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四川方言文字散记 > 第44章 四川方言:端豆腐

第44章 四川方言:端豆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端豆腐,四川方言里有两个意思。

    一、双手捧(别人)的脸。

    为表示喜爱的动作。

    多用于小孩。如:来,乖娃娃,给叔叔端个豆腐,就给你糖吃。

    偶尔也见年轻夫妻或恋人之间相互端豆腐。

    二、买(卖)豆腐。

    四川地区过去豆腐的买卖,都是不用称重的,量词用的是“墩”,后面也说“块”、“坨”。买卖豆腐叫“端豆腐”。

    比如,卖家吆喝“端豆腐啦!”。

    比如家庭里,“今天去端两墩(块、坨)豆腐来吃”。

    过去豆腐的量词为啥用的是“墩”、“块”、“坨”?而不是斤等重量单位?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首先,“墩”这个量词通常用来形容比较厚实、大块的物体,就像一块坚固的石头或者一堵墙一样。而豆腐由于其质地柔软且相对较厚,所以用“墩”来计量可以突出它的立体感和质感。

    其次,“块”则更加强调了豆腐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每一块豆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被单独拿出来使用或加工。同时,“块”也比较通用,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物品。

    最后,“坨”这个词则带有一些口语化和形象化的色彩。它给人一种随意、不拘小节的感觉,仿佛豆腐就是那么一坨放在那里,没有经过精心雕琢。这种用法可能更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中。

    当然,不同地区对于豆腐的量词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无论如何,这些词汇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表达事物。

    具体到四川地区。

    四川过去的豆腐作坊,用的大多是统一尺寸的方形木框(一框豆腐称一厢豆腐),并用模具做出了每墩(块、坨)豆腐的大小。

    买卖的时候,根据买主的需要,用划刀划出对应的数量即可,而不必用秤去称重。据了解,南方豆腐作坊大多都是用这种方形木框做豆腐模具。

    四川地区不像北方,动辄买一二十斤(称重量),平时也就买一两墩。只有到了冬季做红豆腐的季节,会买的比较多。比如半厢、一厢甚至更多。但是实际算账,还是按墩数来的。

    过去无论农村,还是城镇,经常听到豆腐作坊的人流动叫卖声:端豆腐啦!有人应声:这ㄦ哩zēr li 端两墩!

    至于为啥豆腐的买卖,要用“端”字?

    在各种资料中未查到来源,笔者只能根据特定的环境做个推测。

    因为过去农业时代,工业不发达,当时没有如今随处可见的塑料袋,豆腐买卖需要的容器,只能是买主自己从家里拿个碗或盆出来。

    装好豆腐之后,必须是“端”着而且得“端稳”,万一倒了就搞白伙食了。

    这也是过去豆腐作坊卖豆腐必须流动售卖的原因吧。那时候如果像现在固定在集市或菜市卖,没有盛装的容器,买主拿不走!

    2000年前后,我也看到本地开始出现按重量售卖的豆腐了,豆腐商贩自己的容器是个大大的筲箕,这是所谓的“筲箕豆腐”。但是,按墩(块、坨)计量售卖,仍然是四川地区豆腐买卖的主要方式。

    只不过,城镇慢慢没有了流动“端豆腐”的叫卖声,都在菜市摊位上买卖了,“端豆腐”成了“买豆腐”。

    在农村,有了塑料袋后,人们赶集买菜,豆腐顺便就买了,加上农村人口也少了,所以农村“端豆腐”的叫卖声也少了,即使有,也变成“买豆腐”了。

    “端豆腐”这个方言词,也逐步被时代所掩埋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