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唐枭 > 第一卷 川南节度 第3章 出行

第一卷 川南节度 第3章 出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韦扶风悄然启程,他没有向亲人请行,请行的结果必然走不得,虽然他的存在不重要,但长辈不会纵容他的胡为。

    留书说了去向,韦扶风驾驭一辆破马车离开了上洛县城,车上载着老冯和碧衣女。

    碧衣女的头发蓬乱,身穿破旧青色衣裤,不时的咳嗽。

    过城门时,守门的官兵只是大略看一下就放行。

    碧衣女的咳嗽很有杀伤力,如今上洛县城的人最怕的就是染病,次之是发愁吃食。

    出城后,老冯爬出车篷,坐在了右侧车辕.

    韦扶风轻挥鞭子,赶着瘸了一条后腿的马匹,沿着武关道北上去往长安。

    在乱世,马匹是最难得的商品。

    “公子,若是沿着武关道南下,可去往上津县乘船,通过汉水西去金州(安康),自金州西去可达洋州和汉中。”老冯说道。

    “你说的我清楚,上洛县地处南北咽喉,南下能够通往汉中,问题是我没钱雇船,只能绕远走陆路。”韦扶风微笑回应。

    老冯点头,韦扶风又道:“另外金州通向汉中的一段不易行,途中存在的凶险难知,而陆路去往汉中是官道,乱匪应该少一些。”

    老冯点头,自西向东的秦岭山脉,形成一道天然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之北是八百里渭河平原,大唐统治的核心地域。

    秦岭之南,则是秦岭与大巴山脉之间,形成的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

    汉中盆地建制了兴元府和洋州,安康盆地是金州,金州的东北方是商州,也就是韦扶风的家园所在。

    逶迤长达数千里的汉水,流过兴元府,洋州,金州,荆襄地域,最后流入大江(长江)。

    由于秦岭阻隔南北,自古形成了很多沟通秦岭的道路。

    其中商州的武关道,是通达南北的主要官道,秦岭以南,乃至大江以南的大唐地域,陆路基本依靠武关道出入。

    以长安为中心,能够跨越秦岭,进入汉中的的道路,自西而东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

    其中武关道主要是通向南阳盆地,荆襄地域,大江以南地域。

    秦汉时期的刘邦,就是通过武关道,第一个攻入关中。

    库谷道是长安直达金州的一条道路,山路难行。走不得车马。

    子午道是长安直达洋州,然后向西可达兴元府,向东可达金州。

    刘邦被项羽逼迫为汉中王,就是自子午道抵达汉中开辟基业。

    刘邦一番经营蓄势之后,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一边修建子午道栈道惑敌,一边大军走陈仓道攻入关内,占据渭河平原的关中,奠定大汉江山。

    所谓出行难,韦扶风赶着马车,行走在颠簸的道路,久之难免辛苦。

    几十年前的武关道,经历过一次大规模修整,但历经了多年战乱,武关道又变的坑洼难行。

    武关道,是为大唐朝廷的一条贡赋命脉,大唐朝廷依赖江淮和东南地域的供养。

    自从安史之乱发生,大唐统治盛极而衰,叛乱不断,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乱,都会阻断中原地域的大运河水道运输。

