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楚辞今注 > 天问

天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解题】

    “天”为宇宙万物之总称;所问者广,故曰“天问”。

    天问之作,王逸楚辞章句 天问序认为是屈原放逐时观楚先王庙堂壁画所绘天地山川神灵圣贤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考远古庙堂壁绘故事,由来尚矣。王逸之说不为无据。对于天问写作时地,古今学者多所推定。如果天问之作确实受到先王庙堂壁画之启示,则其时地当在流亡汉北之时。因近代考古发现,汉北 丹淅之地乃楚先代都城所在,贵族陵墓甚多,当时先王庙堂必有存者。屈原行经其地,触目生情,赋天问篇,其可能性是很大的。但这最多只能说是临时的创作契机,更重要的则是时代思潮给屈子的影响。战国之世,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宇宙之形成、历史之演变、神话之流传、物象之奇瑰,各家皆从不同角度有所探索。如庄子之问天运,邹衍之推验物理,孟子之论辩唐 虞 夏 商古史等,这正是战国的时代思潮。而屈原本着怀疑与批判之精神,大胆地对天文、地理、神话、历史等提出了许多探索性的疑问和诘难,企图对天人之际进行一番新的思考,借以推往知来,以古鉴今,抒泄个人的不平与愤懑,这就构成了天问不朽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天问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既不同于哲学家的确立答案,也不同于科学家的推定结论,更不同于宗教家的建立神权,而只是用问而不答的启迪语气,促使人们对真理的不断求索。

    天问并非“文义不次叙”,亦很少错简,而是结构有序,耐人寻绎。其叙事之法有四:一是类叙,即以性质相同的事类为序,如问天、问地;二是顺叙,即以史事时代先后为序,如问夏、商、周三代之嬗递;三是回叙,即问及某一朝代之事而回环叙述,反复追问;四是杂叙,即杂取性质不同的事类,缀于一篇之末。至于天问句式,虽以四言为主,又杂以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活泼多变。以四句为一节,而问式结构计有三十多种;如将句之长短计入,则全篇几无相同的句式。此诚千古之奇文,“问体”之绝唱也。

    曰:〔一〕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二〕?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三〕?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四〕?冯翼惟像,何以识之〔五〕?明明闇闇,惟时何为〔六〕?阴阳三合,何本何化〔七〕?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八〕?惟兹何功?孰初作之〔九〕?斡维焉系?天极焉加〔一〇〕。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一一〕?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一二〕?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一三〕?天何所沓?十二焉分〔一四〕?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一五〕?出自汤谷,次于蒙汜〔一六〕。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一七〕?夜光何德,死则又育〔一八〕?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一九〕?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二〇〕?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二一〕?何阖而晦?何开而明〔二二〕?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二三〕?

    〔一〕曰:发问之辞。此用以总起全篇。

    〔二〕遂古:远古。“遂”即“邃”。离骚有“邃远”一词,邃即远也。 传道:传说。

    〔三〕上下:指天地。未形:未形成。考:考定。 二句问对天地未形成之前,何从考知其事。此节盖屈原对当时盛行的如驺衍的“先序今,以上至黄帝……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史记 孟荀列传)的推演术的诘难。

    〔四〕昭:字本当作“昒”,形近而误作“昭”。说文 日部:“昒,尚冥也。”古义同“昧”。冥、昒、瞢、闇,皆言混沌未辟之象。四字同义联叠,屈赋有此通例。 极:追究。 二句问在混沌黑暗之中,谁能追究出宇宙的形态。

    〔五〕冯翼:元气盛满貌。淮南子天文:“天墬未形,冯冯翼翼。”高诱注:“冯翼,无形之貌。”惟像:据韩非子,像之本义为想像,与形象之义有别。故淮南子精神云:“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二句问所谓元气冯翼,只是想像,凭什么能辨认其形状。

    〔六〕明明闇闇:指昼明夜暗。 惟:语气词。 时:时间。 二句问昼夜划分,明暗往还,形成“时间”,但时间又是什么东西。

    〔七〕阴阳三合:即阴阳参合。“三”“参”古通用。庄子 田子方言阴阳“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淮南子天文言“阴阳和而万物生”,皆阴阳参合之意。本:本体。化:变化。二句问阴阳参合而生万物,然而何者为本体,何者为变化。战国时之阴阳造物论者曾提出“体”、“化”问题,如吕氏春秋 大乐云:“万物所出,本于太一,化于阴阳(今本“本”作“造”,旧校云“一作本”)。”屈原对此提出了疑问。以上十二句,是对宇宙起源问题的提问。

    〔八〕圜:指天体。 九重:古人想像天体高远,犹如层层叠合。九,数之极。 营:借为“环”。 度:量。 二句问天宇有九重,是谁去环绕测量的呢。

    〔九〕兹:此,指上文的“九重”。 功:与“工”通。何功,叹其工程之浩大。 二句问天体九重之巨大工程,是谁开始建造出来的。这是对“九重”说的质诘。

    〔一〇〕斡:古盖天学说认为天似盖笠,故“斡”指伞盖顶端的保斗,详桓谭新论。维:说文 糸部:“维,车盖维也。”指盖间相连系的绳索。 天极:指“北斗极,天枢”而言,亦详新论。 加:置。 二句问所谓天似盖笠,则盖顶与绳又系于何处,天之枢轴又安放在哪里。战国时已有盖天之说,故诘之。

    〔一一〕八柱:传说中撑天的八根支柱。 当:相值。 东南:疑当为“西北”之误。盖浅人据下文“墬何故以东南倾”而臆改。因为此处乃问天而非问地,与上二句皆为诘问盖天学说。北极在北,故盖天论又有“天如倚盖”之说(见晋书 天文志),“天倾西北”之说亦因此而生。所谓“西北何亏”,亏即塌陷之义。 二句问古有八柱撑天之说,这八柱究竟撑在天的何处,天之西北为何又垮塌下了呢。案:淮南子载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故下文云“天倾西北”,即承“天柱折”而言;云“地不满东南”,亦上承“地维绝”而言。屈原此处所问为“八柱”,即天之八柱,然则所“亏”者自当为“西北”而非“东南”。此事王逸本已误,故辨之如上。

    〔一二〕九天:古人将天宇分成中央与八方(参吕氏春秋 有始等),故曰“九天”。 际:边际。 放:至。 属:连接。 二句问九天之间的边际各至何处,又相连接于何处。上文问“圜则九重”,言其高也;此问“九天”,言其广也。

    〔一三〕隅隈:角落。 古人有九天多角落之说,如淮南子天文“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即其遗说。所以屈原问九天之际究竟有多少角落,谁能知其数。

    〔一四〕沓:会合。 十二:十二次。古人以为太阳、月亮沿黄道运行,每年会合十二次,于是将黄道周天分为十二段,各十二辰,亦称十二次。 二句问天上何处是日月会合之所,十二次又是如何划分出来的。

    〔一五〕属:系属。 列星:众星。 陈:排列。 二句问日月在天何所系属而不坠,众星又如何排列得有条不紊。 以上四句总问天体,下面则分问日月星辰。

    〔一六〕汤谷:日出处。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尚书 尧典作“旸谷”。 次:宿。蒙汜:日入处。尚书 尧典作“昧谷”。蒙汜即昧谷,“蒙”、“昧”一声之转,故淮南子天文云:“日出于旸谷……沦于蒙谷,是谓定昏。”

    〔一七〕自明及晦:言日行之一昼,从朝至暮。以上四句问日。

    〔一八〕夜光:指月亮。 德:同“得”。庄子 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 则:而。育:生长。 二句问月亮凭什么得以死而复生。古人对月之圆缺,有“生魄”、“死魄”之称,故有此问。

    〔一九〕厥:其。 利:利益。 维:语气词。 顾菟:即“於菟”,指虎。左传 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 “顾菟”与“於菟”一声之转。中原地区本有月中有兔的传说,而此传说传入楚地之后,因楚人称虎为“於菟”,故将月中有兔之传说演化为月中有虎之神话。 二句问传说月中有於菟,这对月又有何利益。以上四句问月。

    〔二〇〕女岐:星名,即九子母。章句本作“女歧”,同。 合:各本衍。王逸注“无夫而生九子”云云,是王逸本无“合”字。 二句当作“女岐无夫,焉取九子”。 取:得。史记 天官书“尾为九子。”索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尾有九星之天象,演化为女岐九子之神话,故屈原设问。

    〔二一〕伯强:箕星风伯神,即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谓的北方禺强神。淮南子墬形谓“隅强,不周风之所生也”,此当指风之厉者而言,在天则为箕星,故汉书 天文志云:“箕星为风。”又风俗通义礼典:“风师者,箕星也。”独断亦云:“风伯神,箕星也。”天问上言尾星,此言箕星,意相连承。 惠气:犹惠风。古人称风为气。广雅 释言:“风,气也。”亦即庄子 齐物论所谓“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惠风,指风之和者。 二句问暴厉的风神伯强何所居处,和畅的惠风又从何处而来。

