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这就是赵国人的坚韧精神
这批秦国铜钱,就是那批商人的脏款,算是他们罪有应得。
临淄民众拿着家中仅存的齐刀,兑换秦朝的钱币。
在钱币统一流通后,临淄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无人知晓城门外的乱葬岗已增添了一百多个无辜 ,横陈在荒郊野外。
扶苏收敛了目光,尽管对临淄的事情暂时放下,但他知道今天即将承载着更为重大的任务。
望着身后庞大队伍,他心中燃起一团难以名状的怒火:全国上下有志之士都在为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付出努力,然而总有那么一些卑劣小人,为私欲而出卖良知,竟敢将宝贵的军情卖给敌人,甚至为之提供便利。
公子我想剥开你的心看它是否漆黑,那些损公肥私之徒,杀无赦!
而我国秦军六十万众正浴血奋战力求统一江山,你不思为国贡献,反而因贪婪为敌营打开粮道,让齐军无忧无虑地补给。
若齐军无粮食之困顿,必定会导致旷世大战,那时有多少无辜士兵因战火而命丧黄泉?
此事,务必彻底彻查!
“公子,一切都准备就绪,可以启程了。”一声通报将扶苏从思绪中唤醒。
“请问齐王家眷是否安好?”他问道。
“无事,平安。
至于昨晚发生的案件牵涉王室人士,将军并未擅自行动处理。”李信将军汇报。
“将军做得对,当前首要以大局为念。
既要逼齐王无路可退,又得防止他在绝境中作乱。
我们的每一步都需要小心谨慎。”
说罢,扶苏靠近一匹马车,车内正是公子冲与他的母亲。
“公子冲、王妃,扶苏在此致礼。”他在马车外面行了标准礼节。
“但有扶苏公子这番问候,在下先行谢过。”车内响起女子的声音。
“王妃,您在齐宫的生活如何,饮食可满足否?”他又关心询问。
“蒙受公子恩赐,日常所需与从前并无不同,秦军也未有过侵扰,在此,本宫感激不尽。”
“理当如此。
王妃言重了,这是扶苏应当做的,不必多言。”
“不,我要感谢公子对犬子宽容的赦免。
我虽已战败,公子能容我,足见公子大义。”
“哈哈,公子冲令我深感压力,尊贵身份如你,岂可轻易被刀剑相向!”
“王妃请稍作休息,前往高唐的目标是让您一家团聚共渡佳日。”
“多谢公子!”
“那就此告辞,祝您一路顺风!”
待扶苏离开后,马车里的母子俩才松了口气。
齐王妃从儿子嘴边轻轻抽出手指。
公子冲松了口气,略带埋怨地说:”母后,为什么我不可以说话?你知道扶苏要带我们返回高唐有何用意吗?母后,难道你还未洞悉这其中的暗示?”
“儿啊,你的脾气过于急躁,母后又怎会不明白扶苏公子的想法?只是我们处境艰难,王族半数落入他人之手,现在的我们犹如屋檐下的麻雀,只能低头服软啊。”
“你的言语只能激发扶苏公子一时怒火,除了空谈,有何实际用处?他的宽宏大度以礼仪对待我们,但你不慎出言,只会给齐国的名声带来羞辱。”
随后,扶苏上了马,唤来燕锦书:”你在临淄防守,务必谨慎为上。
若处理不当,让消息泄露,后果你自己清楚!”
“遵命,属下决不辜负公子厚望!”
“嗯,你这个人我信得过,好自为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去吧!”
忽然,燕锦书双膝跪地:”末将领命,目送公子远行!”
“启程!”
此行回返高唐的人数已不只几十,而是近万名大军,连燕锦书所辖骑兵亦由扶苏调拨,李信将军也在其内,更不必说齐国皇家眷属,人数总计上千。
“将军李信,今时今日总算不用驻守临淄了,能真正参与前锋战役!李信将军对此感想如何?”扶苏带着笑容询问。
“公子过誉了。
公子的布局中,临淄并非后勤支援,而是前线的最前线。
前往高唐,我大胆预测,战争或将发生,但也仅此而已,全局在公子手中牢牢掌控。”
“哎呀,哪是什么掌握在握,全依赖各位将军团结一致的努力,我秦军才能取得这般战绩啊!”
