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看来都是些精于算计的狡猾之人
然而胜利的取得需策略筹划,不可急于求成!”
“陛下所言极有道理,但诸位大人可能忽视了一点,尽管临淄沦陷,齐国的实力并未受损,五十万大军依然雄据高唐,而齐王建更是弃城逃逸。
五万人马虽多,但若是五十万头猪,轻易击杀并不可能,”廷尉李斯不失时机地泼了冷冷水,试图令廷臣们清醒。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秦国勇士所向无敌,何必畏惧小小的高唐?”朝中有官员回应。
“长史莫非忘了郢陈的教训么?军事重务岂可由情感主导?必须谨记骄兵必败的道理,若轻视这五十万齐军,万一战争失利,对我秦国以及陛下都会产生严重后果。”
“况且蒙恬将军和王贲将军各率领三十万、二十万兵马,总计五十万秦军,人数虽旗鼓相当,但总体军队数量超过了百万,这将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陛下需慎思其计。”李斯进一步陈述意见。
“李斯言之有理,切勿轻敌。
哪怕齐王昏庸,五十万实打实的齐军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任何战败可能对我国一统带来长久的威胁。”一名谏议大夫补充。
“陛下,蒙恬将军在西面指挥,王贲将军在东面,两军联合,有可能形成对高唐的包围,牵制对方。”王绾献策道。
“然而敌军也达五十万,包围恐难束缚其动向,若是反扑攻破我军,勇锐的秦军会陷入危险。”另一位将领尉缭提出了顾虑。
几番讨论后,攻打高唐陷入了僵局,前进或撤退都有风险。
沉默片刻后,李斯接着道:”陛下,我们还可尝试劝降之策。
公子扶苏不正是靠智口说降临淄?高唐之役,也值得一试。”
“廷尉此话似无根的空谈,临淄之所以投降,乃是在我军强大威慑之下,守城已难以为继,况且民心尽失,岂止于齐王?”冯去疾质疑。
李斯反击:”即便是这样,临淄亦可能固守待援。
冯大人,不如你直接前往,面对血拼战场的军队,看他们是否会倾听您的深思熟虑。”
“你……”
自古文士争强好胜的心态并未因人才云集的朝廷大会而减弱,连最高级别的将军王翦都在一旁观战,未曾开口。
他们的战斗热情已足够,决策之事交给 即可。
“各位所虑甚是。
单纯使用武力,损失太大;单纯的文攻亦不易成功,浪费时日。
所以寡人打算,文武并用,既以秦军威力压迫对方,同时派人进言劝降。
双管齐下,方可确保无误。”
“君上英明!”
随着声音响起,两位将军——杨端和、内史腾从人群中步出行列。
“调派你们二人为先锋,带领五千名来自咸阳的甲士以及十万南疆士兵前往增援高唐!”
赵高的身影抱着一枚虎符上前,分给两位将领,二人俯身接过,齐声响应:”遵命!”
命令下达完毕后,秦王缓缓起身,在王座一侧踱起步来,整个朝廷内显得极为宁静。
廷尉李斯和尉缭互相对视,对于陛下心中所想,他们深有了解,某些情况或许还需他们来表达。
“皇上,大军出行,众多部伍集结。
我国秦兵精锐六十万之多,如这般庞大的军队不可或缺主帅,领帅之任重道远,他必须统帅全体将士,调度有序,令行禁止,方能保障我军所向披靡,无往不胜!”李斯跪下行奏劝说。
大殿上愈发安静,群臣皆低头倾听,无人妄加评说这重大军事议题。
六十万士兵啊,几乎占据了秦国半数的兵力,实非小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滔天动荡。
“皇上,国以君稳万民之心,家以主旺国家繁华,军以帅凝军魂。
一个强有力的命令源自 ,能使军队保持团结,举事顺利,胜利唾手可得!臣尉缭亦赞同此见。”尉缭紧接着表示同意。
“李斯大人、尉缭大人的见解确有其理,我也支持。”丞相王绾随即表态。
御史大夫冯劫接着发言:”吾附议。”
博士淳于越和伏生紧跟着赞同:”我等同为奏请。”
一时之间,大臣纷纷跪拜。
“军中的帅印确需有人担当,然而,究竟谁胜任呢?这委实让我难以决定啊。” 秦王缓缓从王位上走下。
“两位将军,你们能否担任我秦军之主帅呢?”他询问两人。
杨端和、内史腾立即跪禀:”臣等学识浅薄,实感力有未逮,无法胜任帅印。”
秦王来到两位老将军面前,亲手将他们扶起:”你们二位是国家栋梁,屡建功勋,莫非对于帅才有人推荐吗?”