    〔二二〕阖:闭。

    〔二三〕角宿:东方七宿之首,古天文家谓为天门(参史记 天官书索隐引石氏星经、晋书 天文志等)。 曜灵:太阳。远游“耀灵晔而西征”,亦指太阳。广雅 释天:“曜灵,日也。” 以上四句问为何天门闭而晦冥,开而明晓;天门未开之时,太阳又藏在何处。此盖对以角宿为天门之说提出诘难。 以上问星辰。

    以上第一段,问宇宙、天象、日月、星辰。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一〕?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二〕?鸱龟曳衔,鲧何听焉〔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四〕?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五〕?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六〕?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七〕。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八〕?洪泉极深,何以窴之〔九〕?地方九则,何以坟之〔一〇〕?河海应龙,何尽何历〔一一〕?鲧何所营?禹何所成〔一二〕?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一三〕?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一四〕?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一五〕?东西南北,其修孰多〔一六〕?南北顺,其衍几何〔一七〕?昆仑 县圃,其凥安在〔一八〕?增城九重,其高几里〔一九〕?四方之门,其谁从焉〔二〇〕?西北辟启,何气通焉〔二一〕?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二二〕?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二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二四〕?焉有石林?何兽能言〔二五〕?焉有虬龙,负熊以游〔二六〕?雄虺九首,儵忽焉在〔二七〕?何所不死?长人何守〔二八〕?靡蓱九衢,枲华安居〔二九〕?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三〇〕?黑水 玄趾,三危安在〔三一〕?延年不死,寿何所止〔三二〕?鲮鱼何所?鬿堆焉处〔三三〕?羿焉日?乌焉解羽〔三四〕?

    〔一〕任:胜任。 汩:说文 水部:“汩,治水也。” 鸿:与“洪”同。荀子 成相:“禹有功,抑下鸿”,“鸿”字用法同。 师:众人,指尧时群臣。 尚:举荐。 之:代鲧。

    〔二〕佥:皆。 课:试。 尧时群臣举鲧治水之事,见尚书 尧典。 四句问鲧如果不能胜任治洪水之事,为何众人要举荐他;而且众人皆说不必担心,何不让他试一试。

    〔三〕鸱:鸱鸺,猫头鹰类。 曳:拖拉。 衔:口含。长沙 马王堆 汉墓出土帛画有一鸱鸺立龟背,而龟正从水中爬向高处。此或即神话中鲧治水时有鸱、龟相助之事。拾遗记:“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殆亦与此事有关。 二句问鸱龟曳衔以助治水,鲧为何能听从它们。

    〔四〕顺欲:言依鲧之想法。 刑:治罪。帝刑鲧之事,参见离骚“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注。

    〔五〕遏:幽闭。 三年:言时间长。 施:一本作“”。义为缓解,即赦罪之意。故书多载帝殛杀鲧于羽山,如礼记 祭法云“鲧鄣鸿水而殛死”,然疏引郑玄云:“鲧非诛死。鲧放居车裔,至死不得反于朝。”此正所谓“永遏在羽山”、“三年不”之义。

    〔六〕伯禹:伯为禹之封爵,又见逸周书尝麦解。 腹:一作“愎”,兹从章句本。王逸注:“言鲧愚狠,腹而生禹。”此言禹出于鲧之腹,乃神话传说。初学记二二卷引归藏、山海经 海内经亦有此说。 二句问禹既出鲧腹,怎会发生变化。此问引起下文“纂就前绪,遂成考功”、“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之义。

    〔七〕纂就:继承。 前绪:前人业绩,此指鲧的治水事业。 考:父死曰考,此指禹父鲧。 二句言禹继承了鲧的治水工作,而且完成了乃父未竟之业。

    〔八〕续初:继续鲧的治水工作。 厥:其,代禹。 谋:指治水措施。 二句问禹本来是继续鲧的治水工作而成功的,为何又说他的治水法与乃父不同。此因战国时传说,多谓鲧堙洪水而失败,而禹导洪水而成功。但据山海经大荒北经、庄子天下、淮南子墬形等书载,鲧、禹治水并无异法,皆用堙填,故屈原有此质诘。此又与离骚等篇同情于鲧有关。盖鲧之获罪,诚如山海经 海内经所谓“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又即离骚所谓“婞直方命”(即尚书 尧典所谓“方命圮族”),以及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吕氏春秋行论所记反对尧传位于舜,并非因治水无功。

    〔九〕洪泉:即“鸿渊”。天问前云“不任汩鸿”,则“洪”本作“鸿”;“渊”作“泉”,或唐人避高祖讳而改。淮南子墬形:“鸿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正解此问。 窴:即“填”。

    〔一〇〕方:分别。国语 楚语下记楚大夫观射父言“不可方物”,韦注:“方,犹别也。” 九则:等划物为则。九则谓九州。 坟:土之高者。此用作动词,乃积土使高之义。 禹之治水,既与父同,用堙塞,故“窴之”、“坟之”皆积土以成高地。此事典籍亦多言之(见国语 周语下、淮南子齐俗等)。 以上四句问洪水极深,是怎样被填平的;地分九州,是怎样堆起来的。

    〔一一〕二句,据洪兴祖楚辞考异,一本作“应龙何画?河海何历?”据今本楚辞章句王逸注及引“或曰”两说,似早已传有两个不同的本子。但前说与禹治水不相关,后说则谓“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二字章句本作“径所”)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洪兴祖补注所引山海经 图亦有此说。而且,以天问四句一节、每节一韵例之,则凡二句孤立成节者,则二句必自为韵。从后说,则“画”、“历”二字相叶。 应龙:即“鹰龙”之借字,指龙之有翼能飞者。 二句问禹之治水,应龙为何以尾画地;河海为何按其所画而各有所归。

    〔一二〕营:营度、经营。 成:完成、成功。 二句总结“不任汩鸿”以下诸问,谓鲧、禹父子治水,谁经营,谁成功。屈原不赞同鲧堙禹导之说,认为鲧、禹父子同科,故反复问之。

    〔一三〕康回:奸邪,此指共工。诅楚文谓楚怀王“康回无道,淫佚甚乱”,是“康回”即奸邪之意。字或作“奸回”(左传 宣公三年、襄公二十三年)。屈赋于此以德性代人名,与尚书 尧典称共工为“庸违”,同例。冯怒:盛怒。 墬:古“地”字。 东南倾:向东南方倾斜。 神话称共工与颛顼争帝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于是天倾西北,地倾东南(参淮南子天文、原道)。 二句问共工盛怒,为什么就能使地的东南倾塌。

    〔一四〕九州:禹治水奠高山大川,而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见尚书 禹贡)。 错:即“措”,安置。 洿:深凹之水。二句问九州是怎样被安置的,川谷之地又为什么如此洿下。

    〔一五〕溢:满溢而出。 二句问江河东流入海,而海不溢满,谁知这是什么缘故。古有“东海之外有大壑”之说(参山海经 大荒东经、列子 汤问),实为无底之谷的传说。庄子 秋水亦有“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之说。

    〔一六〕修:长。 二句问大地横之东西、纵之南北,哪个距离更长些。

    〔一七〕顺:狭长。即“椭”。 衍:延。 古人推度地之东西、南北距离,管子 地员与山海经 海外东经等各有不同。此既言“南北顺”,则所问者当为东西短而南北长之说。 二句问如果地之南北狭而长,则所长出者究竟有多少。

    〔一八〕昆仑:中国西部大山。 县圃:传说昆仑山上之高峰,参离骚“夕余至乎县圃”注。 凥:即“居”,此指位置。

    〔一九〕增城:昆仑山上的高峰。 九重:极言其高。淮南子墬形:“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八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此盖答屈原之问所设之词。

    〔二〇〕四方之门:指昆仑山四方之门。山海经 海内西经言昆仑之虚“面有九门”。(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正义引张揖引此经作“旁有五门”,而淮南子墬形又云:昆仑“旁有四百四十门”。总之,昆仑四面都有门,故曰“四方之门”。)从:经由,言出入。 二句问昆仑四方之门,是谁经由出入。

    〔二一〕辟、启:开。 气:即“风”,见前“惠气安在”注。淮南子墬形云:昆仑“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 二句问昆仑西北之门开启,什么风通过这里。

    〔二二〕烛龙:神话传说中照亮北方幽冥无日之国的神,见山海经 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淮南子墬形等。楚辞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艳只。”“逴”、“烛”声同。 案“烛龙”盖北极光,古人神异之。 二句问岂有阳光不到之处,为何还要烛龙高照。案此二句自成一节,亦自为韵。

    〔二三〕羲和:神话中的日御,此指太阳。 扬:读“旸”。说文 日部:“旸,日出也。” 若华:若木之花。山海经 大荒北经:若木在“九阴山”,郭注:“其华光赤,下照地。”古谓烛龙亦“烛九阴”,故屈原连及而问之。 二句亦自成节,“扬”、“光”为韵。

    〔二四〕二句问大地之上何处虽冬犹暖,何处虽夏犹寒。此殆就淮南子墬形所谓“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释之冰”之类传说而问之。

