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青史尽成灰 > 第122章 坑与被坑

第122章 坑与被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听到这里,欧阳修等人互相看了看,都露出了沉思的神色。

    “只是什么?”

    王宁安气呼呼冲进来,他在外面听了一会儿,恨不得把包黑子给撕成碎片。

    没错,大宋朝的救灾体系的确完备,可是几百万人遭灾,上百万流民,压力还是空前的。

    “呸,还有脸说朋友,问问包黑子,有他这么当朋友的吗?”

    “几位先生,不是下官表功,也无意推诿卸责,要我说,这一次,从上到下,有太多的官员有罪,下官难辞其咎!”

    这就是个坑与被坑,简称互坑的故事。

    欧阳修脸色阴沉,“我说希仁,到底是怎么回事,救灾的粮怎么能断了?这才四月份,离着秋收还远着呢,青黄不接,想让老百姓饿死啊?”

    “夏竦误国,又救灾不利,大不了上书弹劾,先把老贼搬倒了!”

    面对王宁安的咆哮,包拯显得很淡定,“朝廷拿不出粮食,他们本就是死人,到了沧州,或许可以生。”

    老先生满腔悲愤,在场几个人都盯着他,一副你敢拒绝,我们就揍你的架势。

    “那,为何会出麻烦?”

    包拯的眉头拧成一个疙瘩儿,放在以前,他肯定上书弹劾夏竦,弹劾其他不顾百姓生死的官吏。

    其实以往的灾害规模小,最多二三十万的流民,招收几万人马,加上家眷,就差不多一半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碰哪边都疼!

    “怎么讲,难道是怕刺字,没人愿意投军?”梅尧臣好奇道。

    包拯摇摇头,“灾民太多了,招了兵,修六塔河,又招了工,青壮都被调走了,却还剩下几十万的老弱妇孺,让地方衙门,如何处置!”

    王宁安无所谓地耸耸肩,“拭目以待了。”

    “包大人,我爹派人去接部曲的家属,你怎么好煽动那么多人涌到沧州?你想害死他们吗?”

    遭了,被老倌儿算计了。

    此话一出,包拯的脸更苦了。

    王宁安说完,一甩袖子,直奔欧阳修的书房。

    包拯哑火了,十分难看,可转而大笑,“王二郎,这么说,一两万人你是能安置了?”

    见欧阳修变色,其他几个喘息加重,包拯急忙站起。

    过了许久,欧阳修微微一笑,“党争是避不开了,不过老夫却有办法叫党争无法干扰救灾,王二郎,你意下如何啊?”

    “我没招!”

    灾民和地方发生冲突,官吏当然站在自己人这一边,无依无靠的灾民处境非常艰难。

    朝廷财政艰难,要安顿百姓,要修六塔河,还要防备大辽,方方面面算下来,开支巨大,拿不出足够的钱粮。

    此时欧阳修、梅尧臣、余靖几个都在,包拯坐在了他们的对面,这位本来就脸黑,也好,即便是害臊都看不出来。

    包拯垂着头,“老大人,都是下官无能,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东挪西凑,勉强维持到四月中旬,河北其他的各州府,四月初就断粮了。”

    废话,欧阳修当然清楚,夏竦那个老东西多坏啊,欧阳修和外甥女之间的事情,就是夏竦捏造出来,到处散播,弄得欧阳修人不人鬼不鬼的。

    可是自从崔家的案子之后,包拯也变了,变得更加着眼全局。

    老欧阳默然不语,余靖突然开口了。

    老包许是感到了王宁安诧异的目光,干笑了两声。

    就好像一家人,粮食不够吃了,能饿着谁啊?

    思量一会儿,王宁安闷声道:“我最多有办法解决10万人的生计,不过……必须徐徐图之,而且必须要朝廷全力配合。”

    有人要问,往常也会发生灾害,难道也这么不管老百姓死活吗?

