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幕直播,苏轼摆烂吃瓜当疯批 > 第039章 李时珍和吴承恩“跨界打卡”

第039章 李时珍和吴承恩“跨界打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明代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家喻户晓,是“四大名著”之一。

    【也许,你并未注意,《西游记》里面的一些桥段,掺杂了医药学的知识,竟然与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有关联。

    【李时珍与吴承恩生活在一个时期。李时珍比吴承恩小14岁,他们在明代宗室荆王府当差,因此认识了。

    【吴承恩体弱多病,常请李时珍给他诊病。时间长了,吴承恩从他那里获得了,很多与中草药有关的治疗偏方、传奇轶事。这些素材被他巧妙地“嵌”在了小说里。譬如孙猴子给朱紫国国王看病,采用的是悬丝诊脉的方法。

    【这个桥段的真实情况是,李时珍曾为王妃看病,不能直接触摸手腕,只能采用折中的法子:悬丝诊脉。孙猴子运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察觉到国王患了“双鸟失群”之病,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抑郁症、消化不良症。他将大黄、巴豆(各一两)、白龙马尿、锅灰,揉在一起,搓成一种药丸,名叫“乌金丹”。

    【国王服下后,心胸宽泰、气血调和,吃饭香,睡得好,全好了!有关这个方子,在《本草纲目》里可以找到。

    【《西游记》第24回云:“万寿山山中有一座观,名唤五庄观。”那五庄观里有异宝,叫做草还丹,又名人参果。“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猪八戒、孙猴子偷吃了几个“尝鲜”。

    【当年,李时珍曾带着弟子庞宪,到太和山下采药,听山民说山上长生不老仙果,就想看看到底是啥玩意儿。上山后,被军士拦住,才知道那些仙果是专供皇室的,一般人不得入内。但李时珍很好奇,在深夜摸进去,摘了几个仙果、几片叶子。

    【回到山下,睡到天亮,经过他的研究,发现那不过是榆树果子的变种,名唤“榔梅”。他后来在《本草纲目》第29卷中写道:“榔梅出均州太和山,杏形桃核。气味甘酸平,无毒,主治生津止渴,清神下气,消酒。”

    【且看《西游记》第1回里的顽猴“扯葛藤”、“煨山药,煮黄精,捣茯苓、薏苡”等情节,里面的中药在《本草纲目》中处处可寻。又比如:“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吴承恩用乌头等9个中药的名目,抽象地描写了敌方战败后的惨烈画面,耐人寻绎玩味。

    【第21回,孙猴子与妖怪战斗,眼珠被伤,感到酸痛。一个老者给了孙猴子“三花九子膏”,说是能治疗眼疾。第86回,孙猴子与猪八戒救了山中樵夫得儿子。樵夫设宴感谢,桌子上大多是素菜药膳: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嫩焯黄花菜,酸齑白鼓丁。白漉狗脚迹,烂煮马蓝头。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上,倒灌窝螺扫帚荠。碎米荠,莴菜荠,几品清香又滑腻。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麦娘,娇且佳;破破纳,不穿他;苦麻台下藩篱架。雀儿绵单,猢狲脚迹;油灼灼煎来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灯娥儿飞上板荞荞。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这里面的黄花菜、马齿苋、雁肠英等菜名,是蕲春等地独有的野菜名,有强烈地方色彩的俚语趣味。由此可看出,吴承恩很蕲州的本草文化。

    【这种写法,丰富了《西游记》的饮食生活,增强了小说的生活情趣。最重要的是,这些中草药的名目,都可以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看到。

    【我们现代人,喜欢在短视频或朋友圈“晒”美食、爱情、友谊、孩子等等。古人如何表达友谊呢?特别是那些文化人,干脆就把对方得知识体系砍一刀,“搬运”到自己的书里,譬如明朝的大网红吴承恩和李时珍。跨界打call,非一般的感觉。】

    ————

    明-神宗-朱翊钧:老李,你这家伙不地道,你真美厉害,为何离开太医院,离开朕,回到你的老家呢?赶快给朕回来!否则连你全家都抓去。

    现代某地的短视频博主:距离说吧,《西游记》里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卜)、山药、黄精……其它的如第67回、第69回、第79回、第82回、第100回,里面菜单基本相同。他们一行人走了那么多地方,难不成每个地方的饮食风是一样的?不可能吧。这只能说明吴承恩孤陋寡闻,是个穷二代!他根本没钱当旅游主播!也就不知道别的地方的风土人情了。

    ……

    明-民间写手-吴承恩:我一辈子缺钱,晚年靠卖文为生,哪有钱出去旅游?《西游记》这本书没给我带来多少听读收益,但我满足了。这本书必将传世!