    〔二五〕二句问哪里有石林,何处有能言之兽。此指二事,今未见古书中有相关之记载。

    〔二六〕二句自成一节。天问凡二句自成一节者,二句皆自为韵,故此处“虬龙”当为“龙虬”,“虬”与“游”叶。 虬龙:传说有角曰龙,无角曰虬。 负:驮。二句问哪里有龙虬驮负大熊遨游。据陶斋吉金录甫人匜之盖,又博古图商凤匜之盖,皆有一有角有翼之龙负一似虎非虎之兽。盖与龙负熊游之古代传说有关,故屈原问之。

    〔二七〕雄虺:南方的一种毒蛇。 儵忽:疾急貌。招魂:“南方不可以止些……雄虺九首,往来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二句问九首之雄虺儵忽之间又去何处。

    〔二八〕何所不死:问何处是所谓的不死之国。山海经 海外南经有“不死民”,大荒南经有“不死之国”,盖古代神话中早有其说,故屈原怪而问之。 长人:招魂:“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守:守护、守卫。国语 鲁语下载孔子谓长人防风氏“守封、嵎之山”是也(据孔子说,防风氏高三丈),故屈原问其何守。

    〔二九〕靡蓱:蔓生之蓱。 九衢:即九歧,指蓱之枝茎交错。山海经 中山经有宣山之桑,其枝“四衢”;少室山之木,其枝“五衢”,郭注谓枝交互相重,即其类。 枲:麻名。枲华,麻之花。或即山海经 西山经载浮山所生之“麻叶”、“方茎”、“赤华”之“薰草”。 二句问九歧之蓱、赤华之枲,究竟生在何处。

    〔三〇〕“一蛇句”:山海经 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郭璞注引天问本句,“一蛇”作“有蛇”。艺文类聚卷九六引郭氏巴虵赞又云:“象实巨兽,有虵(即“蛇”字)吞之。越出其骨,三年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是郭氏所见天问本作“有蛇”,后世盖字坏而作“一蛇”。且二句乃问殊方异物之有无,非问事理之然否,故作“有蛇”者是。 厥:其,指蛇。

    〔三一〕黑水、三危:尚书 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玄趾:疑即“交阯”,“交”、“玄”形近易误。交阯,今五岭以南一带。 安在:上承三地而言。

    〔三二〕二句问黑水、交阯、三危这些地方是否有延年不死之事。此亦问殊方异事之有无,非问不死之原因。穆天子传:“黑水之阿,有木禾,食者得上寿。”又吕氏春秋 求人:“南至交阯……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淮南子时则:“三危之国,石室金城,饮气之民,不死之野。”此皆黑水、交阯、三危之人长寿不死之传说,而为屈原所疑。

    〔三三〕鲮鱼:鱼名,以陆居而得名。王逸注:“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据山海经南山经:“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其名曰。”“陵居”即“陆居”;“其名曰”即名“鲮”,因“陵居”而得名。因传说中此鱼不居于水而居于陆,故屈原问焉。 所:洪兴祖楚辞考异云一本作“居”,义胜。 鬿堆:鸟类。山海经 东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因为鸟类,故此经称“鬿雀”。又广韵灰收“”字,从鸟声。即“堆”之初文,则天问作“鬿堆”自有来历。

    〔三四〕羿:古之射日者。:射。 乌:传说日中有乌。 解羽:古谓乌死曰解羽。山海经 海内西经:“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穆天子传亦有“硕鸟解羽”之语。 昔有十日并出而羿射九日留一日的神话(见淮南子本经),故二句问羿在何处射落九日,日中之乌又死于何处。

    以上第二段。问地形、山川、方物诸事。因禹治水土、定山川、分九州,故以其事引起。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一〕。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二〕?闵妃匹合,厥身是继〔三〕。胡维嗜欲不同味,而快鼌饱〔四〕?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五〕。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六〕?皆归,而无害厥躬〔七〕。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八〕?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九〕。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一〇〕?帝降夷羿,革孽夏民〔一一〕。

    胡夫河伯,而妻彼雒嫔〔一二〕?冯珧利决,封狶是〔一三〕。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一四〕?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一五〕。何羿之革,而交吞揆之〔一六〕?阻 穷西征,岩何越焉〔一七〕?化为黄熊,巫何活焉〔一八〕?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一九〕。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二〇〕。白蜺婴茀,胡为此堂〔二一〕?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二二〕?天式从横,阳离爰死〔二三〕。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二四〕?蓱号起雨,何以兴之〔二五〕?撰体协胁,鹿何膺之〔二六〕?鳌戴山抃,何以安之〔二七〕?释舟陵行,何以迁之〔二八〕?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二九〕?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三〇〕。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三一〕。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三二〕?汤谋易旅,何以厚之〔三三〕?覆舟斟寻,何道取之〔三四〕?桀伐蒙山,何所得焉〔三五〕?妺嬉何肆,汤何殛焉〔三六〕?舜闵在家,父何以鱞〔三七〕?尧不姚告,二女何亲〔三八〕?厥萌在初,何所亿焉〔三九〕?璜台十成,谁所极焉〔四〇〕?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四一〕?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四二〕?舜服厥弟,终然为害〔四三〕。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四四〕?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四五〕。孰期去斯,得两男子〔四六〕?缘鹄饰玉,后帝是飨〔四七〕。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四八〕?帝乃降观,下逢伊挚〔四九〕。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五〇〕?

    〔一〕献功:指平水土,制贡赋。说文 贝部:“贡,献功也。” 降省:外出巡视。 下土四方:当作“下土方”,此诗书成语(诗 商颂 长发),“四”字涉王逸注而衍。下土方,指九州之地。

    〔二〕嵞山女:嵞,故书多写作“涂”。 通:相爱。 台桑:地名。尚书 益稷记禹“娶于涂山”,吕氏春秋音初详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二句问禹治水,制九州贡赋,巡省天下,在哪里遇到嵞山氏之女,并与之相爱于台桑。 以下问夏代之事,故从禹与嵞山女之事问起。

    〔三〕闵妃匹合:即婚配匹合。此四同义单词平列连用之联叠修辞,屈赋多有其例。闵,婚之同音借字。古人凡从“门”得声之字,多与从“昏”得声之字相通。妃,“配”之本字。匹合,亦婚配义。 厥身:指禹。 二句言禹与嵞山女之婚配,是为了生育后代以继其身。

    〔四〕胡维:何为,疑问词。嗜欲不同味:当从洪兴祖考异引一本作“嗜欲同味”。王逸注“与众人同嗜味”,是王逸本作“嗜味同味”。 快:用作动词,以为快。 鼌饱:“饱”与上文“继”不韵,疑当作“饥”。鼌,即“朝”。朝饥,形容男女相思之情。诗 周南 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调饥”即“朝饥”(说文 心部引诗正作“朝”),郑笺:“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 二句问禹与嵞山氏女何为嗜欲相同,而以此朝饥为快。

    〔五〕启:禹子。 代:取代。 益:禹之臣,传说佐禹治水有功,禹传位于益。 后:君。 卒然:终然。 离蠥:遭祸。“离”通“罹”,遭也;“蠥”,字本当作“辥”,说文 辛部:“辥,辠(罪)也。” 二句言启欲取代益而自立,但终遭罪祸。

    〔六〕惟忧:“惟”当作“罹”,遭遇。 拘:拘禁。 达:逃脱。方言一三:“逃也。”“”、“达”同。 二句问启为何遭遇忧患而又能逃脱拘禁。 以上四句涉及夏初史事:禹曾传位于益,禹子启攻杀益而夺取天子之位。参见晋书 束晳传引纪年、战国策 燕策一以及孟子、韩非子诸书。而天问所记又较详。据天问所言,启之代益作后,争斗非常激烈。益曾拘禁了启,后启竟得逃脱,复攻益而取天下。

    〔七〕皆:指诸益党。 归:归顺。:治罪。“”疑当作“聅”。说文 耳部:“聅,军法以矢贯耳也。”又部:“,穷治罪人也。”(用段玉裁校本)则“聅”即治罪之意。 厥躬:指启。 二句言诸多益党皆归顺并被治罪,而无害于启。

    〔八〕后益:禹曾让天下于益,故称“后益”。 作革:“作”通“祚”。祚革,谓帝位被更易,此指益被启杀。 播降:当为“蕃隆”之同音借字,即兴旺之意。二句承上,问为何益被启所灭,而禹之后又兴旺起来了。

    〔九〕棘:读若“亟”,犹汲汲。 宾商:当作“宾帝”,字形近而误。宾帝,即山海经 大荒西经所谓启“上三嫔于天”。九辩九歌:即大荒西经所谓“得九辩九歌以下”。

    〔一〇〕勤子:指禹。因古谓“禹勤天下”,故称。 屠母:淮南子修务:“禹生于石。”高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拆胸而出。”即此所谓“屠母”。 竟:通“境”。境地,指国之境域。死分境地,言禹死后,启康娱自纵,五观作乱。以上四句与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夫家巷”互相表里,可参前注。屈原盖问: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从此康娱自纵。为什么禹生时拆母胸而出,死后又五子作乱,国土分裂。

