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我爱读三国
9月30日
下午上完课后便是真正的开始放假了,有三天。满是信心地以为依儿会回来呢,还想着终于能够见着依儿了,但是却终于让我失望了,依儿并没有回来。终于明确了,我对放假确实是没什么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像现在这样子给我放了假,并不怎么特别开心的事。只是对于放假而言,我们作为学生就会有这一种看法,上课的时候会希望学校给放一个假,让自己得以轻松轻松,而等到真正的有假放了,却又觉得,放假真的是有些无聊了。本来还想着如果依儿有回来的话,我还对放这一个假有些感激,而现在,依儿并没有回来,这一个假放得又不那么起作用了,放与不放对我而言都不太要紧了。不过现在,还是给我放假了,有假放也好,总比待在学校舒服些,心情也舒畅些,自由真是好啊。本来在得知依儿未回后想去给依儿发送一封邮件,但后来想想又打消想法了,没什么实际意义,依儿也许就之前那些都还没有打开来看,她应该没有去看她的邮箱吧。
今天一整天我都没有给迎春妹妹打过电话,只是在临近睡觉的时候,分别给依儿和迎春妹妹发送了一条短信,但截至目前为止,她们二人谁都没有回复我。不知道她们是否收到了信息,亦或是看到后选择视而不见呢?罢了罢了,想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看看未来几天我能够把自己束缚到什么程度吧,干脆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多看些书好了,反正哪里都不想去。
唉,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吧,感觉脑子里面空空如也,而且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终于没有再写那些有关于学习的废话了,这样一来倒是省下了不少笔墨呢,日后也要继续保持才行啊。
真是搞不懂,真正感到生气甚至愤怒的人究竟是我本人,还是“另一个我”呢?换句话说,难道是我出现了所谓的“人格分裂”或“双重人格”吗?否则的话,我怎么会险些与班上的同学直接动手呢!要知道,这可完全不符合我在这所学校一贯的行事风格呀。通常情况下,我在校园内都是表现得十分冷淡孤僻的。
我躺在床上,反复思考着今天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我会突然变得如此易怒,甚至想要动手打人?难道真的如我所猜测,我患上了“人格分裂”症?
不,这不可能。我决定从明天开始,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一定要找出问题所在。我回忆着自己的每一个举动和内心的感受,然而,一切似乎都很正常,没有什么异常之处。
当我独自一人在家时,那种奇怪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我感到一股无名的怒火在胸中燃烧,仿佛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催促我释放这种情绪。
我拼命克制着自己,告诉自己这只是错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我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智。
我爱读《三国》,我真的很喜欢读《三国》。诸葛亮的智,常山赵子龙的勇,还有西凉马超的狂……另外的我对于枭雄曹操也是有下过一番功夫去研究的。然而今天,在跟几个同学说到《三国演义》,说到曹操的时候,一个名叫曹大炮的同学竟然藐视我,还出口伤我。他说我未曾读过《三国演义》,不懂他们家的老祖宗曹操,浪费了我父母的钱财;还说什么我就算是读过了也算是白读,说我父母没有教会我读书。
我愤怒不已,简直是怒发冲冠!我之所以如此气恼,是因为他不仅侮辱了我的父母,还对我对曹操的了解不屑一顾。再者说,曹操并非真正意义上是他曹大炮的老祖宗,他们只是同姓而已。要不是班长刘超眼疾手快,一把将我拉住,恐怕我的拳头早就如雨点般砸向他了。至于《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我一直认为他是个既有能力又极富趣味之人。由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充满争议,所以我特意花费了大量时间深入探究曹操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
曹操为《三国演义》中“三绝”之“奸绝”(另外二绝为义绝关云长、智绝诸葛亮),人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三国史上评价两极化的人物。曹操自幼生长于达官显贵之家,让他提早体会到中国官场文化的精髓,使他逐渐体悟唯有不择手段才是成功之道。成年后的曹操谈吐犀利,行事冷静。
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人。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南阳何颙说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后为顿丘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中常侍曹腾之养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看似是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而事实上,作品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作者将人的完整性完全在曹操身上展现出。
曹操寂寞、多疑。
