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惊人的巧合
首先、释放奴婢。宇文邕亲政当年便下诏:“江陵所获俘虏充官口者,悉免为民。”宇文泰当年曾经把南方梁朝的江陵收入囊中,西魏的国土面积迅速增加,但是户口数却并未随之增长。原因是江陵的大量人口,全都作为战争俘虏,被押解到了关中,沦为了奴婢。大量人口沦为奴婢,这无疑束缚了生产力,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加剧了胡汉的矛盾。宇文邕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果断下令凡是在江陵之战后沦为奴婢的,一律赦免。
紧接着,建德二年,宇文邕再一次下诏释放奴婢,这一次范围更广,凡是河南诸州的百姓,被北齐掳掠为奴婢的,不问官私,一律赦免。这样一来,国家的户口数开始增加,人多了自然好办事,一来发展了生产力,二来增加了国家财政税收,同时也缓和了社会矛盾、矛盾。
当然,宇文邕还不忘解决“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宇文邕要求,各个州县的长官,都应该督促农业生产,不要延误了农时,甚至要求各级官吏亲自带领农民耕种。就连宇文邕自己,也要下地,也扛过榔头,也拉过犁,这叫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宇文邕也特别体谅老百姓,如果遇到灾荒,也要减免租赋,赈济灾民。同时,宇文邕也下令引用黄河水,发展水利,灌溉关中平原。
另外,宇文邕也特别提倡节俭,对自己非常自律,吃穿用度,都非常简朴,从不奢靡浪费,不仅不大兴土木,甚至还要把很多没用的宫殿建筑,全部拆毁,以节约耕地。我们引用一段史书的记载:“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护棋。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后宫缤御,不过十余人。”
这是宇文邕对自己的节俭要求,对自己的臣民和百姓,同样如此。宇文邕多次颁布节俭诏,要求各级官吏,以及百姓,无论饮食用度,无论婚丧嫁娶,都应该节俭为宜,严禁地方向中央上贡奢侈贡品。
军事方面。
周武帝宇文邕刚一亲政,便召集众多高级将领,进行讲武,以及大阅兵,检验军队,严格纪律,组织大量军事演练,以此对军队进行整训。
而在军事方面,最重要的变革,是在对府兵制的改革上。
宇文泰之时,创建了府兵制,国家最高军事指挥权,分别掌握在几大柱国手中,他们各成体系。西魏的时候,皇帝是傀儡,以宇文泰为首的几个将军掌握军事权力,且相互制约,这并无问题,但是现在皇帝已经不是傀儡了,宇文邕成了真正的天子,那么,这一军事结构就对皇权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于是,宇文邕下诏:“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这条诏令明确表示,所以的兵士,你们服从的不再是自己的长官了,而是皇帝本人,所有的军事调遣,都归皇帝所有,皇帝是唯一的最高统帅。
紧接着,宇文邕又颁布了第二条诏令:“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一来大规模的增加了兵源,军事数量明显增长,二来招兵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鲜卑胡人以及那些关中豪强。汉人武装,在军队中的比例不断扩大,汉人成为了军队的主力,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胡汉的矛盾,曾经那些被打压的汉人开始翻身从军,进而影响当时的国家治,这无疑是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举措。
宇文邕和郭荣啊,两位大周天子,为他人做嫁衣的两大悲情人物
要是上天肯让他们活到五十岁。。。
难道真如庸俗佛教徒所说,是他们灭佛得罪了天地?
杨坚号称还做了一个梦,说宇文邕托梦给他,因为自己灭佛得到报应在地狱受苦吃不消,要杨坚大做法事为他超度,我呸啊,宇文邕找谁诉苦也轮不到杨坚这个原来的亲家后来的灭族大仇人!
宇文邕亲政当年,曾经多次召集群臣百官,以及大量儒生、道士、和尚,召开教信仰大会。在大会上,举行了激烈的辩论,争论诸教的优劣。最后,宇文邕对儒释道三教进行了排序,“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到了建德三年,周武帝宇文邕正式下诏,灭佛。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佛教鼎盛的时期,比如著名的梁武帝,多次舍身佛寺,大臣们只能用钱去赎买皇帝。而杜牧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更是这个时代佛教盛行最真实的写照。
伴随着佛教盛行而来的是寺院经济的大规模扩张,以及大量人口藏匿寺院。当时全国僧尼的数量以百万计,这些人不种地,不参与劳动,也不用服役,很多人都投身于寺院。出家的人越来越多,佛寺也越来越多,所占用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这全部都是国家资源,而这些资源都在无形的浪费。而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也正是基于此种考虑,这就叫做“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这是周武帝宇文邕经济上的考虑,另外也有上的因素。因为要做到思想统一,就必须汉化,汉化已经成为主流,汉文化的主流就是儒学,佛教是外来的宗教,非中国本土,既然要尊儒,那也就意味着必须灭佛。而儒家的思想是什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上的尊儒,同样也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确保中央集权。
除了经济和两方面的原因,它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这个原因其实是一个人,这个人是这场灭佛运动幕后真正的推手,此人叫做卫元嵩。