    “二郎,做事总要三思,这也是你教会我的,不如这一次你再教本官些救灾的本事。”为了灾民,老包都低头赔笑脸了,可把王宁安挤兑到了墙角,不管是不行了。

    青壮走了,剩下的老弱妇孺没本事造反,官吏们都琢磨着,反正不给他们粮食,也不会出什么问题,谁见过老弱妇孺造反了?把这些人饿死了,反而少了负担……因此各地的衙门,好一些的弄个粥厂虚应故事,心狠的干脆视而不见。

    王宁安干笑了两声,他弄清了情况,当然同情那些百姓,可是要想救这么多人,绝不是轻松的事情,不但要救人,还要防着明枪暗箭,难啊!

    有一句话,包拯没有说出来,大家伙的心里全都有数。

    可这一次的人太多了,大到以往的办法都失效了。有些地方的佃户担心流民会抢租他们的田地,纷纷结社自保,甚至发生械斗冲突,死了不少人。

    “此事牵连这么大,我担心上面会掣肘。”王宁安思索着道:“这一次救灾和河工,都是夏相公主持,出了问题,不亚于打了夏相公的脸,他会怎么干,醉翁比我清楚。”

    吴世诚没有挨打,不是王良璟饶了他,而是王良璟实在是没有功夫管他。

    “二郎,六艺学堂,讲的是经世致用,你要是有韬略,能够救济百姓,就该拿出来,几十万的生灵啊,苍生何辜?”

    “下官无奈,只能做个小人,或许有人能想出两全之策,上解君忧,下救黎民……”包拯躬身说着,突然外面传来暴喝。

    按照以往的法子,招了七八万厢军,又招了二十几万民夫,去修六塔河,结果还剩下了六七十万人。

    “醉翁,包大人,还有诸公,要说安置百姓,我或许有些主意,只是……”

    投军、做工的都是青壮,都是挣钱的主力,剩下的人几乎没什么用处,却还要消耗惊人粮食,地方衙门的存粮不够了,朝廷的粮食调不过来,这些人忍饥挨饿,每天都有饿死的。

    包拯痛心疾首,“想我大宋,仁爱亲民,冠绝历代,除了常备之常平仓、义仓、社仓之外,又加设惠民仓、丰储仓、广惠仓,为的就是在灾年救济百姓,不至饿殍遍地,白骨盈野。奈何这一次黄河决口,河北各州城府县,遭灾百姓多达百万之巨,纵使朝廷有心救济,也是力有未逮。”

    王宁安不说话,你们给我出难题,我也不能客气了,反正不把乱七八糟的事情摆平,老子才不给你们火中取栗呢!

    几位老先生里面,梅尧臣官职最低,经验也最少,他好奇道:“包大人,往年发生灾情,朝廷都会征召厢军,这一次招了吗?”

    “不可!”包拯连忙摆手,“武溪公,朝廷的难显而易见,下官并非替夏相公说话,而是此时弹劾,很多人都会以为是借着救灾掀起党争,到时候朝廷纷乱,救灾就更无从谈起,这几十万的老弱妇孺,只怕连半数都活不下来。”

    “百姓当然愿意投军,灾年能吃口饱饭就不错了,还在乎什么刺字不刺字的。”

    马汉哭笑不得,“二郎,咱们是朋友,好歹对我们家大人客气点。”

    剩下的分散到各地,去给地主当佃农,也就解决了,饿不死多少人。

    王宁安刚想反驳,欧阳修开口了。

    王宁安黑着脸走过去,“姓包的哪去了?”

    王宁安不是说假话的人,几位老先生都陷入了沉思,不让朝廷掣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还要避免党争,那就难上加难。

    “麻烦就出在这个上了!”

    听完包拯的话,王宁安真的很惊讶,这位急先锋什么时候学会老诚谋国了,真是稀罕啊!

    “扯淡。”王宁安怒气冲冲,“我说包大人,你想过没有,眼下有一两万人过来,就算真的安顿成了,其他人呢?我们一家有多大的力量?如果七八十万人都涌入沧州,那时候怎么办?”

    不但王良璟没有时间,就连王宁安都抽不出空,他骑着马,一溜烟儿杀到了六艺学堂。在学堂外面,正好看到了王朝和马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