“将军,我在同齐军交战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我军的问题。
我们的战术更适合大规模团军作战,但却非常依赖地形。
另外,为何我大秦的骑兵显得如此之少呢?”扶苏提出了问题。
骑兵对于追逐奇袭极其关键,秦国主要为步军和队,尽管骑兵数目达到数万,但对于广大的步军阵营而言,却像是微不足道的力量。
“公子说的是,大部队作战的确是我们中原地区策略的结果。
地形开阔平坦,能让军团规模得以扩展,战斗力极强!不过关于骑兵……”
李信心中暗笑
“公子,骑兵的发展殊非易事。
起初,我大秦是在收复义渠国后的广阔草场上壮大起来,然而训练费用极高。
因此,我们的骑兵数量维持在数千。”
“再者,公子,骑术并非一蹴而就,战场上的杀敌往往要求迅速猛烈,但在马背上缺乏支撑点,战力难以充分发挥。”
说到这里,扶苏俯视自己的马匹,觉得欠缺什么而突然领悟。
马鞍、马蹬以及马蹄铁——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难怪无法借力,难怪远程驰骋会如此疲惫。
没有这些配备,骑兵的实力确实大打折扣。
而在如今的秦国,根据历史记载,这些元素要到西汉时期才出现,是同匈奴人的战争推动它们逐渐成形。
既然我能出现在这里,为何不让这些进步提早到来呢?
长久以来,为了更好地应对接战中原的战争,秦军进行着密集的军团协作训练,阵型相互配合,展现出无比强悍的威力。
后续的战斗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决定的明智。
大型军团在中原广阔的平原战场上展现了威力无比的优势,行进间旌旗漫天蔽日,铁甲兵如潮涌动,其浩大声势与震慑力让敌人胆颤心惊。
大秦军队之强,以步兵与师为主要构成。
而作为行动迅捷力量的骑军,隶属于步军体系,并非 成军。
这是因为骑军的培养训练艰难且成本极高,战术尚未成熟,战马喂养、士兵训练以及装备均有待完备。
作为东方六国之一,赵国在军队配置上有着与其他五国相似的特点——步兵为主,其中包括魏国的魏武卒和大秦的陷阵军等,皆是以精锐的步兵闻名的勇猛战士。
不过在六个国中,赵国独具特点,由于身处较北部与草原游牧民族接壤,频繁发生冲突。
骑兵如狂澜突至时,赵军见识过密集步兵的强大,但却无法与骑兵庞大的阵容相抗衡,而且人类力量怎比得上马力?
面对骑军攻势,赵军追赶无力,也无法逃离。
历经多次战败后,赵国立刻寻求对策,那就是在其边疆修建长城,便是今日闻名遐迩的赵长城。
长城起到了重要的防线作用,保护了赵国不受匈奴侵袭,赵军也利用城池进行防御,甚至设立专门的边防部队对抗入侵者。
与匈奴不断冲突的赵国从中积累了独特战法,并很快应用到实战,转化为独特的”赵骑”。
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主导的战略改革,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简便服饰、骑术和箭技。
短短不到一年,赵国训练出了一支强大骑兵部队。
凭借这支部队,赵武灵王收服了中山国,连同周边的林胡及西部游牧民族,使赵国迅速崛起,成为了当时的霸权。
在大秦统一天下的道路上,赵国堪称最大劲敌。
因为燕赵自古多有热血豪情与能人志士,他们宁可战败乃至战死,也不会轻言投降。
这就是赵国人的坚韧精神。
如果不是秦国采取诡计瓦解内部,这场战役恐怕旷日持久,秦军伤亡恐难以计数。
在长平之战中,名将白起以大军击败赵军,导致数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陷入空前危机。
尽管赵国首都邯郸随后面临秦军的严峻围攻,赵人都表现出了誓死不屈的态度。
百姓们拿起农具登上城墙,甚至利用石头和勇气奋勇抗击敌军,这种同生死的决心将原本不可能战胜的形势扭转。
邯郸战役成为了大秦称霸后少数的败局。
但这一役亦让秦帝国损失了赫赫有名的名将。
白起,即武安君,是帝国首屈一指的战将,只要有他在,大秦军队无往不胜。
他对六国造成了无尽威胁,成了六国士兵心中的噩梦,是战国时期最强的 之一。
他遵循丞相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和削弱敌国实力的战略,在他的铁蹄下,没有降俘,只有死亡!
