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酒,将所有的《水浒》好汉们捆绑在了一起
【叮!系统检测到宿主正陪苏轼喝饮料。
【接下来,为所有人讲解《水浒》里好汉们喝酒的故事。
【《水浒传》中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北宋末年。那时的小市民经济很发达,世俗生活很丰富。史料记载,京师东京有一万多家脚店。脚店,区别于高档的“正店”,类似于【现在的小酒馆。可以想象社会上的饮酒之风,很盛行。
【翻开《水浒传》,那些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场景,时常可以看到。譬如武松,他在景阳冈山下的小店,喝了十八碗酒。十八碗?我的天呐,那不得把肚子撑炸!我承认武松的酒量惊人,但不会是这样胡乱地往口里灌!
【其实,站在今日的角度看,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那时的酒,大多是酿造酒,不是如今的烧酒。至于烧酒技术,是在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从西亚传进来的。有了这种技术,才可能产生度数很高的白酒。武松喝的酒,酒精度大概在10度以下,而且碗也小。喝个十八碗,有什么困难?至于烧酒,其度数可提炼至40度到70度,豪放如武松者,恐怕最多喝三碗便醉倒了,还何谈上山打虎?
【很多时候,武松在小酒馆坐下,一旦店小二说话啰里啰嗦,他会说:“只顾筛来。”他不说倒酒,而说“筛酒”。从这个“筛”字,大致可看出,那酒就是酿造酒。当时的法律规定,酒由官营,在某些地方,允许少数人酿酒经营,但严格控制数量。老百姓对酒的需求量很大,但对官家出售的酒多不满意,因此有人铤而走险,造了酒曲,暗中销售。朝廷也知道这个情况,并严申法禁:“民持私酒入京城五十里,西京及诸州二十里者,至五斗处死。”(出自《宋史》第138卷)贩卖私酒的人,应该很多,严重扰乱了官酒的市场,所以官府才会用重典严惩。
【按照这个逻辑,水浒好汉们在梁山上喝的酒,不可能回去官营的店子去买,至于小酒坊,他们也不大放心。他们喝的酒,只有两个途径:自酿、抢劫。《水浒传》第20回记载,晁盖率兵打败了官兵,大摆宴席,“众头领大喜,杀牛宰马,山寨里筵会。自酝的好酒,水泊里出的新鲜莲藕……”。据此可知,他们喝的大多是自己酿造的酒。
【那么,他们喝的酒,使用什么粮食酿的呢?京都汴梁酒户酿酒,多用糯米,度数在13到17度之间,颜色是浅黄色的。而山东梁山一带,民众喜用大米酿酒,其色乳白,度数仅为8度左右。好汉们喝这样的米酒,像喝糖水一样,多喝几碗,也算不得什么稀奇事了。
【好汉们的生活是粗犷豪放的,与上层社会人士的精致饮酒风,是完全不同的。
【《水浒传》第39回里,记录了宋江在浔阳楼喝“蓝桥风月酒”的故事。这个酒,在北宋末年就很有名。高宗南渡后,当时临安的一个诗人吴儆,也喝了这个“蓝桥风月酒”,很高兴,便写诗记录:“便恐鵷行须簉羽,蓝桥风月两相忘。”稍后的大学者周密,在其《武林旧事》中,提到了几种好酒:“蔷薇露、流香酒,蓝桥风月酒。”这样的酒,仅看看名字,便醉了。老祖宗的审美,档次很高啊。我觉得“蓝桥风月酒”“蔷薇露、流香酒”排列在一起,或许带着果香或者花香。
【酒除了给人肠胃上的欢乐,还有很多的社会作用。譬如入伙、赏赐、结交、赶路、庆祝和招安等等。好汉们对酒的痴迷,体现了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在自由与迷狂之间摇摆。
“酒能成事,酒也能败事”。一次,宋江喝多了,在“重阳节菊花大会”上,醉醺醺地填了一首词,其中说:“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武松、李逵等人是坚决不同意与朝廷合作的,自然大怒,当场发作。
【宋江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痛骂李逵。但他知道武松的背后还有鲁智深等二龙山系的很多好汉,不敢得罪,只能劝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