    〔一一〕帝:天帝。 降:降生。 夷羿:羿乃古代善射者之通名,此指有穷后羿,夏 少康时人。 革:当为“勒”之同音借字(银雀山出土汉简“唐勒”作“唐革”,是其例)。穆天子传注:“勒,劳也。” 孽:祸害。革孽夏民,犹言劳害夏民。左传 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

    〔一二〕胡:何。 河伯:神话中黄河水神。 雒嫔:神话中洛(雒之今字)水女神。妻彼雒嫔:言羿娶河伯之妻雒嫔为妻。羿射河伯事,王逸注与淮南子氾论同。古籍言羿事,史实与神话交错,所处时代迥异,赞誉与贬抑不同。屈原随事而问,今亦随事释之。

    〔一三〕冯:本字作“弸”。说文 弓部:“弸,弓强貌。从弓,朋声。”借“冯”作“弸”,犹古借“冯河”为“淜河”。(论语 述而、诗 小雅 小旻以无舟渡河曰“冯河”;而说文 水部:“淜,无舟渡河也。”) 珧:弓以蜃蚌饰两头曰珧(尔雅 释器)。 冯珧:谓彊其弓。 决:骨制钩弦射具。 利决:利其决。凡便于用者皆曰利。 封狶:大猪。方言八:猪,“南楚谓之狶”。

    〔一四〕蒸肉:祭天帝之肉。蒸,洪兴祖楚辞考异引一本作“烝”。古以牲体升于俎上以祭曰烝。 膏:脂。 后帝:天帝。若:“诺”之借字。 二句问为何羿以所射之狶献祭,而天帝并不嘉诺他。羿淫游好猎,后被家臣所杀,离骚说他“固乱流其鲜终”是也。

    〔一五〕浞:寒浞,羿之家臣,以为相(左传 襄公四年)。 纯狐:即下句之“眩妻”。眩妻:即“玄妻”。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惏无餍,忿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 浞娶纯狐:指羿灭封豕,玄妻为羿所得,后又归浞。左传 襄公四年所谓“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是也。羿灭封豕与羿射封狶,以及纯狐与玄妻,皆神话与历史的重叠与演化。 爰谋:与之谋,指浞之杀羿曾与玄妻谋之,故屈原有此问。

    〔一六〕革:言羿勇力善射,矢能穿革。 交:私下交通密谋。指浞与玄妻及羿之家臣暗中交通密谋杀羿。 吞揆:即“揆吞”。揆,度也,策划之意;吞,灭也。据左传 襄公四年云:羿信浞,“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

    〔一七〕阻 穷:“阻”即“鉏”;“穷”即穷石,皆地名。 西征:自东向西迁徙。左传 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乃自东而西,故曰“西征”。 岩:险峰。山海经 海内西经:“昆仑之虚在西北……非仁羿(即夷羿)莫能上冈之岩。” 二句问后羿由鉏迁穷石,又西上昆仑,其险岩是怎样越过的。

    〔一八〕化为黄熊:左传 昭公七年记子产曰:“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巫何活焉:鲧化黄熊,属于死而复生,此盖传为神巫使其复活。 前二句问羿事,此二句又问鲧事,此乃天问文例,对于一代之事,往往用回环往复法追问。下文屡见之。

    〔一九〕咸:皆,指鲧与禹。 播:种。 秬黍:黑色黍。 莆雚:野草。 营:当为“耘”之借字,犹“营魄”之为“魂魄”。耘,锄草。 二句言鲧与禹皆率民治水,种植庄稼,锄除野草。

    〔二〇〕何由:什么缘由。 并投:谓鲧成四凶之一,同被投诸四裔。投,弃置,即“遏在羽山”。 疾:罪过。 修盈:犹罪过深重。修,长;盈,满。 二句承上,问鲧、禹既皆平治水土,尧又为什么将鲧投置羽山,说鲧罪恶深重。 屈原怜鲧,故有此问。

    〔二一〕白蜺:古人谓雌虹曰白蜺。 婴:颈饰。 茀:首饰。 此句谓以白蜺作头颈的装饰,犹九歌 东君所谓“青云衣兮白霓(同蜺)裳”。 堂:犹堂堂,形容仪容之盛。 二句问嫦娥以白蜺为饰,为何有此盛妆。此盖指嫦娥窃不死药奔月时的容饰。

    〔二二〕安:何处。 良药:羿从西王母处所得不死之药。 固臧:好好保藏。臧即“藏”。淮南子览冥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姮娥即嫦娥。 本段前问鲧、禹事,此又问羿藏药不固事,皆属夏代,故回环反复问之。

    〔二三〕天式:自然法则。 从横:即“纵横”,谓阴阳交错。 阳:阳气。 阳离爰死:古人谓人失阳气则死。 二句承上文羿请不死之药而言,盖斥羿请不死药之事。

    〔二四〕大鸟:指羿所射日中之乌。 丧厥体:指日乌被射落。 二句问日中乌为何哀鸣,为何被射落而死。言外之意是日乌犹死,人何能服药而不死?

    〔二五〕蓱号:蓱当为“蛢”之同音借字,参周礼 秋官注。说文 虫部:“蛢,蟥,以翼鸣者。从虫,并声。” 蛢号起雨指蛢号鸣叫而有雨。古人或“蛢”、“”连读,演为雨师之名“屏翳”,王逸注本句曰“蓱,蓱翳,雨师名”是也。伸延又谓水神为“冯夷”。据李淳风乙巳占引连山易:“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则又将“冯夷”与“后羿”连系起来。此皆神话由语言因素演化所致。此问盖因上文言羿事而连及。

    〔二六〕撰:通“纂”,聚集。纂体,谓集众物之形体于一身。 协:合。 胁:腋肋之间。协胁,犹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所谓“骈胁”。 鹿:能致风的神鹿,当指飞廉风神。汉书 武帝纪载元封二年作“飞廉馆”,应劭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也。”晋灼注:“身似鹿,头如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 前问蛢起雨,故此问神鹿致风,连类而及。

    〔二七〕鳌:巨龟。 戴:背负。 抃:舞。 安:安稳。 二句问鳌负山而舞,此山何以能安然放在鳌背上。鳌负山而舞之事,东汉人多言之。王逸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张衡思玄赋:“登蓬莱而容与兮,鳌虽抃而不倾。” 以本事考之,此盖承上文问羿、浞之事而连及“鳌载山抃”之神话,因寒浞之子浇(或作奡、傲)强圉多力,即离骚所谓“浇身被服强圉”,而“浇”与“鳌”同音,故多力之浇与戴山之鳌互相演化重叠,被屈原连类而及之。

    〔二八〕释:置。 陵:陆。 迁:移动。 二句亦问浇事。论语 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孔注:“奡多力,能陆地行舟。”尚书 益稷亦言傲有“罔水行舟”之事。 二句问浇置舟于陆地而行,又怎能移动。

    〔二九〕惟:发语词。 浇:寒浞之子。 户:家。 二句王逸注:“言浇无义,淫佚其嫂,往至其户,佯有所求,因与行淫乱也。”

    〔三〇〕少康:夏后相之子。 厥:其,指浇。 二句问少康杀浇之事。据左传 哀公元年,浇灭夏后相,夏后相之妻后緍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后来少康杀浇而灭之。 逐犬:少康杀浇之细节。王逸注:“言夏 少康因田猎放犬逐兽,遂袭杀浇而断其头。”或有所本。又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可参。

    〔三一〕女歧:当为“女艾”形近而误。左传 哀公元年:少康“使女艾谍浇”。 谍,侦伺。 馆同爰止:即止于同馆。此为倒装句,犹下文“南土爰底”。 二句为女艾谍浇之细节,即女艾佯为浇缝裳,舍于同馆而侦伺之。

    〔三二〕颠易:首身分离。 亲:指女艾本身。 逢殆:遇害。盖女艾为杀浇而侦伺其行动,结果浇虽被杀,女艾自己亦遇害。事件曲折复杂,故屈原问之。

    〔三三〕汤:殷汤无伐斟寻与覆舟事,而浇有之。且此上下文皆言浇事,故或疑“汤”乃“浇”字之误。 易旅:治军。 厚之:指增强军力。 二句问浇谋治军以攻夏,他又是怎样增强了军事力量的。

    〔三四〕覆舟斟寻:左传 襄公四年云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哀公元年亦云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竹书纪年云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是此言浇灭夏后相之事。 道:办法。 取:取胜。 二句承上,问浇用什么办法取胜。

    〔三五〕桀:夏末代之君。 伐蒙山: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竹书纪年载:“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岷山”,即韩非子难四“桀索山之女”之“山”,亦即此之“蒙山”。 得:指桀得蒙山二女。

    〔三六〕妺嬉:桀伐有施所得之女(见国语 晋语一)。 肆:弃。汉书 扬雄传下“平不肆险”服虔曰:“肆,弃也。”竹书记桀得岷山二女之后,“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闻夏”。“末喜”即“妺嬉”。“闻夏”言伊尹从妺嬉处探得桀之消息,此事吕氏春秋 慎大记之甚详,可参。 殛:放逐。王逸注:“汤放之南巢也。”