历史上的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运筹帷幄,最终统一了北方。曹操善于用人招贤揽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曹操喜爱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不同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传记,更不是历史教材,而且又因为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宣扬正统的忠君思想在作指导,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大相径庭的。文中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而事实上,作品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性格具有多元性。
英雄自古多寂寞,从曹操的煮酒论英雄以及著名的《短歌行》可以知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不难看出,曹操是个寂寞的人。而从《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认识也可以看出,曹操又是个生性多疑的人。曹操没有什么知心的朋友,而唯有的几个可以称之为曹操的朋友的,郭嘉早逝;杨修死于曹操之手;而诸葛亮,则是作为对手和敌人而存在着。
说到曹操的多疑之禀性,其实我们不难理解,甚至可以谅解,在当时兵慌马乱、群雄割据的社会背景下,曹操作为东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的是东汉朝政一方的利益,另外他必须要对自己的性命负责。所以当他感觉到生命有可能会受到威胁时,他是宁愿以牺牲他人的生命从而达到保住自己性命的目的。曹操妄杀伯奢一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再有著名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也是离不开曹操的生性多疑。
历史对曹操的评价,曹操是一代枭雄,而曹操的性格,则是秉性多疑。历史对其性格显著的评价,就连身边的仆人和参谋如杨修也不能受到信任遭其杀害。从曹操梦中杀人,到妄杀伯奢一家,再到杀粮官以欺全军;从支持关羽斩华雄到不追关羽以全其志,到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等。其实曹操多疑,乃其谨慎所致,而并非完全如诸葛亮口中所说的“曹操生性多疑”。万事皆有因,鉴于“战事紧急,事出有因”,很多时候为保全大局,曹操必须如此,从他信任关羽,信任许攸可以得到证明。
曹操生性多疑,首先得要从误杀父亲结义弟兄吕伯奢一家说起。当时的曹操正处于被董卓通缉并四处逃窜的地步,误杀伯奢家人,而后逃跑,为谨慎起见,为保自家性命,曹操回头再杀伯奢。而后来诸葛亮也正是充分利用了“曹操生性多疑”这一点而大胆用计,坐享其成,不费吹灰之力让十万支箭满载而归,也让后来的赤壁之战有了成功的基础,同时还让华容道上的关羽义释曹操有了筹码。
在曹操信任关羽、信任许攸的事情上,主要原因,归根到底同样的是是否关系到性命威胁论的问题。
在关羽事件中,当时的曹操已经打败了刘备,关羽负责保护刘备等人家眷被困于土山上,与刘备军团失散。其实在这之前,曹操跟关羽之间是有交情的,或者说关羽是欠着曹操一个人情。先不说刘关张曾追随曹操一事,这要追溯得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说起。十常侍乱政后,董卓霸京师。曹操献刀谋董卓失手后,奋发图强,招兵买马,并昭告天下,发起十八路诸侯共进讨伐董卓。当是时,曹操本人当时是作为十八路诸侯盟军中的副盟主(为了共同的目的,为了诸侯军团的团结,曹操把盟主的位置礼让给了有着三公世家之称的袁绍,而他则退至当时副盟主的位子)。
那时候的关羽,还只是一个小卒,他是作为并不出名的刘备手下一弓箭手的名义出场的,既没有身份,也没有地位。当华雄斩杀了数员大将而在帐外叫嚣时,没身份没地位的关羽挺身而出,作为盟军一把手的袁绍当即阻止了关羽想要出战的毁坏盟军形象的“疯狂行为”。但是曹操没有看不起他,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候,曹操拉了关羽一把,说服了盟军众人“赐予”了关羽一个可以允许出战的机会,而且还当众给关羽倒了一杯“温酒”。这里我们先不说曹操倒酒的真正意味是作为给关羽的壮胆酒还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送别酒一类的,但是很明显的,曹操给了关羽一个“恩情”。从这个角度出发,重义的关羽是绝对会铭记于心的。而且在关羽斩杀华雄归来,未能得到一把手袁绍奖赏的情况下,作为副盟主的曹操又暗自派人给刘关张三人送去了犒劳物品,在这里曹操可是连关羽最在乎的大哥刘备跟三弟张飞都给器重到了。这样的待遇与恩赐对于当时的关羽来说,那无疑是雪中送炭,是曹操无意中卖下的一个小小恩情,而对于关羽则是“大恩大德”。
曹操是个爱才之人,这从曹操的《短歌行》中可以看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关羽是个重情讲义之人,而且当时环境下,关羽手上还系有大哥刘备的家眷在手。本着大嫂安全要紧,关羽在土山约法三章的前提下;本着可以把刘备家眷作为人质,曹操在深知自己已经消除了性命之忧的基础上,再卖“约法三章”这么个人情,兴许可以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曹操还可以用对关羽的“爱”去感化关羽,从而达到把关羽变成自己的手下爱将的目的,曹操“无条件”地完全信任了关羽的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