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秦:家父祖龙,你如何看待 > 第51章 扶苏再次举杯小酌(大结局)

第51章 扶苏再次举杯小酌(大结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扶苏回答:“解决起来很容易。朝堂儒家士子无法达成意见,何不在地方任其监察御史职位,监视官吏,仅上报地方弊端,如此一来便能控制全境,确保父王权威。”

    秦王沉吟片刻,“此确属一策。权倾于一身固佳,关键在于确保制度的有效监督与运作。”父子间的这场谈论,将影响着大秦未来的治道和国家的命运。

    我相信,父王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性格也有了解,单凭些微金币就想让他们心动,实在不易!

    儒士们视名节胜于生命,无论是显赫的声名在生,还是流芳百世的好名,只要他们的监察能起到积极作用,举报一件大事就能赢得这样的声誉,为何不舍呢!

    不过并非所有儒士皆会如此,也有怕死逐利的小部分。不过,他们终究属于少数!父王您或许能借助他们,将其转化为可用之材!”

    秦王有些惊讶地看着扶苏:“你什么时候变得这样通透,你是修习儒家的,怎么还能如此善用其学派理论!”

    “研习儒家是为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将知识付诸实际,儿臣的儒学与天下儒学略有差异!

    我认为,它正适合如今的大秦时代与统一天下的局面。”

    “嗯,有趣,说下去!”

    “在周桓公时,华夷大地上各路儒家纷纷兴盛,各种思想百家争鸣。如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无疑是最突出的几个。”

    “庙堂决策自然选择最能推动大秦利益的一派。但是,依儿臣看来,只尊崇一家主张略显片面。

    这四方之中,优劣并存。我认为,应发扬其优,摒弃其劣,才算是大秦国策上的明智选择。”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没错,正是这个道理。那该如何实现呢?”

    “我认为采用四家观点有四方面:

    第一,从思维层面看,国家疆土一统,思想应当趋同。为了使权利集于陛下一人手中,以儒家为主导,在思想领域确立儒家的主导地位。”

    “可是儒家不是应该坚持古制吗?这样的话如何尊崇?”

    秦王不解。

    “父王有所不知,我口中的儒家并不单纯是学者们的空洞说教,它是个治国工具,是民众的向导,象征着公共利益!”

    “其一,父王率大军征服六国是顺天而行,体现君权天授,您作为人间领袖代天巡狩统治四海江山。这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

    其次,实行春秋大一统,废黜百家,儒家独尊,读书人会大力支持,他们会以监督者的身份在各地传播儒学新理念,确保国内的稳定秩序。

    最后,我们得掌控大秦民众的思想。要倡导孝道,推行君主-臣僚、父子-父慈子孝、夫妻-夫唱妇随及仁义礼智信五种社会价值观,定义为&39;三纲五常&39;!”

    这样一来,才能让大权合法而明确地落在父王的手中,有助于稳固国家秩序和统一。

    这是崭新的儒家理论,亦是大秦应当积极传播的儒家文化!

    “君权源于天意,三纲五常确实能控制万民,很好!”

    秦王微微颔首赞同。

    “是的。有了这套新的儒学,统一的大秦符合天意,昔日列国反抗已属注定。没有思想依托的前朝残党便掀不起任何 浪了!”

    “好!”

    显然,秦王并不愚钝,这样的儒学简直就是专为他设计的,提供了他在天下称王的智力支援,真正做到了名正言顺。

    “思路很不错。但未知这些儒生会不会接受?”