    〔三七〕闵:即“婚”,参前“闵妃匹合”注。 父:本作“夫”,形近而误。“夫何”连文,天问屡见。 鱞:即“鳏”,无妻曰鳏。 关于舜之婚配,古有二说:山海经 海内北经:“舜妻登比氏。”礼记 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郑注谓舜有“三妃”,即舜本有妻,又娶尧之二女。此其一;二、尚书 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于是尧以二女妻之。二句对此二说发问,故曰舜在家本有婚配,又何以说他是鳏夫。 从此二句至“孰期去斯,得两男子”,皆问舜事。天问涉及古代历史传说,对夏、商、周三代皆上溯到尧 舜时代。因三代之始祖禹、契、稷皆活动于尧 舜之时,故本段问夏代之事,又回溯尧 舜。

    〔三八〕不姚告:即“不告姚”。姚,舜姓。此代指舜之父母。 二女:尧之二女。亲:结婚。 二句问尧不告诉舜之父母,二女如何行成婚之礼。关于尧不告姚,孟子 万章上记万章问孟子曰:“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又问:“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孟子答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屈原之问,即针对这类言论而发。

    〔三九〕厥:其,指舜。 萌:即“民”,经传多通用。 厥萌在初:指舜当初为民。亿:猜想。 二句问舜当初为民之时,怎么想得到这些。

    〔四〇〕璜台:玉台。指舜登帝之台。 十成:十层,言其高耸。 极:至。屈赋多用“极”表“至”义。如九歌 大司命“老冉冉兮既极”、九章 惜诵“曰有志极而无旁”等。 二句问玉台高耸,谁至其顶。此即言舜登位之事。

    〔四一〕登立:登位。古“位”作“立”。 道:即“导”。 尚:上。 二句问舜登帝位,是由谁导而上至的。

    〔四二〕女娲:当作“女婐”,指尧之二女。孟子 尽心下云舜为天子,“二女果”,赵注:“果,侍也。”而说文 女部:“婐,也。一曰:女侍曰婐。读若。……孟轲曰:舜为天子,二女婐。”是许氏所见汉世孟子本作“女婐”。“女婐”即舜所妻尧之二女。古籍从“果”从“呙”之字多互通,故“女娲”即“女婐”之异文。女娲的传说固早,然至秦 汉之际,女娲为帝的传说尚未形成。山海经 大荒西经之女娲非女帝;史记 夏本纪的正义引帝系、索隐引世本,并谓涂山氏女名女娲,亦非女帝。汉代始有女娲配伏羲、女娲补天、女娲化万物、女娲抟黄土为人等传说。又,屈原天问,凡问三代事,上及尧 舜而止,不及上古,故不会问及女娲登帝之事。 体:即“礼”,二字古通用。 女婐有礼,言二女能以礼事舜。 制匠:犹言培育教养。制训“作”,匠训“养”。(七谏 哀命“念私门之正匠”王逸注:“匠,教也。”) 二句问二女能以礼事舜,是谁培育教养的。史记五帝本纪记二女甚有妇道;列女传 有虞二妃传又记舜父瞽瞍与舜弟象共谋害舜,二女配合营救舜屡次脱险;孟子 万章上谓象欲妻二女而未得逞。此皆二女有礼之事。

    〔四三〕服:依从。 厥弟:其弟,指象。 为害:被象所加害。

    〔四四〕肆:放纵。 犬体:洪兴祖考异:一作“何肆犬豕”。王逸注“象无道,肆其犬豕之心”,则王逸本作“犬豕”。据孟子 万章上,象不但屡害舜,而且欲占二嫂,此盖犬豕之心也。 厥身:指象。象虽害舜,而舜事之弥谨,且封之有庳(孟子 万章上),盖“厥身不危败”之意。

    〔四五〕吴:当为“虞”之同音借字,指虞舜。“吴”、“虞”古多通用,如诗 周颂 丝衣“不吴不敖”,史记 孝武本纪“吴”作“虞”;左传 僖公五年“虞仲”,汉书 地理志作“吴仲”。迄古:犹言“终古”,指舜终其天年而以寿考闻。 南岳是止:即止于南岳,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之事。参离骚“朝发轫于苍梧”注。

    〔四六〕期:预料。 去:一本作“夫”,是。夫,于。 斯:此,指南岳。 两男子:指有虞氏之舜和舜子商均。山海经 大荒南经记舜葬苍梧之野,商均(经作“叔均”,即商均,说参郭注)亦葬焉。 此二句承上,问谁预料在此并葬舜之父子。

    〔四七〕缘:饰边。 鹄:治象牙之称,见尔雅释器。此以“缘鹄”“饰玉”对举,则“鹄”指代象牙,此乃以加诸事物的动态代替事物名称之借代用法。 后帝:天帝。 二句言伊尹用象牙和玉石所装饰的俎豆祭飨天帝。

    〔四八〕承谋:奉命图谋。 承谋夏桀,指伐桀之事。 以上四句言伊尹事。据墨子 尚贤中,伊尹本为有莘氏女之私臣,为庖人。又据吕氏春秋 本味,汤得伊尹之后,伊尹说至味,以言天子圣王之道。知伊尹善俎豆之礼,更知天子之事,此即前二句所由来。又据前注“妺嬉何肆”二句已言伊尹用谋图桀,为“何承谋夏桀”二句所问。

    〔四九〕帝:指汤。 降观:下视。 伊挚:即伊尹。挚,伊尹之名。

    〔五〇〕条放:汤败桀于鸣条,因而流放之,故曰“条放”。 致罚:尚书 汤誓序:“伊尹相汤伐桀。”又:“汤曰:‘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 黎服:当作“黎民”。王逸注:“天下众民大喜悦也”,是王逸本作“黎民”。服,古作“”(说文 又部),与“民”形近易混。“民”误作“”,又变为“服”。 大说:大悦。吕氏春秋 慎大:“汤立为天子,夏民大悦。” 以上四句言汤得伊尹及灭夏之事。

    以上第三段。问夏代兴亡之事。

    简狄在台,喾何宜〔一〕?玄鸟致贻,女何喜〔二〕?该秉季德,厥父是臧〔三〕。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四〕?干协时舞,何以怀之〔五〕?平胁曼肤,何以肥之〔六〕?有扈牧竖,云何而逢〔七〕?击床先出,其命何从〔八〕?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九〕?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一〇〕?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一一〕。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一二〕?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一三〕。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一四〕?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一五〕。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一六〕?水滨之木,得彼小子〔一七〕。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一八〕?汤出重泉,夫何辠尤〔一九〕?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二〇〕?

    〔一〕简狄:有娀氏二女之一。 台:犹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之“瑶台”,参前注。喾:帝喾,高辛氏,商奉为始祖。 宜:即“仪”,匹偶。诗 大雅 烝“我仪图之”毛传:“仪,宜也。”郑笺:“仪,匹也。”二句问简狄居瑶台之上,帝喾何以能与之匹偶婚配。 以下问商代之事,故从简狄生契问起。

    〔二〕玄鸟:燕。 致贻:送礼。贻,礼物。参离骚“凤皇既受诒兮”注。 喜:当从洪兴祖考异引一本作“嘉”(续汉志礼仪志注引正作“嘉”),与上文“宜”同在古韵歌部,作“喜”与古韵不合。嘉,生子,参离骚“肇锡余以嘉名”注。二句问玄鸟遗卵,而简狄为何会生契。诗 商颂 玄鸟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屈原盖不信此说,故有此问。

    〔三〕该:商之先公,即“亥”。 秉:秉承。 季:亥之父。 臧:善。 二句言亥能秉承父季之遗德,故为所善。王国维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论天问之“该”,即卜辞所祭之王亥。卜辞又有季,王亥之父。

    〔四〕胡:何。 弊:困厄。 有扈:当作“有易”,形近而误(易,金文作,右半似“户”;而扈本只作“户”)。 牧夫牛羊:谓亥为有易氏牧牛羊。山海经 大荒东经:“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王亥本商室之先,而在有易仆牧,故屈原问之。

    〔五〕干协:盾名。亦称“胁盾”。管子 幼官有“胁(即协)盾”,注云:“盾或著之于胁,故曰胁盾。”干协之舞,或似所谓“万舞”,有蛊惑淫事之作用(参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蛊文夫人事)。 怀:思。指亥思有易之女。

    〔六〕平胁曼肤:言有易女之美貌。 胁:胁骨。平胁谓肌肉丰满不见胁骨。 曼肤:细嫩的皮肤。大招:“曼泽宜面,血气盛只。” 肥:肥美。古人以肥硕为美。 以上四句问亥常持盾而舞,为何如此怀念有易之女;她丰满柔嫩,又凭了什么。

    〔七〕有扈:亦当作“有易”。 牧竖:指亥。竖,贱称。山海经 海外东经称“竖亥”。因其为牧,故曰。 逢:遇。 二句问亥是有易氏牧牛的贱人,为何竟与有易之女相逢而合好。