    于是,武关道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贡赋命脉。

    朝廷的命令,地方的贡赋,不得不取道汉水,贡赋经过大江,转入支流汉水运输到上津县,转陆地沿着武关道运输到长安。

    汉水下游流域,包括金州,古称上庸。

    上庸地域是战争频繁之地,战国时,秦楚争霸,武关是两国必争的军事咽喉。

    三国时期,关羽兵败上庸地域,导致了蜀国大弱。

    一路走,韦扶风始终保持警惕,路途流民不断,偶尔遇上官兵走过盘问。

    韦扶风报家门,官兵听了就离开,但很多的流民,被官兵残暴的洗劫殴打。

    韦扶风自身难保,当然不会多事。

    他心知官兵能够放过他,是因为华商节度使韩建,不愿与长安大族走向对立,所以约束兵将不得妄为。

    走了三天,一路也算顺利,走过秦岭一段的终南山,通过蓝田关,进入京兆府治下的蓝田县。

    为了节省积蓄,韦扶风没有去往县城休息,依然露宿在外。

    晨曦,三人吃过干粮,启程向西,直奔长安城正南的子午道所在,马车缓慢,一路风餐露宿,不日抵达子午镇。

    韦扶风寻当地人使小钱打听,知道子午道被朝廷军管,通行需要付出很多的过路钱。

    不过子午道今非昔比,年前被山南西道节度使大力整修,能够让窄车通过。

    去往西川成都的路途遥远,韦扶风的积蓄吃饭都勉强,子午道走不了,于是三人继续西行,去往褒斜道入口所在的眉县。

    西行途中,老冯偶尔叙说地理和事件掌故,一路风尘仆仆的走入了凤翔府治下。

    凤翔府位于京兆府西方,是大唐朝廷抵御吐蕃的重镇,置立凤翔节度使镇守。

    虽然辛苦,韦扶风忽而起了缅怀之心,想去出生地扶风县看一下。

    老冯不反对,车里的碧衣女一直是沉默寡言,韦扶风问一句,碧衣女默然点头。

    于是,韦扶风兴致盎然的打道扶风县。

    扶风县位于渭水河畔,对于扶风县的景物,韦扶风记得模糊,印象中最深的是一座寺庙,名为法门寺。

    小的时候,韦扶风常被带去法门寺拜佛,亲人们的虔诚肃穆,让他的心灵打上了不敢造次烙印,所以记忆深刻。

    法门寺距离长安二百里,佛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法门寺因佛骨舍利而置塔。

    大唐皇室重视佛教,给予法门寺极大的尊崇,堪称皇家寺院。

    唐高宗显庆五年,迎佛骨于东都洛阳,供养3年,于龙朔二年送归法门寺,并诏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法门寺塔。

    唐高宗一次向寺院施舍钱5000贯、绢5000匹,皇族大臣也纷纷竞相捐物献钱。

    其后的大唐皇帝,武则天、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也迎送供养佛指舍利。

    每次的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崇佛到了极点。

    韦扶风一行抵达法门寺之时,他的兴致热情全无,一是疲惫,二是一路所见,到处是困苦萧条景象。

    而且遭到了十几次的官兵盘查,面对那些凶神恶煞的藩镇兵将,韦扶风胆战心惊,悔不该来。

    没了兴致,韦扶风远望法门寺塔默然不前。

    乱世,让他的出行毫无乐趣,若非出身长安韦氏,这一路上就算不死,也得被剥层皮。

    “公子怎么不走?”老冯询问。

    “穷困潦倒,拜佛给不了香火。”韦扶风自嘲回应。

    “佛家慈悲,众生平等,虔诚为上,既然来了,还是拜一下为好。”老冯劝说道。

    韦扶风摇头,道:“佛寺是富贵人的神明,穷人拜了也是徒劳,或许有一日,我会再来。”

    老冯听了不再多言,默然遥望耸立的佛塔。

    片刻后,韦扶风笑语:“老冯,你信佛?”

    “说不上信不信,某是武夫,但也缅怀大唐盛世。”老冯淡然轻语。

    韦扶风微怔,点点头,老冯又道:“残废之人,信佛或许能够有个好的来生,请公子等候。”

    韦扶风目送老冯拄拐走去,他犹豫一下没有动。

    碧衣女自车中道:“你也去吧,求个平安。”

    “信佛求平安,不如信自己,信姐姐的保护。”韦扶风温和轻语。

    “休要胡说,我是坤道,故不能入佛寺,你跋涉远来,不该止步不前。”碧衣女轻语。

    “待我日后富贵,才应该拜佛,此时去求,佛也冷漠。”韦扶风随口道。

    “谬论,神明在上,你要懂得忌口。”碧衣女责备,语气轻柔。

    韦扶风一笑,内心温暖。

    这一路上遥远颠簸,风尘仆仆,不断的遭遇兵祸危机,碧衣女始终守诺的不离不弃,让他铭心感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