    “他们怎能不接受?这是儒学在孔子孟轲等鼻祖基础上的发展。而且在大秦,儒家成为官方学说,他们会非常乐意看到这种变化的。

    对于反对的声音,父王尽管放心,等到废除众家独尊儒术的指令发布后,数不清的儒家学子会选择站出来为我们鼓呼,背离新儒学者只会被视为异端,甚至都不需要我大秦动手去惩治。”

    “其实是我过虑了。当年孔子奔走四方是为了儒学受到 青睐,可惜最终无果而返。现今,儒学被我看重,提升到数百年的高度,这足以让这些学人疯狂支持我们的。”

    &34;陛下,正是这样,只要拉拢住这些知识分子,无论是对您的帝业长远打算,或是未来的国家稳定都将大有益处!&34;

    &34;这是你的第一条计策吗?嗯,见解不错,还有呢!&34;

    扶苏再次举杯小酌,润喉之余显现出思索。

    &34;其次,提到的是儒家,它的策略善于革新,但却可能带来激烈反弹!变革难免触及多方利益,难免有动荡发生。然而对于国运有益,可能会让一个国家从弱走向强。然而,儒家过于激进,行事不留余地,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彻底。你看从这数百年里儒家的代表人物,如仲尼、孟轲等便可了解一二。&34;

    变革一旦启动,他们会犹如疯狂的诗人,在激荡中绽放耀眼光彩。韩非、李冰、荀子,都是变革社会的奇才,他们的改革政策改革军制,使得他们的国家迅速崛起称霸一时。

    但也因为手段太决,激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结果往往惨烈而终!他们明明预见到了结果,却仍然坚持改革,只求在历史长河里闪耀自己独特的光辉!

    李斯本人也可算是激进的,在控制思想层面,甚至焚书坑儒,将除秦国史书和实用性文献外的所有典籍悉数销毁,虽说是时代所需,但这无疑为秦国未来埋下了隐痛,因为这一举动削弱了言论多元,预示了日后 的基础。

    因此,秦王在整个士人集团面前树敌甚重,还有谁能站出来为它辩护呢?史笔在强者手中,他们是选择向世人展示哪面形象!

    法家是一群在乱世璀璨耀眼但绝不适合和平岁月的疯狂智者!

    &34;法家激进适合于 年代,但在太平之世行不通!可惜,我大秦虽摆脱战乱却非安定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应用又有局限!&34;

    扶苏专心致志地讲述。

    &34;那么如何恰当地使用?&34;

    秦王追问道。

    &34;利用法家理念修订秦律,使之成为我大秦的根本法则!&34;

    &34;用法学家编制法律,岂非最终又走向极端?&34;秦王含笑道。

    &34;设立法规绝对不能由一家独断。此刻,那些被各诸侯君主排斥的墨家观点则发挥作用,他们的与众不同能够平衡。”

    &34;墨家?&34;

    &34;是的,尽管墨家思想带有偏颇,但仍不乏智慧,比如墨子提倡‘明理求真,听证实践’这八字论点——”

    八个字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墨子检验认识真理的三大准则——一是借鉴古老先王经验,二是考察群众的实际反馈,三是看政治推行是否符合国家民众之福祉。

    在制定秦律的过程中,这三种标准能实时调节和权衡利益,确保法律体系渐趋完善。“如果说敬儒治国为怀柔手段,法治本身即是刀尖上的蜜糖,既要安抚人心,又要铁腕治理,两者相辅相成,甜头与惩罚并存。”

    “恩,有深意。”秦王深思了一会儿。

    &34;确实体贴,这样,修订律例你可有人选&34;

    &34;臣建议委派廷尉李斯为主要起草人,我相信他具备此重任的实力和智慧!&34;

    &34;李斯?&34;

    扶苏庄重地点头认同。这并不意味着扶苏自傲;实际上秦律正是始皇时期的李斯所创,由他主导修定是沿用了原有的方向。如今的法制并非仅仅源自一人意愿,而是要融合墨家观点,需要在实际运作中不断细化和完善,确保它符合大众福祉,服务于国家!

    &34;第三步计划很好,继续吧!&34;

    &34;接下来是第三个,道教。目前天下初安,但百废待兴,民生凋敝,民不聊生……&34;

    皇子扶苏建议采用黄老道家的主张,休养生息,以提升大秦国力。应当轻减赋税、关注民生,让人民享有财富。他说实施仁政,能使天下百姓民心所向,百姓安居乐业,大秦才能持久繁荣。

    秦王微笑问道:“依你而言,何为仁政?”