    〔八〕击床:谓杀亥。 先出:指有易之女先出。 其命:指亥之命。 二句问亥被杀于床,而有易氏之女先出而走,亥之命归何处。 以上从“该秉季德”至此,皆问亥之事。据山海经 大荒东经:“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郭注引竹书:“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下文所谓“昏微遵迹,有狄(易)不宁”,亦指此事。

    〔九〕恒:即王亘,卜辞中有“王亘”,王国维谓即天问之“恒”。恒,季之子、亥之弟。 朴牛:即“服牛”,可以驾车之牛。山海经 大荒东经作“仆牛”,吕氏春秋 勿躬:“王冰作服牛”,世本:“胲作服牛”(初学记卷二九、太平御览卷八九九引)。“胲”即“亥”,“冰”(金文作“”)与“亥”形近而混。“服牛”为正字,“朴”、“仆”其借字。 二句问恒秉承父德,又从何获得其兄之服牛。 盖亥死之前后,恒亦在有易。

    〔一〇〕营:经营。 班禄:即封禄。指恒在有易有谋求封禄之事。 不但:或即“不旦”之借字。 还来:归来。指恒出谋封禄,未明而归。

    〔一一〕昏微:即上甲微,王亥之子。 遵迹:指上甲微遵循父之事业。 有狄:即“有易”。“狄”、“易”古多通用(如史记 殷本纪“简狄”,索隐引旧本作“简易”)。 不宁:不得安宁。此指竹书所谓“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为父复仇之事。

    〔一二〕繁鸟萃棘:喻淫乱事。繁鸟即鸟,鸮也(广雅 释鸟)。此鸟宵飞昼伏。王逸谓此句是斥晋大夫解居父,失其本事。但王氏据列女传言解居父欲淫佚妇人,妇人引诗“墓门有棘,有鸮萃止”(陈风墓门“棘”作“梅”,马瑞辰校本作“棘”)以刺之,似能得“繁鸟萃棘”之隐义。 负子:妇、子。妇指有易之女,子指亥、恒兄弟。“负”、“妇”古多通用(如尔雅 释虫“鼠负”之“负”,释文谓一本作“妇”)。 肆情:放纵情欲。

    〔一三〕眩弟:指亥与其弟恒。眩,疑为“亥”之误字。“亥”又写作“胲”(世本),与“眩”形近。 并淫:指亥与其弟恒并淫于有易之女。 厥兄:其兄,指恒之兄亥。 前注“击床先出”引山海经大荒东经及竹书言有易杀亥,据天问则知亥弟恒亦预其事,故屈原斥而问之。

    〔一四〕变化作诈:斥有易之女与恒。盖二人合谋作诈,加害于亥。 后嗣:指恒之子孙后代。 逢长:谓子孙繁衍。逢,大也;长,远也。天问后有“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逢长”意同。 二句问恒与有易女变化作诈,加害于亥,为何恒之子孙后代繁衍昌盛。按殷之祖系继统,多兄终弟及之制。亥、恒兄弟之事,或即弟继殷宗之一例。然其间争斗倾轧之事,固遭屈原之揭露诘难也。

    〔一五〕有莘:国名。 极:至。 有莘爰极:即至于有莘。

    〔一六〕小臣:指伊尹。伊尹为有莘氏女之私臣,故称“小臣”。吕氏春秋 尊师亦有“汤师小臣”的提法。 吉妃:贤妃,指有莘之女。 吉妃是得:吕氏春秋 本味:“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即莘)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娶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媵女。” 二句问汤为何为了乞得伊尹而娶有莘之女。

    〔一七〕木:桑木。 小子:指婴儿时的伊尹。 得彼小子:吕氏春秋 本味:“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

    〔一八〕恶:厌恶。 媵:陪嫁。 二句问有莘氏为何厌恶伊尹,将他作为媵臣陪嫁出去。

    〔一九〕重泉:地名。史记 夏本纪记桀曾囚汤于夏台。或谓太公金匮载桀囚汤于均台,寘之重泉。后桀释之,故曰“汤出重泉”。 辠:古“罪”字。 尤:过错。 二句问桀囚汤于重泉,后又释之,汤究竟犯了什么罪过。

    〔二〇〕胜心:指克服其心欲。淮南子诠言:“圣人胜心,众人胜欲。”高注:“心者,欲之所主也。圣人止欲,故胜其心,而以百姓为心也。” 伐帝:指汤伐桀。 使挑:唆使挑诱。 之:代汤。据吕氏春秋 本味,汤得伊尹,伊尹说之以至味。汤曰:“可得而为乎?”伊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伊尹又谈天下美味,最后强调“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成则至味具”。此正所谓伊尹挑诱汤伐桀也。 二句问汤不能克服其心欲而伐桀,是谁以美味为喻而挑诱的。

    以上第四段。问殷代兴亡之事。

    会鼌争盟,何践吾期〔一〕?苍鸟群飞,孰使萃之〔二〕?到击纣躬,叔旦不嘉〔三〕。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四〕?授殷天下,其位安施〔五〕?反成乃亡,其罪伊何〔六〕?争遣伐器,何以行之〔七〕?并驱击翼,何以将之〔八〕?昭后成游,南土爰底〔九〕。厥利惟何,逢彼白雉〔一〇〕?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一一〕?环理天下,夫何索求〔一二〕?妖夫曳衒,何号于市〔一三〕?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一四〕?天命反侧,何罚何佑〔一五〕?齐桓九会,卒然身杀〔一六〕。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一七〕?何恶辅弼,谗谄是服〔一八〕?比干何逆,而抑沉之〔一九〕?雷开阿顺,而赐封之〔二〇〕。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二一〕?梅伯受醢,箕子详狂〔二二〕。稷维元子,帝何竺之〔二三〕?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二四〕?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二五〕?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二六〕?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二七〕。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二八〕?迁藏就岐,何能依〔二九〕?殷有惑妇,何所讥〔三〇〕。受赐兹醢,西伯上告〔三一〕。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三二〕?师望在肆,昌何识〔三三〕?鼓刀扬声,后何喜〔三四〕?武发杀殷,何所悒〔三五〕?载尸集战,何所急〔三六〕?伯林雉经,维其何故〔三七〕?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三八〕?皇天集命,惟何戒之〔三九〕?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四〇〕?初汤臣挚,后兹承辅〔四一〕。何卒官汤,尊食宗绪〔四二〕?

    〔一〕会鼌争盟:指诸侯会合于甲子之朝,请盟誓而伐殷纣。诗 大雅 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鼌”即“朝”;“争”当从洪兴祖考异所引一本作“请”。诗之“清明”即“请盟”之借字。 践吾期:践吾(指武王)之约期,指诸侯如期而至。史记 周本纪载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即此事。

    〔二〕苍鸟:喻武王所率众师。 萃:聚集。 诗 大雅 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传云:“鹰扬,如鹰之飞扬也。”王逸注谓“苍鸟,鹰也”,即据此为说。惟诗指吕尚而言,此则指众多诸侯而言。武王伐纣,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故此言“孰使萃之”。 二句问诸侯之师像苍鸟一样群飞而至,是谁使他们聚集起来的。

    〔三〕到击:当从洪兴祖考异引一本作“列击”,斩杀之意。说文 刀部:“列,分解也。” 此句言武王伐纣,射纣尸体,又“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史记 周本纪)。 叔旦:周公姬旦,武王之弟。 不嘉:指姬旦不赞成武王对纣射尸斩首。嘉,赞许。

    〔四〕二句当从一本作“何亲拨发,定周之命以咨嗟”。 亲:亲自,指周公。拨:谋度。 发:即武王发。“拨发”犹言为武王出谋划策。 定周之命:犹言定周之天下。 咨嗟:叹息。 二句问为何周公亲自辅佐武王,而定了周之天下还要叹息。因前言“叔旦不嘉”,故有此问。又论衡恢国:“君子恶不恶其身。纣尸赴于火中,所见凄怆,非徒色之觳觫,袒之暴形也。就斩以钺,悬乎其首,何其忍哉!”是汉儒犹有微词于姬发。

    〔五〕施:当为“移”之同音借字。诗 周南 葛覃“施于中谷”传云:“施,移也。”是“施”与“移”音同义通。 二句问天既然授殷以天下,其帝位怎么又移于周。

    〔六〕反成乃亡:从王逸注“言殷王位已成,反复亡之”语观之,此句疑本作“及成乃亡”,“及”因形近而误作“反”。而“乃”、“反”则古义通,故王逸以“反”释之。 伊:因。诗 郑风 溱洧“伊其相谑”郑笺:“伊,因也。” 二句问殷取天下既已成功,至纣反而覆亡,纣的罪过又是什么。