两位老人在秦 队里享有崇高地位,威望显著,正是王翦与蒙武。
更巧的是,他们的儿子都在前线奋战,蒙恬带领兵马在高唐与齐军抗衡,王贲攻守临淄,堪称将门虎子的典范。
“陛下,身为老臣怎敢任意评断军国之事?六十万精锐,举国瞩目,陛下自然有众多将帅可择。” 他们的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仿佛说了很多,又好似没有触及要害,这让秦王听在耳里又气又急,却不得不压制下来。
两位老将军心中苦涩:”我等退位多年,这样的问题早已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畴,如今还要谨防瓜田李下,避嫌还唯恐不及啊。”
一时之间,朝廷又恢复了寂静,气氛压抑沉重。
他仔细咀嚼每一句话中的深意,直至听到秦王的最后一句话时,思路豁然开朗。
“国君稍安,微臣有一人选,确能堪当大将军职务!”李斯抬起头,坚定地道。
“何人选?”秦王追问。
李斯目光坚定,说出了他的名字:”公子扶苏!”
秦王勃然大怒:”胡闹!”随后拂袖而去,显然对这个提议不满。
李斯的心却瞬间充满了喜悦——他知道,他的话正中心脏,偷偷瞄了一眼身边的国尉尉缭,只见他点头认同,显然是表示赞同。
“寡人才疏学浅,对于王上的诸子心中明白,这王子王贲、蒙恬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能做扶苏的手把手师父。
让他去统帅六十五万士兵……莫非廷尉是在开玩笑吗?”秦王嘲讽的声音回响。
然而李斯并不惧怕反驳:”皇上,请息怒。
听微臣缓缓道来。
公子以仁德立威战场,即使身陷敌我纷争,也毫无畏惧。
他的一席话,即能平息干戈,令秦国轻易夺下临淄。
“公子心思细腻,洞悉六国的弊病。
使临淄心服口服地归属于我大秦,齐地人民因此成为我秦国民众。
他同情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与赞誉。
让他作为使节访问高唐,可彰显我们大秦渴望和平的意愿。
假使他们不愿降服,我们也算是仁至义尽。
至于动用兵伐灭齐,顺应天地人心,齐王哪敢对抗天道?
“皇上,公子身为您的嫡长子,足以代表您出面。
凭借他身份之威望,任何将领岂敢不服。
若公子领军出征,必定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他越讲越是激昂,不禁惊讶自己为何突然伶牙俐齿起来。
管它,说下去!
“皇上,扶苏公子的地位崇高,理应亲征以彰显君威。
以他身份带领王军讨伐,必然凯旋归来!”
此番言论刚落,博士淳于越、茅焦、伏生等人相继附和:”启禀陛下,微臣等附议。
公子乃是王上长男,出师亲征乃遵循天命人伦,遵循天意,定能成功。
以公子为大将军,是顺天而行。”
在一旁聆听的武官们满脸惊愕,他们疑惑这些文人士子为何插足军事要事。
转念一想,又理解,扶苏自小受他们教育,言行思想接近儒家。
若能在军中积累经验,对于未来皇储地位极有裨益。
看来都是些精于算计的狡猾之人。
“各位贤卿,这关乎国家大计,非儿戏事。
万一出错,我如何去面对那六十多万秦国勇士们的亲人以及全体秦民?尽管扶苏有些才智,但他难以担此重任。
换人!”
秦王重新登位坐下,脸上露出迟疑之色。
这时王翦与蒙武相互对视一眼,毫不犹豫地双双跪拜。
“陛下!我二人拼死支持!公子扶苏担当大将军的职位,无疑是最佳选择。
他能够团结全军将士,他们将唯命是从。
若公子为帅,必将展示我军公正仁义的风范。
我们愿赌性命担保,只要有公子领头,这一场战役必将大获全胜!”
面对两员老将军如此诚挚恳请,朝臣们亦纷纷效仿跪求。
“臣等一致同意!”一片声音交织。
见到这样的场景,秦王犹豫再三后慢慢站了起来:
“既已如此,就宣旨吧。”
“公子扶苏,德行仁义,英勇信实。
如今秦国大军总计六十五万出征,这是顺应天意,安抚民心,平定天下之举。
故令本王之子扶苏为主帅,统御全军,诸将领无不遵从,看见扶苏,便如同见到寡人!”