    扶苏答道:“减税轻赋是其一。”接着他说,然而真正的仁政核心,其实是土地。

    听到“土地”这个话题,秦王感到惊讶,他疑惑孩子何时有了这样的独特见解,毕竟他对儒、法、墨、道各家学说烂熟于心,现在又懂起土地政策来?

    扶苏继续阐述:“我认为土地是国之根本。大秦统一天下后,必将重新分配土地,以‘耕者有其田’原则分配给所有民众。”

    秦王点头同意,“的确应当如此。”接着,他提出这一明智之举同时也会带来隐忧——土地分散在庶民之手,一旦天灾人祸,百姓可能会面临卖田维生的局面,长期下去,可能滋生富者占地广袤,穷者无处安身的不平等状况。一旦遇上 年头,失去土地的人民可能会变成流离失所的难民,成为 之源。

    说到这里,秦王陷入了沉思。扶苏信心满满地解释,这个历史的教训来自两千年后的智慧总结,那就是许多朝代寿命短暂的一大原因是土地集中引发的社会动荡。

    秦王开始反思起来:土地集中在权贵阶层手中导致民众受苦、生活无依的问题,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他惊叹,孩子不仅了解儒家、法家等理论,甚至预见未来,还提出了全新的儒家理论,让人大开眼界。这个新颖的儒家学说对他日后统治非常有帮助,他曾担忧如何管理这群顽固的儒生,而新理论的出现或许能提供一条途径让他们发挥作用,同时支持他的霸业。

    尽管土地制度难题不小,但现在出现的这个问题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线曙光。“苏儿,既然看出症结,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必有所思量,说来听听。”秦王期盼地说道。

    扶苏深吸一口气,“土地问题历朝历代均为重中之重。周武王在 商朝后,首先处理的就是土地划分问题。周朝通过井田制进行统一规划,王室占据的部分视为公田,分给封国诸侯的土地同样按照层次进行分治。但是,这些制度适用于士族阶层,百姓耕作的公田并未真正满足需求,逐渐有人私自拓荒。”

    说到这里,扶苏进一步提议,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权,赋予民众私人产权,确保每个人有自己可耕耘的田地。“这样就再次涉及我们之前谈论的土地兼并问题,”他的眉头紧紧纠结着,“不过,父王,土地兼并并非不可逆转。我们需要探讨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秦王深深凝视着这个见解深刻的儿郎,内心感叹扶苏洞察时势,思维深邃,期待倾听他的应对之策。

    &34;父王,微臣以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就是土地私有化,而让百姓自决其田才是关键所在!&34;

    &34;你这说法听下来,似乎私有土地还是不妥当的,对吧?&34;

    &34;没错!&34;

    &34;我认为土地不应该私属个人,而是应属于我大秦国,全国的土地应纳于国库之内。我们测量每一寸土地,记录详档!然而,对于百姓,他们可分得部分田地,然而土地本身的所有权仍归属大秦。百姓可在领有的土地上耕耘生活,然而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的资格。这样,兼并现象便可大大遏制!&34;扶苏眼中熠熠生辉。

    土地兼并一直为历代王朝始终存在的病灶,任何王朝也无法阻止。但两千年后,有伟大人物找到了症结的解方。即划分清楚土地的产权与使用权限,人民有耕作劳作的权力,却不准买卖转让。此策正是根治土地兼并的基石,假使能在秦国施行,土地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扶苏微微得意,料想父亲此刻定会赞扬自己这一奇思妙招!秦王听完后,浅笑着:“你所说的总结起来即是——土地所有权归国所有,百姓可耕作无自 !更通俗地说,土地非百姓所有,也不属于贵族阶层,它归属于整个大秦国!”

    &34;父王理解得正是如此!&34;

    &34;执行此举定能让大秦万世永续!&34;

    &34;好!&34;秦王点头赞同。他环顾周围,像是寻找某个物品。不久后,他站起身。

    &34;父王在找什么?&34;

    &34;你不必管这个。&34;说完,他触摸到腰部的玉带,停了一下,接着解了下来。

    握着手中的玉带摇动了一下,他感到很适合。“过来!”秦王吩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