    〔七〕争遣:争相派遣。 伐器:攻伐之器。本指兵器,此代指参战士卒,即会师伐纣的八百诸侯。 行:行军,谓指挥军队行动。

    〔八〕击翼:攻击敌之侧翼。 将:率领。 以上四句问武王伐纣,各路诸侯争相会师,这军队是如何指挥的;大军驱击敌军侧翼,又是如何统率的。

    〔九〕昭后:周昭王,成王之孙。 成游:盛大的巡游。“成”即“盛”,二字典籍多通用。此指大规模伐楚。左传 僖公四年:“昭王南征不复。”史记 周本纪:“昭王南巡狩不返。”即指此事。 南土爰底:即“至于南土”。南土,指荆楚。

    〔一〇〕利:好处。 白雉:疑本作“兔雉”,作“白”,字之坏也。初学记卷七引古本竹书纪年云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此曰“逢彼兔雉”,当指此事。 二句问昭王伐楚,除了碰到震恐的兔雉,又得到了什么好处。此乃屈原对昭王伐楚之诘难与讽刺。

    〔一一〕穆王:昭王之子。 巧梅:即“谋”之同音借字。诗 大雅 抑“谟定命”毛传:“,大。谟,谋。”然则谟即弘大谋略之意。盖“巧”从“丂”得声,而说文 丂部云丂“古文以为‘亏’字”,而“”从“亏”得声,故通“巧”;“梅”从“每”得声,而从“每”从“某”从“莫”得声之字多同音相通,故“梅”得通“谟”、“谋”。此“巧梅”指穆王好大喜功,有弘大的谋略。 周流:即周游,指穆王周游天下,征伐楚、徐。

    〔一二〕环理:即周行。竹书纪年沈约注:穆王“环履天下,亿有九万里”。左传 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环理”、“环履”、“周行”同义。 索求:即“求索”,追求、索取。 二句问穆王周行天下,所求的是什么。屈原对穆王之索求无厌、以肆其心不满,故有此问。

    〔一三〕妖夫:妖夫与其妇。 曳衒:相曳而行卖。 号:呼喊叫卖。 二句问褒姒之事。据国语 郑语,宣王时有童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闻之。适有夫妇鬻是器,王使执而戮之。夫妇惧奔褒,路见弃女,收养之,是为褒姒,后为周幽王后。

    〔一四〕诛:伐。 褒姒:幽王后。据国语 郑语、晋语,史记 周本纪等载,褒氏有罪,周幽王伐褒欲诛之,褒以褒姒与幽王以赎罪。后褒姒误国,犬戎入侵,杀幽王。 二句问周幽王何所诛伐,他从哪里得到了褒姒。

    〔一五〕反侧:反复无常。 何罚何佑:当作“何佑何罚”,“罚”与下文“杀”为韵。王逸注:“天道神明,降与人之命反侧无常,善者佑之,恶者罚之。”是王逸本如此。

    〔一六〕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九会:多次会合诸侯而为盟主。 卒然:终然。韩非子 十过:“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此即所谓“卒然身杀”。 以上四句言天命反复无常,究竟何所佑又何所罚。齐桓公有九会诸侯之霸业,而又终于被杀身亡。 此段问周代之事,使用了回环叙述法。从“会鼌争盟”至此,叙武王伐纣,昭、穆征伐,直到幽王被杀;又及齐桓之事,因齐桓霸而周名存实亡之故。此下“彼王纣之躬”至“箕子详狂”,又追叙纣之荒淫为周取天下之由;“稷维元子”至“又使至代之”追叙周之始祖后稷之兴,文王被囚,直到武王伐纣为止。三部分往而复始,反复追问。读天问者须知之。

    〔一七〕乱惑:即昏乱。

    〔一八〕恶:憎恶。 辅弼:辅佐之臣。 谗谄:指进谗献谄的小人。 服:任用。

    〔一九〕比干:纣之父辈。 逆:不忠。 抑沉:压抑。 史载比干忠谏而被剖心,参见九章 涉江“比干菹醢”注。

    〔二〇〕雷开:纣之佞臣。 阿顺:洪兴祖考异谓一作“何顺”。天问此前句言“何逆”,则此句似当作“何顺”。 赐封:“封”与上句“沈”为韵。 二句问雷开有何忠顺可言,而纣赐金封赏。

    〔二一〕圣人:指下文的梅伯、箕子。 一德:同德。 异方:不同的处境。

    〔二二〕梅伯:纣时诸侯。吕氏春秋 行论:“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 箕子:纣之父辈。 详:章句本作“佯”,“详”乃其借字。佯:假装。据史记 殷本纪,纣暴虐,箕子谏,不听。于是箕子佯狂而为奴,隐而鼓琴自悲。

    〔二三〕稷:姜嫄之子,周民族奉为始祖。 元子:长子。诗 大雅 生民说姜嫄履大人迹而有孕生稷。 帝:天帝。 竺:即“笃”,厚,此指厚爱。

    〔二四〕燠:暖。据诗 大雅 生民,姜嫄生稷之后,弃之隘巷、平林、寒冰,而“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据墨子 鲁问及节葬、后汉书 南蛮列传所记,原始民族有杀弃长子之俗。后稷以长子而被弃,盖其遗俗。但既弃而又有鸟燠之等事发生,故谓帝何厚爱于他。

    〔二五〕冯弓:强其弓。参前“冯珧利决”注。 挟矢:带着箭矢。 殊能将之:言甚能统率各方诸侯。此指周文王之事。据史记 殷本纪载,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王,纣怒,囚西伯于羑里。闳夭等以异物美女献纣,纣赦西伯,并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专征伐。 二句即指赐弓矢、专征伐。

    〔二六〕惊帝:使纣震怒。帝指纣王。 切激:怒之甚。 逢长:繁衍昌盛,与上文“后嗣而逢长”意同。据史记 殷本纪,纣王囚文王,是因为纣杀九侯女而醢九侯,文王闻之窃叹,崇侯虎谮文王于纣,纣怒而囚文王。此盖指所谓“惊帝切激”者。 以上四句问为何文王受赐弓矢,甚能得诸侯之心;纣王既如此震怒,为何又封文王而使其繁衍昌盛。

    〔二七〕伯昌:周文王 姬昌。殷时为西伯,故称“伯昌”。 号衰:发号令于殷之衰世,殆指得专征伐。 秉鞭:执鞭。尚书 舜典:“鞭作官刑”,则“秉鞭”谓任官执政。 牧:治理一方之官。周礼 天官 大宰“牧以地得民”郑注:“牧,州长也。”

    〔二八〕彻:弃。 岐社:社,古代有国有天下者必立社以祭土地。西伯之社立于岐地,故曰“岐社”。周得天下,废岐社而立天子之太社,故云。 命有殷国:墨子 非攻下云文王时有“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即此意。此乃神话预示周将代殷。

    〔二九〕藏:宝藏。引申为一切家藏财物。 迁藏就岐:谓周太王因避狄人之侵,乃迁其财物,由邠至岐。 依:归依。 二句问太王迁岐,人民为何归依于他。事详史记 周本纪。

    〔三〇〕惑妇:指妲己,谓其以色惑纣。 讥:讥刺。尚书 牧誓记武王誓师,谴责纣“唯妇言是用”。

    〔三一〕受:古史多称纣为受。 兹醢:指梅伯之醢。 上告:上告于天。吕氏春秋 行论:“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以礼诸侯于庙。”即谓以醢分赐诸侯。故文王以此事上告于天,谴之也。

    〔三二〕亲:指纣。 以上四句问纣分赐梅伯之醢于诸侯,文王乃上告于天;何以纣受到了天之处罚,使殷之命运不可挽救。

    〔三三〕师望:即吕望,文王以其为师,故古称“师望”。 肆:市肆。 昌:文王名。

    〔三四〕扬声:高扬其声以求售。晏子春秋 内篇 谏上:汤“兑上丰下,倨身而扬声”;伊尹“丰上兑下,偻身而下声”,是“扬声”谓使声音高扬宏亮。 后:指文王姬昌。 以上四句问吕望在市肆屠牛,文王怎会识而用之;吕望鼓其刀而高声叫卖求售,文王又为何会喜欢他。

    〔三五〕武发:周武王 姬发。 杀殷:即伐纣,指武王忿恨纣之无道,射尸斩首之事,参前“到击纣躬”注。 悒:忿悒。

    〔三六〕尸:文王之木主,即俗所谓神牌。 集战:会战。史记 周本纪:“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以上四句问武王伐纣而射尸斩首,为何如此忿悒;文王刚死,武王载其木主伐纣,为何如此急忙。

    〔三七〕伯:长。 林:君。(尔雅 释诂)此处长君指纣。 雉经:以绳缢死。周礼 地官 封人:“置其絼”,先郑注:“絼,著牛鼻绳,所以牵牛者。今时谓之雉,与古者名同。”是“雉”此训“绳”。又古凡以绳悬颈而死谓“经”。是以“雉经”连用谓缢死,如国语 晋语二所谓“申生乃雉经于新城之庙”。纣死后,武王斩其首而悬之,亦曰“雉经”,史记 周本纪所谓“悬大白之旗”是也。二句问纣为武王之君长而被缢悬,这是什么缘故。

