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田园福妻:夫人她艳冠群芳 > 第70章 何方神圣

第70章 何方神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宋雪薇眼见气氛恰好,连忙把握住时机,语气温婉而又不失迫切地继续说道:“是啊,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过去了,假使那宋若清能够亲眼见到夫人您现今这番光景,我真想知道,他的心底是否会泛起哪怕一丝悔意。”

    言罢,她目光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期待,似乎想从寂空那里得到某种确认。

    然而,出乎她的预料,寂空只是轻轻抬起那双深邃的眼眸,淡淡地瞥了她一眼,随即又恢复了平日里的沉静,没有如她所愿接下这个话题。

    那眼神里似乎包含了千言万语,却又吝啬于吐露半分,只留下一片宁静给空气中回荡。

    “若轻风师弟确实对此感到好奇,不妨亲自去向宋夫人询问,或许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寂空的话语虽淡,却字字珠玑,直截了当地点破了宋雪薇内心未曾明说的好奇与探寻之意。

    被寂空如此坦率地点破,宋雪薇脸上不由得掠过一丝尴尬的笑意,同时心中也悄然生出了疑惑的涟漪。

    她不禁暗自思忖:难道自己的心思就如此易于被洞察?在这位神秘道长面前,自己的一举一动竟如此透明无遗?

    时光流转,转眼间已是第三天,宋雪薇的身体状况仍未见好转,晚膳时,摆在她面前的餐盘分量明显较之往日减半,显得格外冷清。

    她虚弱无力地用筷子挑了几粒米饭送入口中,每一次咀嚼都仿佛耗尽了全身的力气,伴随着这不计其数的叹息,心中的郁结也愈加深重。

    “春菊,你告诉我吧,这个宋若清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与夫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一段过往?”宋雪薇的声音中夹杂着无奈与困惑,再次向身旁一直陪伴的侍女春菊发问。

    春菊脸上的表情波澜不惊,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无法触动她分毫,嘴角依然保持着那抹温柔而神秘的微笑:“道长心存疑惑,大可以直接向夫人求解,春菊相信,夫人自有分寸。”

    闻言,宋雪薇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内心的那份好奇与不解被强行按捺下去。

    在这一瞬,她暗暗立誓,待到自己康复的那一天,一定要亲自揭开这层迷雾,探知宋若清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为何能让这偌大的国公府上下,都对他保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讳莫如深。

    在这不紧不慢流逝的半个月里,宋夫人的身影再也没有踏入过这幽静的院落,仿佛被忙碌的家务事彻底绑定。

    春菊,那个平日里还算勤快的丫鬟,也仅在每日三餐之时,匆匆现身,留下食盘后又迅速隐于门外的琐碎之中,留给宋雪薇的,便只有那一室的清寂与漫长。

    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让宋雪薇感觉每一秒都被拉长了许多。她开始渴望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哪怕只是一场无声的交流也好。无奈之下,她只好求助于那些沉默却满载智慧的书籍,让它们成为她这段孤寂时光中的唯一伴侣。

    幸运的是,她的住处与一座藏书丰富的书房仅一墙之隔,仿佛是命运特意为她安排的一片知识的海洋。

    走进这座书房,一眼望去,书架上排列的不仅是各式各样的古籍,还有现代思想的碰撞,透露出前任主人广泛且深邃的兴趣爱好。这位神秘的藏书人,显然也是一位嗜书如命的雅士,与书为伍,乐此不疲。

    宋雪薇轻轻翻开一本覆满尘埃的旧书,书页间散发出的淡淡霉味混合着历史的沉淀。她的目光落在那些密密麻麻、字迹工整的批注上,不禁心中暗惊。

    每一页都记录着前任读者的心路历程,宛如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她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个夜晚,一盏昏黄油灯下,一位心怀壮志的男子,正凝神静气地研读着这些杂学书籍。

    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嘴角上扬,每当灵感闪现,便迫不及待地在书页的空白处,用工整的小楷书写下自己独到的见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知识的热爱与探索未知的热情。

    令人不解的是,这批注的笔迹无论是在杂书抑或是那些《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的扉页上,都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

    由此推断,这位藏书的主人不仅学识渊博,且涉猎广泛,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男子的身份猜想,自然源于这样广泛的知识兴趣与那严谨却不失温文尔雅的笔迹风格,这在当时,往往被视为士人学者的标志。

    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尽管书房整体干净整洁,空气中还隐约飘散着松木的清香,但部分书架上的书籍却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好似它们的主人在某次求知的狂热中,无暇顾及周围的秩序,任由书籍散落一地,随意堆叠。

    而负责打扫的丫鬟,或许是出于对主人习惯的尊重,又或是不敢擅自变动书房的布局,只是小心翼翼地绕过了这些“知识的障碍”,保持了书房的原始状态。

    面对这一地的凌乱,宋雪薇虽然心中略有不适,但考虑到这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与尊重前任的习惯。

    她最终决定不做任何整理,只是轻轻叹了口气,继续捧起手中的书卷,让自己的心灵在文字与遐想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以此慰藉这份难言的孤独。

    这一日,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宋雪薇静谧的书房内。她手捧着一本古朴泛黄的《江河经注》,封面略显磨损,却无损其承载的厚重知识。

    这本古籍不仅记录了浩瀚如织的河流脉络,更是在每一处重要的水域旁,附上了前辈学者精心批注的防治洪水之策,字里行间透露出深邃的智慧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其中,关于黄河的部分尤为引人入胜。

    批注中不仅提及了历史上的多次洪灾及应对之法,还深入探讨了几年前曾沸沸扬扬的黄河改道之争。

    那些见解如同锋利的匕首,直击要害,指出改道工程若能成功实施,不仅能有效缓解洪水灾害,更能为沿岸百姓带来期盼已久的安宁与富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