【随后,宋江清醒了,把这件事处理好了,没留下后遗症。这才有了后来再次接受招安,替皇帝平定方腊等事。
【酒,在梁山好汉们的眼里,既是情感的催化剂,又是疏通经络、缓解疲劳的“良品”。没有酒的滋润,好汉们的豪气要减去八分。酒,将来自不同阶层的好汉们捆绑在了一起,构成了汪洋恣肆的江湖文化。】
————
北宋-将军-张叔夜:天幕,你讲的全是假话,哪里有什么水浒好汉。宋江等人的起义,没几个月,就被我给灭了。
明-小说家-施耐庵:我没说真的,里面的故事都是假的,但有生活原型啊。
……
【叮!在唐代,中国已有了报纸的雏形,那时叫“邸报”。古代的邸报主要刊登皇帝诏令、臣民章奏等,作用仅限于传递政令信息,阅读者主要是各级官吏。保存至今并影印出版的有《万历邸钞》等等。
【满清政府发行的报纸叫《京报》,上面刊登的是上谕、奏折、宫门钞,只限于官员之间传阅。外地报房,翻印京师的《京报》,再递送到各级官府。《京报》是国内时政的重要窗口,满足了上层人士对时事的获取欲。目前的《京报》实物,大多为光绪、宣统时期的。
【当时间的齿轮转到了1813年,两名英国人乘坐商船来到广州,恰巧那时朝廷“禁止西人传教”。两人只能离开广州,前往马来西亚,在那里创办了世界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其大部分内容为劝诱中国人信奉基督教。该报在中国华侨居住地广泛散发,对着一些华侨归国,该报亦被带回中国。这是中国老百姓第一次接触到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实烈来到中国,偷偷在广州印刷了中文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郭实烈办此报的目的是想改变中国人的落后观念,从而皈依基督教。鸦片战争后,外国人纷纷来华办报,试图通过文化来影响这个国家的民众。当时的报纸类型不拘泥于宗教,还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
【第一份中文经济报纸出现在香港,名为《香港船头货价纸》。其实是英文报纸《the daily press》附增的中文版。香港处于远东转口贸易的枢纽,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自然增大,便有了这份报纸的出现。但随着众多华人进入香港谋生,还出现了很多种中文经济报纸。这类报纸,采用双面印刷的形式,新闻很少,商业广告很多。
【至于无人不知的《申报》,是英国商人美查来上海,于1872年与三位友人合伙出资创办的。《申报》为了扩大影响,敢于揭露黑暗,为民请命。譬如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申报》社长多次派人追踪报道,披露案件中的疑点,并发文痛责官府滥用酷刑。报纸面世,舆情大哗,朝野惊动。1877年,朝廷令刑部复查,小白菜和杨乃武才得以沉冤昭雪。
【《点石斋画报》是一份旬刊画报,随《申报》附赠。鲁迅先生瞧不起上面的“猎奇”、“时事”等通俗图、文。其实,那些内容,正是那个时代大众所渴望知道的,属于通俗文艺,不可一笔抹杀。
【中国人艾小梅紧随其后,创办了《昭文新报》。王韬创办了《循环办报》。他们的目的均是开启民智、鼓吹变法。还有一份湖北新军办的报纸《大江报》。当时第八镇标统李某长期吃空饷,经记者搜集证据,撰文发表后,李某被上级撤职查办。广东人办的《平民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靠不住》:“办理新政,粉饰敷衍,潦草塞责,有名无实,靠不住;大清银行之长方纸币,道士和尚的符咒经疏,靠不住……”这篇文章代表了广大民众对清政府的憎恶。
【还有一份特殊的报纸《字林西报》,全是英文,看的人应该很少。此外,还有休闲小报如《消闲报》、《笑林报》、《繁华报》等等,满足了人们消遣心理。
【各种报纸,像一把把铁钳,撬开了满清老大帝国的窗户,使民众见到了外面的光明,从而觉醒、抗争。报纸可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