    〔三八〕感天抑墬:犹言触天抢地。墬,古“地”字。 二句问纣之将死,为何触天抢地,又有谁畏惧他。

    〔三九〕集命:降命。 皇天集命:谓上帝降命于殷,使有天下。犹诗 大雅 大明所谓“天鉴在下,有命既集”。 戒:警戒,此指使武王伐之。

    〔四〇〕受:即纣。 礼:与“履”通。履天下,谓践天子之位。 至:或系“周”之借字。亦犹“周”之训“至”,诗“轩轾”士丧礼作“轩”。 二句承上“何”字,问商殷既践天子之位,为何又使周取而代之。

    〔四一〕初:当初。此因纣不用贤而亡,故追叙汤用贤臣而兴之故事。此乃天问回环追述之例。 挚:即伊尹。 承辅:承担辅佐重任。

    〔四二〕卒:终。 官汤:即相汤,指伊尹任汤之相。 尊食:即庙食,指受殷之祭飨。 宗绪:世代相传。吕氏春秋 慎大:商王室“祖伊尹,世世飨商”。以上四句问当初汤以伊尹为臣,后又要他承担辅佐重任,为什么伊尹终于相汤,且庙祀世世不绝。

    以上第五段。问周代兴亡之事。

    勳阖梦生,少离散亡〔一〕。何壮武厉,能流厥严〔二〕?彭铿斟雉,帝何飨〔三〕?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四〕?中央共牧,后何怒〔五〕?蠭蛾微命,力何固〔六〕?惊女采薇,鹿何祐〔七〕?北至回水,萃何喜〔八〕?兄有噬犬,弟何欲〔九〕?易之以百两,卒无禄〔一〇〕。薄暮雷电,归何忧〔一一〕?厥严不奉,帝何求〔一二〕?伏匿穴处,爰何云〔一三〕?荆勳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一〕勳阖:吴王阖庐。荀子 王霸:阖闾“威动天下,强殆中国”,且与齐桓、晋文并举。则“勳阖”或系当时惯称。功绩卓著曰“勳”。 梦:寿梦。 生:姓。古人言子孙曰子姓。阖庐乃寿梦之长孙(史记吴世家)。 离:罹。散亡:指未得王位。据史记 吴世家,阖庐少时,寿梦死,其父太子诸樊立;后诸樊卒,阖庐未得立,故曰“少离散亡”。

    〔二〕壮:壮年。 武厉:勇武厉烈。 流:传播。 严:威力。或谓字本作“庄”,因避东汉明帝讳而改,以为作“庄”始与上文“亡”字叶韵。实则屈赋用韵,阳部的字与阳声诸部的字的合韵已多有其例,如阳蒸合韵、阳真合韵、阳元合韵等皆是。此是阳谈合韵。西汉时古韵阳谈二部通转之字已多。如诗大雅桑柔“民人所瞻”,校官碑引“瞻”作“彰”;又诗 魏风 陟岵“瞻望父兮”,阜阳出土汉初竹简作“章望”,是其例。 以上四句问阖庐乃寿梦之长孙,少时未得王位,为何壮年如此武厉,而能播其威力。

    〔三〕彭铿:彭祖,古传长寿者,善养性,能调鼎,至殷末七百余岁。参列仙传。斟雉:调合雉羹,即指调鼎而言。 帝:天帝。 飨:食。

    〔四〕受寿:指帝赐彭祖长寿。 长:当作“怅”,怅恨。“长”上朱熹本无“久”字,是。王逸注:“彭祖至七百岁(七原误作八,据庄子 逍遥游释文引校改),犹自悔不寿,恨枕高而唾远也。”则王逸本作“怅”。以上四句问彭铿调合雉羹,上帝为何要食用之;帝赐彭铿长寿,他为何还要怅恨。

    〔五〕中央:中国,此指周王朝。 共牧:共同治理国家。据史记 周本纪载,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袭之,王出奔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即此所谓“共牧”。 后何怒:后指厉王。据史记 周本纪,厉王奔彘之后,国人欲杀厉王太子。召公匿太子,并对国人言:“……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此殆所问之“后何怒”也。

    〔六〕蠭蛾:喻百姓。 微命:命小而贱。 力何固:指国人齐心合力袭逐厉王。 以上四句就厉王事发问,言周之天下由召公、周公共治之,厉王有何怼怒可言;百姓虽蠭蛾微命,而其力何为坚固若是。

    〔七〕惊女采薇:即“采薇惊女”。采薇,谓孤竹国君之二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参见史记伯夷列传)。惊女,惊动了妇女。据文选辨命论注引古史考,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 鹿何祐:祐,保佑。据路史 后记四注引类林,伯夷、叔齐不食薇,“有白鹿乳之”,或系古之遗说。

    〔八〕回水:指黄河之曲。水经 河水注云涑水“出河北县之雷首山,县北与蒲坂分,山有夷齐庙”。汉书 王贡两龚鲍传颜注:“马融云首阳山在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此“回水”即指首阳山在黄河之曲。 北至回水:庄子 让王:“伯夷、叔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焉。” 萃:集、止。指夷、齐兄弟同止于首阳山。 喜:或为“”之借字。礼记 郊特牲郑注:“炊黍稷曰。”又诗 豳风 七月“田畯至喜”郑笺:“古文以喜为。” 以上四句问夷、齐采薇而食,惊动了妇女,但白鹿为何又保佑他俩;兄弟二人北至河曲,虽止于此又有何食物可用。此盖言夷、齐至于河曲而饿死。

    〔九〕兄:指秦景公伯车。 噬犬:咬人猛犬。 弟:指秦公子鍼,景公之弟。

    〔一〇〕易:交换。 百两:百两金。 无禄:丧失食邑。春秋 昭公元年:“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晋。”传记其事略云鍼有宠于父桓公,轻视其兄。后畏罪而奔晋。事又见国语 晋语八。盖鍼在秦时,曾想得到景公之犬,以百金交换而兄不与;兄弟反目,鍼逃晋,丧失了所封之食邑。

    〔一一〕薄暮:傍晚。 归何忧:归去又有何忧。此指尚书 金縢所谓周公畏谗居东,三年不归,天大雷电以风,成王悟而迎归,故曰。

    〔一二〕严:指天降雷电以示其威。 不奉:犹言不从天谴。 帝何求:言天又何求于成王。 四句问傍晚时雷电大作,周公已归,成王又有何忧;如果连天谴都不遵从,天又何求于成王。此虽问古事,但与屈原遭谗外放而不得归相通,故以下至篇末,转而问楚事。

    〔一三〕自此以下至篇末,虽皆言楚事,但因有错简,故韵律不叶,文义难通。古今传本,歧异甚大,前人注释,异说亦多。今参校章句、补注诸本,以韵求之,以义探之,定原文如下:

    荆勳作师,夫何长先?悟过改更,我又何言〔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何环闾穿社,以及丘陵〔二〕?伏匿穴处,爰何云?是淫是荡,爰出子文〔三〕。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四〕?

    上述句次,只有一处更动,即“伏匿穴处,爰何云”移至“丘陵”句下;文字上只有一处改变,即从洪兴祖考异作“是淫是荡,爰出子文”,其余均未轻易原文。今略

    释其义如次:

    〔一〕此四句问楚庄王事,谆、寒部通韵。荆勳作师:言楚勳业在治兵。 长先:指楚庄王为五霸之一,为诸侯盟长。 悟过改更:史载楚庄王即位之初,逸乐不问国事达三年之久。后因大臣进谏,始觉悟而改正错误,革新政治,终成霸业。事见吕氏春秋 重言、史记 楚世家等。 我又何言:谓庄王前非而后是,我又有何话可说。此谓君有道,则可以霸诸侯也。

    〔二〕此四句问吴王阖闾伐楚破郢之事,以蒸部为韵。 吴光: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 争国:谓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而自立。 久余是胜:余,我,指楚国。句谓吴强大后战胜了楚国。 环闾穿社:闾,即闾里;社,即立社以祭土神之处。此言吴师入郢,闾社皆遭破坏。 丘陵:即陵墓,指吴军掘楚平王墓。事见史记 楚世家、吴世家。 四句谓君无道则受敌国欺凌。

    〔三〕此四句问楚贤相子文的出身,用谆部韵。伏匿穴处:谓隐藏在洞穴中,此指斗伯比与公之女通于洞穴中。 爰何云:犹“如何说”,难言也。出子文:出,即生。子文出身事,参左传 宣公四年。 四句言斗伯比与公之女相通,这事又怎么好说。事虽淫荡,却生出了贤相子文。此言国之治乱在于有无贤臣。

    〔四〕此三句问楚成王弑其君堵敖而自立之事,用阳部韵。堵敖:史记 楚世家作“杜敖”。不长:指被弑。试上:言成王杀其君堵敖。“试”古与“弑”通,指弟以臣杀君。 自予:自立为君。 弥彰:愈益显赫。 三句乃屈原将楚国史事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诘问。谓我早说堵敖的命运不会长久,但为什么弑君自立者反而忠名愈显?此言怀王信谗,国运难保,但如子兰等劝怀王入秦而不返,此与弑君何异?何以反而身登令尹之显位?

    以上第六段。问古今各国杂事而以楚事终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