士,从此进入官场,同你这本书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又怎比得先生这本书救人千万的功德。”
吴节自然不会同他说这种事,就问李时珍这是在忙什么。
如果说,以前吴节的名声仅限于文坛,或者说诗词发烧友的话。现在他的名字则被官场所熟知,并让普通百姓知道。
一刹那,有一种难言的滋味从心底升起:“宓儿。”
去了值房,交了差,正欲走,却正好碰到小严。
一万多人,只取八十一名,竞争激烈。可一旦登榜,自然是一举成名天下知。
等拜会完总裁、房师和其他考官之后,同年们又相互邀约,办文会、游京城,忙碌而快活。
春雨贵如油,自从那场罕见的暴雨之后,又是二十来日大晴天,地里旱得厉害。
一个冬天多去了,这阵子成天大太阳。慈寿试靠着玉渊潭,湿气重。这些稿子都是李时珍一生的心血,看得极重。正好趁这个机会,将书稿搬出来晒晒。
吴节:“为官只能一时,先生的书却是要传诸后世造福万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