卫元嵩,四川人,本来也是个和尚,但是他不吃斋,不念佛,不甘于寺院里清苦的生活,他喜欢结交权贵,爱出风头,而且还颇有学问,不仅能写诗作赋,还懂阴阳数术,于是很多人都迷信他。另外,卫元嵩此人还颇有一番魏晋名士的,魏晋名士普遍放荡不羁,无视礼法,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据说就是“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而卫元嵩也有样学样,整天在街头无所事事,佯狂放荡,时不时之乎者也念念经,说几句谁也听不懂的胡话。而卫元嵩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很简单,就是炒作。
事实证明,卫元嵩的这一番炒作是非常成功的,很快,他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四川地区,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卫元嵩也逐渐觉得,四川这块地儿已经不够自己施展才华了,卫元嵩本着梦想有多大舞台就多大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长安,他不仅要忽悠四川人民,还要继续忽悠全国人民。而他一到了长安,就宣布还俗,且著书立说,宣扬儒学,鼓吹君权之上,批判佛学和道学。
所谓神人,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卫元嵩就是这样的人。紧接着他又向当朝皇帝宇文邕提出建议,要求裁汰无用的寺院和僧侣。宇文邕也听说了卫元嵩的事迹,越是邪乎的人,往往越是有某种才能,宇文邕看了他的意见,似乎觉得也蛮有道理,但是宇文邕表面上并没接受这条建议,因为这个时候掌权的还是宇文护,宇文邕还无法大展拳脚。不过,宇文邕记住了卫元嵩这个人,也记住了他的这番看似荒诞的理论。
就在宇文邕诛杀宇文护之后,宇文邕终于想到了卫元嵩,于是便迅速提拔卫元嵩,封赏卫元嵩为蜀郡公,迅速参与到了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之中。在这场灭佛运动中,卫元嵩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不仅给予宇文邕灭佛的理论指导,而且还身体力行的参与灭佛运动,我们可以说,这场运动的最后成功,卫元嵩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在这场灭佛运动之后,卫元嵩这个人,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就像是人间蒸发了,还真有点神仙下凡的感觉。就连《周书》的作者令狐德棻都说卫元嵩“史失其事,故不为传”,这个人太过神秘,都没法给卫元嵩立传。
周武帝灭佛一事,在历史上也是非常著名的,是“三武灭佛”中的之一,而历代史学家,对此也是颇多赞扬,都是以积极的态度来称赞此事。但是,史学家的眼睛里,往往是纯学术地去考究历史、解读历史,他们往往缺少感性,更多的是理性认识。
灭佛,对于国家来说是一桩好事,可是对于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其中,就包括了杨坚和独孤迦罗。直到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就对周武帝灭佛深不以为然,甚至直指周武帝是昏君。甚至在历朝历代的佛家典籍里,就有人说北周是因果报应,因为宇文邕灭佛,所以北周最后短命而亡。
而杨坚夫妇一家在走出宇文护阴影的同时,也在经受着信仰的考验。或许,在杨坚的脑海里,依稀想起了七岁时智仙的那句嘱咐,“如果有一天佛法沦灭的话,你一定要担负起振兴佛法的重任。”杨坚顿时感觉到了一种无能的感觉,他根本没任何权力,他根本插手不了朝政,面对信仰被践踏,他只能选择沉默。这种无能的感觉,不断刺激着杨坚,他已经受够了这种被人驱使的感觉,他不想再继续被别人所驾驭,而要摆脱这种状况,就必须掌握权力。在杨坚的心底,逐渐燃起了对权力的渴望。
是外交方面。
宇文邕在外交上的作为,概括起来就是南和陈朝、北结突厥。
西魏攻取江陵之后,梁元帝萧绎被杀,只有自己的小儿子逃了出去,后来在建康被武将陈霸先拥立,直到公元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建立陈朝。而到了周武帝登基之初,手握北周权柄的宇文护,便派出使臣和陈朝达成了睦邻友好的双边关系,十多年下来,北周和陈朝一直关系和睦,而宇文邕所需要做的,就是继续维持这样的友好关系。
而当时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叫做突厥,而突厥的可汗叫做阿史那俟斤,史称木杆可汗(名字很奇特)。在宇文邕刚即位不久,宇文护便推行和平外交政策,突厥可汗也有意和亲,最后,宇文邕便迎娶了木杆可汗的女儿,这便是阿史那皇后。
阿史那皇后虽然是个突厥人,却温文尔雅,举止端正,就连宇文邕都不得不对其尊敬有加。但是,这毕竟是一桩联合婚姻,二人并无多少感情积淀,宇文邕虽然对阿史那皇后并不讨厌,却也谈不上喜欢,直到成功诛杀宇文护,亲政之后,宇文邕便对阿史那皇后更加疏远。
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这个人找了个机会便对宇文邕说:“现在四方并不安定,突厥又如此强盛,我们还有求于突厥,不能破坏了关系,所以,希望您以苍生为念,好好对待阿史那皇后,就算您真的不爱皇后,那也要装装样子啊。”宇文邕听完之后,幡然醒悟,现在四方战乱,可不能坏了和突厥的联姻关系,于是,宇文邕从此不再疏远阿史那皇后,并且对阿史那皇后更加疼爱。
说起来,也许大家都不相信,向宇文邕提出这一建议的人,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女孩。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女孩,竟然能够说出如此有城府的道理,就算是成年人也未必能有如此周详的考虑啊,何况是个黄毛丫头。不管你信不信,历史就是如此。
这个小女孩便是宇文邕的外甥女,是宇文邕的姐姐襄阳公主和北周定州总管窦毅的女儿,此人后来嫁给了李渊,成为了唐朝的开国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她的儿子,历史上称其为太穆皇后。历史往往有很多惊人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