范雎注重长远利益,主张从整体实力而非眼前的一时得失来看待一个国家。
他认为国力在于人民,也包括士兵。
以前,战败的国家割让土地而后释放俘虏,这些人可能被重新征召加入秦军,但这并未实质性削弱对手国力,因为他们的亲人和故乡仍在。
一旦有机可乘,战败者就会再次拥有抗衡秦国的力量。
因此,范雎提议——绝不姑息,无条件 !在战场,不允许投降,投降就意味着死亡!
这一战略确乎有助于大秦的扩张,但却挑战了天地之义。
然而,作为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他既不会公开支持,也不敢公开反对,因为任何表态都可能给秦国落下 之名,令六国联手对抗。
他无法直接干预,于是交给群臣自我领悟。
但这领悟常伴随着深深的无力感。
长平战役过后,秦赵双方均面临极限。
面对二十万赵军的投降,他们是二十万张要饭的嘴巴。
而且,秦国的军粮供给本就紧张,怎么去供养这些新增的人手?
是否 他们?这是白起面临的难题。
白起请求秦王给出指示,然而等来的是没有言辞的诏书——一份空洞的命令。
这份无字王诏仿佛预示着秦王已给出选择——无论是接纳赵降导致背叛之名而注定死亡,或是 他们触怒天下舆论,连带王上也可能受连累,两路都是死胡同。
结果,史书记载白起坑杀二十万赵军,赵国民众哀悼全国,帝国之声逐渐黯淡,再也无力与秦争雄。
白起因此次战功过大被赐予荣誉退隐,但随后发生邯郸之战,秦败,白起的命运也画下了句号,死在一仗并未参与且夹杂着猜忌与威名中的 。
赵国确实
军制改革的脚步,大秦骑兵营已然初具雏形,这是迫在眉睫且势不可挡的事实。
“少爷,你在想什么,为何这般入神?” 李信见到扶苏一直沉思,眉头时而紧锁,有时又开怀大笑。
“将军大人,现在您骑马是否感到累了?” 扶苏突兀提出问题。
“何事?少爷,我们骑得时间并不长啊。
您是累了?”
李信不解其意,感觉跟不上少爷的思想节奏,一会儿政略,一会关心体力情况。
“误会了,误会了,我说的是这样的骑行,累不累?” 扶苏扬了扬手中握住的马嚼和缰绳。
此时战国晚期,大部分主将是乘坐马车行军作战,比如王贲,都在战车内进行指挥,因为此时的骑兵尚未发展成熟。
如今的骑兵装备极为简陋,骑士仅靠坐鞍固定于马背之上,只能凭借缰绳掌控方向或用腿夹紧马肚避免在快速奔腾时摔倒。
这种方法极其不稳固,长时间骑行会导致疲劳,并且无法有效地运用远程弓箭,近战中也无法随心所欲地挥舞刀剑或长矛,马背上的碰撞或失误就可能导致骑士落下马背。
同时,训练骑兵也面临巨大困难和规模难题。
“少爷这是说着玩吧,短距离驾驭还好,如果是长途征战或是真要交战,疲惫绝非只一个字能描绘。
那个燕锦书,担任骑兵统帅多年,真叫人钦佩。
在马上作战,可不是我能胜任的,” 李信无奈地摊了摊手。
“要是能在马背加上一个固定器,两边挂上可供踩脚踏稳的铁板,和马体浑然一体,上下马岂非更方便,且有助力和固定,在战斗过程中不易失去平衡。”扶苏对李信将军解释,并亲自离开队伍,跳下马来实践这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