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一场祭祀
凌宇杰目不转睛的盯着那渐行渐远的众多士兵,经过被末日四骑士突袭,以及被游牧民族击败的两场战斗,直接造成了南玄渊国的六万余士兵阵亡疆场。
这可是一次重创,由庞太师和成季麟所率领的20万大军,这20万大军是朝廷下辖的龙威卫的全部主力,此时已经不足14万士兵了,可谓元气大伤。
听沐易霄院长所说,院长率领的这一行人也曾在沙漠戈壁地带,那一片区域就是朝廷的三千铁甲军全军覆没的地方。
本来以为多少能够有点线索,发现点什么有用的东西,没想到什么线索也没发现。
在那一片区域当中有一个椭圆形的深坑,宛如陨石坑一般巨大,两端的宽度达到了惊人的100多米,深度也达到了15米左右。
深坑底部空无一物,和沙漠表面一样,遍布着大量的细沙和碎石,并没有什么奇怪之处。
在当时,沐易霄院长就曾经利用自身的强大异能之术,身姿如鲲鹏般迅速敏捷,不一会儿就下到了那个椭圆形的深坑底部。
却没想到,深坑底部当中遍布的黄沙厚度远超想象,脚底刚一踩上黄沙,瞬间整个人就沉下去了,要不是沐易霄院长对于腾空飞升之术,掌握的炉火纯青,及时从黄沙堆中挣扎而出,然后踏空而上,才远离了深坑,脱离了危险。
不过却有一点诧异之处,深坑底部和周围,并没有任何的陨石碎片,甚至连巨大的立体岩石都没有,那么,在沙漠戈壁地带中的如此庞大的又是深坑是怎样形成。
深坑当中的四壁异常的光滑平整,而且还有巨大的岩石切口的存在,绝对不可能是自然天成的,一定是由于人为因素而形成的,只是不知道目的何在。
由于镇上的物质极其的匮乏短缺,周围皆是沙地丘陵地带,又不是山脉雨林地带,动植物极其稀少,气候干燥炎热,根本不可能通过打猎的方式来获取日常所需要的食物。
这座城镇当中,原住居民人数只有800多人,以老弱妇孺居多,青壮年极其匮乏。
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大批的青壮年就只能举家搬迁,或者只身一人,去到一座较为繁华的镇子,通过打工来补贴家用。
剩下的这些人,八成就是因为留恋故土,不愿离开,所以就留下来苦挨岁月。
这些居民日常所需要的各类物品,都是由驻扎在这里的朝廷下辖的龙威卫的部队来提供的,从距离这座荒凉小镇正南方向约60公里处的青峰镇内,通过马车拉运,或者用独轮车拖送,运来了大批的蔬菜、粮食和各式肉类,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木柴。
这些木柴是用来烧火用的,因为在这种地方是不可能有自来水和家用电的,只能够通过比较原始的烧柴煮饭的方式来筹备一日三餐。
时间很快来到了下午五点,此时的太阳虽然没有中午时的毒辣,但气温依旧居高不下,仍然有30多度的高温。
对于这里的常住居民来说,这点温度早就习以为常了,对生活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可是对于刚刚不久前才驻扎在这座小镇的十几万士兵来说,简直是苦不堪言。
在这沙漠边缘地带当中,淡水极其的匮乏,整座小镇当中的,也就只有三口水井,所有的常住居民全都是需要排队接水的。
这一点地下淡水根本就不够养活十几万大军,还需要从青峰镇当中运输淡水,也才勉强够大军日常饮用,在这里就连洗澡洗脸都已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此时此刻,凌宇杰、洛思芸、千胜,三个人正在小镇中的主要通道之上行进,路面之上是夯实的黄泥土,还有着不少的碎石和泥块。
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走了快两里路了,迎面撞上了一支在南玄渊国当中算是特殊兵种的队伍。
这一支队伍的人数有200多人,以两人并排而行的方式行进,每个人都穿着统一的轻薄布制衣物,背上各有一把栓动步枪,还有需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的重机枪。
而且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副严肃刚毅、坚定不移、令人敬畏的模样,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群即将跨入战场的士兵一样,内心全都是保家护国的决心和信念。
要知道,在南玄渊国当中,大部分的士兵使用的还是冷兵器,像是一个骑士决斗的时代,而这支200多人组成的队伍,每个人都有枪,绝对算得上是精英。
“看上去好像是要准备打仗,估计还是和那些游牧部落的人战斗的,肯定是庞太师不甘心失败,又想整军重来……”洛思芸轻声细语的小声说着,目光平淡如水,可忽然之间,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像是发现了什么东西似的,眼神闪过了一丝惊讶。
“那边……那个石柱上面好像贴了什么告示?还有几个平民围在那里看着……”
顺着洛思芸的右手食指的手指方向看去,在距离大概80米的地方,有一间庙宇,门前就有两个圆柱体的石柱,高约三米。
在石柱旁边,果然有十几个平民在那里围观着什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众人也赶紧跟了过去。
那十几个平民的全都穿着崭新的长袍,凭借家里的条件来看,是不可能买得起的,那肯定就是在这里驻扎的士兵送的。
到达目的地之后,那间看似庙宇的建筑是一所祠堂,总面积还不到100平方米,墙壁是由青砖堆砌而成的,祠堂的顶部则是由瓦片覆盖而成。
朝里一看,里面的环境相当的简陋,只有十几副桌椅板凳,正中间处摆放了供台桌,供奉着祖先的灵牌,下方还有烛台和烧纸钱用的小盆。
这个祠堂从建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祖先,其次,家族的族人子孙还可以在祠堂内举行喜事、丧事或寿宴。
平常时期,祠堂里只会不定期的安排人过来打扫,这一次却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很多村民进进出出的,从家里面搬来桌椅板凳,屋檐之上还挂好了红灯笼,像是要替什么人祝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