“吾王睿智,秦国必胜!”
殿会完毕后,群臣离开庞大的咸阳宫,在高高的石阶前,人人犹如尘埃,这正是庞大宫殿雄壮的衬托。
丞相王绾走近说道:
“今日大人的妙计果然卓著!”
“呵呵,丞相谬赞了,我只是依循君心,迎合旨意而已。”
“若这六个字易行于世,恐不止一个李斯独步。”王绾笑道。
“丞相所言甚是!”
恰在此刻,两名老将前来。
“廷尉大人,今日一事,老朽多谢了!”
“哪里哪里,长老乃国家栋梁,秦之重器。
能在同一朝廷效力于两位长者,实李某之幸也!”
“哈哈哈,好一个能文擅武的李斯,老蒙佩服得很!”
又一番寒暄后,各位官员依次退去,李斯回首望着那雄伟威严的宫殿,心绪复杂。
“廷尉,这胆量不小呢。”
“怎的?又要抢我的时机吗?国尉大人,要抓紧了!”
“若公子为秦国统帅,唯你才有此胆说这样的话。
朝堂之内,敢于这般揣摩圣心者恐怕不多。”国尉尉缭走到他身边。
“我未提及,终究会有人说。
例如国尉大人。”李斯淡笑道。
“嘿,廷尉过奖了,我哪有如此胆识?一旦失准,便是重责或危及性命啊。”
廷尉李斯与尉缭,都是始皇早年选拔的大臣,在掌控秦国政事方面,他们的支持至关重大。
两人彼此间深有敬意。
“哎呀,蒙恬、王贲、李信、杨端和以及内史腾皆是当代名将,合聚一处,不论我李斯才疏学浅还是多添一名庸夫,无人能在战场上与他们对抗。”
“哈哈哈,说得好!李斯虽粗犷,但这没错!”尉缭大笑,转身离场。
官场上,自有其规则,李斯也算深谙其中精髓。
六十五万秦国兵马出击高唐,已不仅仅是胜负问题,而是谁能承受这样的功绩。
统帅百万之众,平定天下,如此宏图伟业,没有任何一位将领能随意承担。
即便接手这份功勋,人生亦无遗憾矣,毕竟功高于帝会惹祸。
而公子扶苏,恰似一缓冲,亦或是功臣的最佳人选。
这五名将才济济,无往不利,高唐之战的结果似乎已无需悬念。
然胜券在握,关键在于取胜方式,而这一切转折的可能就掌握在公子扶苏手中。
这次,给予了他的展示舞台,是否能大放异彩或黯然无闻,都取决于此战。
“轰隆~轰隆~”震耳欲聋的响声渐近。
激昂的战鼓声从秦都咸阳回荡,随后,沉郁的号角也在城内缓缓响起。
多年以来的灭国之战使秦国极少从咸原先动兵力,但那里的人们早已适应这样的军号,因为在秦国,举国皆兵是常态。
五万名秦国士兵有序地走过咸阳宽阔的道路,咸阴的民众聚在两旁,瞩目于国家子弟兵出征的盛景。
“娘亲,又要打仗了吗?这么多人啊!”一个小男孩握着母亲的手,眼中闪耀着兴奋的光芒,望着那一列列整齐的队伍。
“是啊,又要打一场,结束后天下就能太平无战事了,因为我们大秦将统一这领土。
天下所有的百姓都是秦人,是我们的同族,再无仇敌了!”
“那我要参战,帮助秦国一统天下!”
“傻孩子,你得长大后才能去做这件事!”
“恩,我要长大了,就像爸爸说的那样!”小男孩坚定地点点头。
大秦的国民已将统一只字铭记心底,甚至三岁的孩童都对此抱有信心,他明白,一旦成年未能亲眼见证统一大业实现,也会尽全力去争取,为这项伟大的使命奋斗终身。
而如今的中华大地,更是每一个子民心中的目标。
没有人能染指我国的土地,若有侵犯者,便应预见无数人民愤怒的洪流接踵而至,为了守护疆土,他们愿意前赴后继,不畏血染疆土。
“大秦,一统江山!”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在这条大道上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