    ……

    苏轼扔掉拐杖,又吃了几个生蚝。

    【叮!古人也有“生鲜速递”和“海外购”。

    【唐玄宗下令各路驿站,运送岭南的荔枝到长安,这件动用驿站进行“生鲜速递”的荒唐事,诸位都熟知,就不再赘述了。

    【同样是在唐代,本是运送军事情报、公文的驿站,还被用来给皇帝老儿运送蟹等水产贡品。当时,平原郡(在如今的山东境内)的蟹闻名遐迩。“平原郡贡糖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斫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毡密束于驿马,驰至于京。”(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平原郡的河间地区,到了冬天,河面结冰。此时,附近的农民在夜晚擎着火把,砍破冰层,将老狗肉放在水面诱捕蟹。蟹闻到老狗肉的腥味,浮出水面。农民们趁机捉住蟹。天寒地冻的,费功夫、费精力,因此每只蟹价值百金。为了保持蟹的鲜活,当地官员还要求用毛毡把蟹裹起来,捆到驿马上,日夜兼程,送到长安。这种劳民伤财的奢侈事,唐代的几个皇帝没少干。

    【明朝的永乐皇帝特别爱吃鲥鱼,因此,鲥鱼也进了他的生鲜速快递清单。鲥鱼生活在海中,但在每年的四到六月,会从海里游回长江,到淡水里繁殖产卵。做完这些事,它们再游回大海。

    【为了把这件事办好,让皇帝开心。南京的地方官吏专门造了鲥鱼厂,里面还有冰窖。每年鲥鱼来到江里的时候,便下令附近的众多渔民撒网捕鲥鱼。捕捞上来的上等鲥鱼,会被送到冰窖冷冻保存。“然诸味尚可稍迟,惟鲜鲥则以五月十五日进鲜于孝陵,始开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以七月初一日荐太庙,然后供御膳。其船昼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换,急如星火。”(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船舶通过大运河,昼夜行驶前往京师。每到一地,要求当地官员快速提供冰块,保持鲥鱼的新鲜。皇帝的期限是六月底前送到京师,因为七月初一要举行太庙祭祀。剩下的大部分鲥鱼,交给御膳房保管。

    【万历时期的朝臣于慎行得到过皇帝赏赐的鲥鱼,曾写诗道:“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口鲜鱼的背后,是底层民众的血与泪。

    【满清入关后,统治者也追求口腹之欲。比如康熙帝,他也喜欢吃鲥鱼。他下旨告诉采办官员:鲥鱼捞上岸,直接放小冰块,装到铁匣子里,通过驿站,昼夜不息运往京师,时间不得超过三日。

    【他这样苛刻的要求,也不过是为了吃一口鲜鱼。但对于驿站送货的人来说,无疑是压力山大,甚至在路上猝死。当时的浙江钱塘人沈名荪目睹此事,曾写过《进鲜行》进行辛辣的讽刺:“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

    【这一路上,为了保持鲥鱼的安全送达,死了多少人和马,统治者是满不在乎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封建统治者宣扬的“爱民如子”的理念,全是骗人的鬼话。

    【至于中国之外的那些物品,早就通过远方的商人运送而来了。最早的“海外购”,是由汉代的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而带回来的,品种有葡萄、石榴、芝麻等。隋唐时期,国力强盛,除了陆上的“丝绸之路”,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往东可到朝鲜、日本,往西可到波斯湾得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进行各种贸易。

    【特别是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势头正盛,朝廷在广州、泉州等处设置了几个市舶司,专门管理与外国人的商品交易事务等等。

    【中国进口的商品品类繁复,多达几百种,主要是象牙、香料、药材等。到了明代晚期,南瓜、玉米、番薯等进入中国,养活了很多人,到清代产生了人口大爆发的现象。

    【古人的生活不是呆滞的,早就融入了全球化,只是那时候,那波社会发展的红利,还没有普及到老百姓那里而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