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护城河竣工?
朝堂之上,谢灼与其他工部的同僚一起双膝跪地,垂着脑袋听着工部尚书裴尚书高声向秦昼禀报护城河修缮竣工的消息。
秦昼面无表情地听完后,微微颔首,表示已经知晓。
裴尚书见状,便开始念起了有功之臣的名单,当念到谢灼的名字时,秦昼特意多看了一眼下方跪着的青年。
谢灼感受到了上方传来的视线,神色越发恭敬。
然而,接下来秦昼的一句话,却让他如坠冰窖。
“此次护城河修缮工程虽已竣工,但朕听闻在施工期间,有不少匠人受伤,甚至还有人丧命,这是怎么回事?”秦昼的声音冷冽无比,带着一丝质问。
裴尚书额头冒汗,连忙回道:“圣上息怒,此乃意外,微臣已命人妥善处理伤者后事,并给予了赔偿。”
“哼!既然如此,那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朕看你们工部是越来越不像话了!”秦昼猛地一拍龙椅扶手,站了起来,吓得众人纷纷低头。
“圣上息怒,微臣一定会彻查此事,给陛下一个交代。”裴尚书连连叩头,心中却是叫苦不迭,他怎么也没想到秦昼会突然发难。
谢灼沉思,秦昼一般不会发这样大的火,而今恐怕是真的动了怒。若是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恐怕整个工部都要遭殃。
整个朝堂鸦雀无声,半晌,谢灼一撩官袍上前:“圣上,微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秦昼冷冷道。
“陛下,此次事故虽是意外,但也暴露出工部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微臣建议成立一个监督组,定期巡查工地,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同时,对受伤匠人的家属给予更多补偿,以安民心。”
秦昼微微皱眉,目光盯着下方的这些朝臣,思索片刻:“嗯,此法可行。谢爱卿所言甚善,那就由你来负责监督组之事。若再有差错,朕唯你是问。”
“微臣领旨。”谢灼松了口气,磕头谢恩。
下朝后,裴尚书看着谢灼,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没想到你小子还挺有主意,这次算是躲过一劫。以后可要小心些,伴君如伴虎啊。”
谢灼深知此次整个工部都差点儿遭殃,若不能将功补过,恐难逃牢狱之灾。
“是,下官多谢尚书大人提点。”谢灼拱手。
谢灼开始着手组建监督组,他前往军营亲自挑选了一队官兵,派他们两人一组前往各个工地巡查。
在巡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匠人本身的条件就很艰苦,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工部的官员却对此视而不见。
谢灼决定先从改善他们的作业环境入手,向户部申请了一批银两,购买了必要的劳保用品,安抚了一些家属。并强制执行了安全制度。
同时,他也在暗中调查事故的真正原因。
不久,谢灼发现了端倪。在工地巡查时他在基架的隐匿处看到了几道整齐的划痕,而且还挺深。
很显然是有人故意破坏了工地的设施,导致了这些匠人受伤。但可惜的是目前并没有查到是谁干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谢灼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一天,谢灼在巡查时,在角落里偶然间听到两个匠人的对话。
“听说这次的事故是有人故意搞鬼。”其中一个偏瘦弱的声音压的很低。
另一人苦脸道:“是啊,我也听说了,可是咱们都是小人物,哪敢得罪那些大人物啊。”
谢灼心中微动,示意跟着的两个官兵上前:“你们知道是谁干的?”
两名匠人对视一眼,摇了摇头:“我们也只是听说而已,具体是谁就不清楚了。”
谢灼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来得从其他方面入手了。
当晚谢灼回府后,李典从门房那接到了一封信件,信封上面写着“谢员外郎亲启”,觉得应该与护城河一事有关,便直接递到了谢灼手上。
谢灼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明日巳时,城东茶馆一见。”没有落款。
谢灼眼神一凝,直觉告诉他,这封信与护城河一事有关。
提前来到城东茶馆,谢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没过多久,一个身穿黑色层叠暗绣云纹长袍的男子径直走到谢灼面前,“你就是谢灼?”
“正是,阁下是?”谢灼不动声色的打量。
“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手中恰好有你想要的。”男子懒散的斜靠在窗沿。
谢灼面色发沉:“愿闻其详。”
男子坐了下来,端起茶杯轻呷:“故意指使手下在工地上动手脚,想要制造事故,嫁祸给工部的人谢员外郎在查吧。”
“满朝的人都知道。”谢灼轻笑,“你有什么条件?”
说完侧头好整以暇的看着他。
“呵,员外郎当真爽快。”男子戏谑的勾唇,声音里带着愉悦,“先欠着吧,日后自会告诉你。”
谢灼颔首表示可以,随后一直盯着他,只叫他浑身发毛。
男子也不废话,从袖中抽出一封信件递给谢灼,“你要的东西,都在这里面了。”
谢灼接过信件,打开一看,果然是这件事的元凶,只是这人
“呵。”他意味不明的冷笑一声,收起信件看向男子,“你为何要帮我?”
男子撇了撇嘴,“不过是看不惯某些人的所作所为罢了。”
“不管怎样,多谢。”谢灼拱手。
“不必客气。”男子站起身,“我相信你会好好利用这些证据的。”
说完,便离开了茶馆。
谢灼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御书房内,谢灼将元凶和证据一并呈给了秦昼。
秦昼看完后大怒,下令让谢灼协助大理寺严查此事。
当谢灼带着一队禁卫军围在王府门口时,眼底一片平静。
工部侍郎王富之,太保王岩之三子,十岁考上童生,十八岁考上榜眼。
在工部任职十七年,十七年内,贪赃枉法,枉顾君恩,贪墨共计白银七十三万两。
正所谓常在岸边走,哪有不湿鞋。
这不,一张纸就全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