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离家
程爱国该走了,成阳阳一家人把他送到县城火车站。
“二哥,你下次什么时候能休假啊,要照顾好自己。”程阳阳眼睛红通通的。
程爱国用力揉了揉程阳阳的小脑袋,“有假会给你写信的,想要什么给我写信,还有啊,别着急嫁给秦望,咳,清清那边,你多照顾一点。”
程阳阳点了点头,“让你不和娘说吧,她都不能来送你,你记得一定要好好的,家里那么多人牵挂着你呢。”
“你哥命大着呢。”程爱国敲了敲程阳阳的额头。
发车的时间快要到,程父程母和程爱国说了几句话,程爱国就上车了。
火车开的越来越远。
……
这几天村子里出了个热闹事,之前在城里工厂上班的周智回来了。
一回来就找程父要地,说要盖房子。
程阳阳在和村里大娘们闲聊中还得知,自从周智这盖房的消息传出来,再加上那青砖一推车一推车的弄来村里,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了,听说天天有媒婆上门,要给他介绍对象。
有个大娘还吐槽:“那周智眼光高着么,听说媒婆上门好几个了,一个都没看上,也不知道要娶个什么样的。”
村里盖房子,基本上就是自己买材料,请村里年轻人帮着盖,然后包点饭这样子,那个周智给的钱多,程爱岗也去了,给他们小家庭挣点补贴。
村里很少有青砖房,周智家里要起青砖房子,附近村子的媒人都上门了,那适龄的姑娘是一个个的见,程阳阳还跟着去看了几次热闹。
这会农村相亲,多在傍晚,两个人见一面,基本就定下来,不久就会定亲结婚。
一个月过去了,周智都没看中人,村里说开始流言纷纷,议论他太挑剔了,程阳阳平时下班在路上都能听见好多次讨论这事。
程阳阳听了几次以后就不感兴趣了,她觉得多相相也没问题,结婚又不是买菜,看着这个好就买走,两个人要相伴一辈子的,互相喜欢也很重要。
她没想到,她会被拉进这个事里。
她刚出门,准备去找李清清,自家估计是觉得直接把信寄给清清不太好,便把给李清清的信也塞到了她的里,她现在成了两人的鹊桥,出门没走多远就被人拦下来了。
拦住程阳阳的,她正巧还认识,是上次给她二哥说亲的那个媒婆。
程阳阳有些迷茫,这次是要给她三哥说亲?但是怎么不直接去她家。
“大闺女,这事其实我也不该找你,你也还是个闺女,找你不太合适,但是也没有其他人了,这不就麻烦你一下。”媒婆绕了半天也没说要干啥。
“大娘,你有啥事?”程阳阳直接问道。
“就是,我听你们青牛村的人说,那个李清清知青在村里关系和你最好,周家的小子周智,特别喜欢她,这不为表重视,特地请了我这个十里八乡最出名的媒婆帮忙说亲,李知青一个小姑娘下乡来这里,也挺辛苦的,我也不好直接上门找她,你看周家家里条件又好,那大房子,村里有几个,她嫁过去在这里也有个依靠,是吧。”媒婆絮絮叨叨说着。
程阳阳差点脱口而出说李清清有对象,话到嘴边,又想起来她目前是唯一知情人,这事不能说出去。
那个周智,她见过几次,人长得一般,说话还总一个高高在上的态度,就觉得自己以前是城里厂子里的工人,就比他们这些在土里刨食的农村人好贵,程阳阳是一点都看不上他,更别说配得上李清清了,再说了,别人不知道,她还不知道,那是厂子改制,他被裁员了。
程阳阳正想该怎么说,又传来一个声音,:“你还十里八乡最出名的媒婆呢,这点道理都不懂,你上门说亲,找人家一个还没嫁人的小姑娘?你们村又不是没出过这种事,不都是找的大队长,怎么到你这就找人家小姑娘的好朋友了。”
“再说了,人家李知青可是我们小学老师,人家家里条件又好,那周智哪配得上人家。”村里好些大娘都给周智介绍过对象,周智都没看上,拒绝态度还不好,惹恼了挺多人。
媒婆有些心虚,她知道女方条件以后也觉得两人不太合适,但是那周智给的钱多,她就接了这个活,她反驳道:“你们整个青牛村,有几家人是青砖大房子,而且有的那几家,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人家周家说了,他们还住老房子,这青砖房是给周智的婚房,就小两口自己住。”
不论哪个年代,大家结婚对房子都格外的重视,媒婆这几句话说到了几个大娘心坎里,不过她可不认同,她二哥又不是盖不起,再说了,以后她发达了,给她二哥买个四合院当婚房!
程阳阳开口道:“大娘,这事不管怎么说,你来找我都是不合适的,该什么流程你就走什么流程,我还有事我就先走了。”程阳阳说完就溜了,她还得去送信呢,顺便问问能不能给她看看,她可好奇她二哥和李清清咋说话的,而且这事也得提前和清清知会一声。
媒婆不知为啥,没来他她们家,吃晚饭时,程阳阳在饭桌上说了这事,程母皱了皱眉,“老大,那周智家房子快盖完了吧,你明天别去了,他们家人,我们少接触。”
程爱岗点了点头,他也不想去了,虽然当时说给的工钱高,但是干起来以后,周智这也挑刺,那也挑刺,还说要扣工钱,提供的伙食也不好,他都吃不饱,好多人都不想干了,但是又是一个村子的,也不好意思干一半就不干了。
第二天,那媒婆来了,这次来还带了一些东西,说是要是李清清应下来,这就是见面礼。
程阳阳瞅了一眼,瘪瘪嘴,嘁嘁嘁,就几块破布,一点饼干啥的,她还以为能拿出什么值钱东西。
程父示意,让和花去知青点把李清清叫过来。
青牛村还是第一次有这种事,以前基本都是知青和村里人谈了对象,自然而然结的婚,其他知青一听也跟着来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