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特勤课与江南商会
李继岌对马郁说道:“你返回吴国后的任务,主要就是接触徐知询,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做出成绩,让徐温看在眼里。
最终的目的是要挑起几个亲儿子和徐知诰的斗争!
他们自己一乱,咱这边可选择的余地就大了!”
马郁高兴地领命而去,准备再次到吴国大干一场。
想到吕琦、赵玉、马郁等都在南方站稳脚跟,李继岌就想着再搞点事情。
李继岌又叫老张、老郭前来议事。
这时候,赵大锤已经根据李继岌画出的图样,做出了生铁的火炉,里面添加上好的焦炭,燃烧猛烈而没有任何烟气。
李继岌和老张、老郭围坐在火炉边,喝茶。
还有一个三条腿的铁盘子,上面可以烤肉。
旁人看来,在寒冬腊月,这样的享受甚是难得。
郭崇韬是中门使,其职责是专管国家机密。
李继岌准备成立“特勤课”的机构,由郭崇韬管理,以后交给郭廷说。
李继岌径直说道:“小子近日甚为郁闷,有两件事一直挂在心中,不知道如何才好。”
老张老郭相视一眼,老张说道:“世子不必隐晦,老臣虽为阉人,也知道晋王太过依仗太监了。
世子是想清理太监吗?”
老郭一直对伶人很厌烦,也说道:“还有伶人吧。”
李继岌点头:“看来这两个问题,两位也思量很久了,不知可有良策?”
两人齐齐摇头。
老郭说道:“晋王精通音律,善诗词,能舞蹈,喜爱伶人是他本性,他自己也很难控制。
伶人虽得宠,目前没有闹出什么大事来,就怕将来晋王身登大宝,歌舞升平,到那时候,才是最危险的。”
老张深深看了老郭一眼,却对李继岌说道:“老夫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怕活不了几年了。
所以,我也不怕世子记恨于我,我只能说实话了。
世子不凡,应当早立军功,得到军中将士拥戴。
然后兵谏!”
没想到老张说出这样的话来,李继岌自己当然是不能表态的。
思忖良久,李继岌说道:“郭中门掌管军国机密,我本来是不该问的。
但我有一个想法,请郭中门赐教。”
老郭说道:“世子不必过谦。
军国机密是对他人而言,世子作为晋王嫡长子,有权知道所有秘密。”
李继岌:“那就好。
我想知道,在我军、内政、地方上,有没有暗中监视、探听机密的特殊人员,如果有,有多少,归谁管辖?”
老郭沉吟一会儿,说道:“这些事情,晋王直接管理,安插的眼线多是伶人和宦官,下官这里,没有多少人可用。”
李继岌端着茶杯,细细品了一口,说道:“从即日起,郭中门负责成立一个部门,就叫特勤课,监管暗查王府内外军政百官,重点监察担任监军、刺史、府尹、兵马使的太监和伶人。
特勤课的官职和待遇都可以适当提高,使其忠心。
组建完毕后,首任课使就由你来担任。
将来稳定之后,你可以交给郭廷诲或者郭廷说,这个由你来定。”
老郭听到这个安排很高兴,这说明他家老二、老三已经成为世子心腹,前途可期。
“还有,本世子决定把在江南的商会扩大到每一个郡县,售卖咱基地出产的货物,伙计小二由张瓘择人派出,掌柜从伶人和太监之中选派。”
老郭顿悟:“这样很好,可以把伶人太监遣散到江南,我们这边会清静很多。
但伶人太监贪得无厌,让他们充任掌柜,那生意上的获利会被他们贪墨很多,损失太大了。”
李继岌点头:“所以,特勤课更要暗中监视他们。
这正是小子想要看到的。
这一次,我会给他们很高的年俸,如果不贪,就是他们的合法收入;
如果贪了,那就连本带利拿回来,还会要了他的狗命!
而且,还要顺藤摸瓜,抓住几个大鱼。
到时候,我也不跟父王说,就直接告诉母妃,就说我孝敬她的银子被胎监和伶人贪墨了!”
老郭笑道:“此计甚妙!不用说伶人和太监,就是寻常官员,见了那等巨财,不动心、不动手的也没几个。”
李继岌:“动心不要紧,只要不动手。
所以,不动手而且能打理好商会的,就提拔重用;动了手的,一概清除。”
老郭:“只是怕晋王那里,不会放手。”
李继岌:“父王那里好说。
咱的亲军马上就会成军了,到时候,给父王多多派出亲军跟随他,他一高兴,那里还会在意几个伶人太监?
王妃那里,有人动了她的银子,她还不跟父王闹腾几个月?”
老郭:“那好,下官这就着手,把特勤课组建起来,听命于世子。”
李继岌想来,到明年腊月,整整一年,李存勖都在黄河两岸与梁军大战。
自己这一年,要做的事很多,一是要把子弟军彻底练成百战百胜的强军,二是要发展民生。
称霸天下的基础是军队,而军人来自于百姓,所以说后世的人民战争是伟大的。
那么现在该做的事情,就是改善百姓的生活,让他们记着自己的好!
李继岌整理资料发现,此时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大有可为。
土地方面,连年的战争导致大量的无主田地出现,尤其是世家大族和大小门阀,被各地的武装力量掳掠殆尽,他们的大量土地无人耕种。
耕种土地的大量劳动力被连年的战争捆绑为军兵,也导致许多土地抛荒。
如果对这些土地进行管理,必然增加百姓的收入,对于军队后方的稳定,有巨大的作用。
河东多山,可耕种的土地不多,但是明年李存勖就会占领河北、山东北部,这可是真正的平原地区,有巨量的土地等着种植作物。
因为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御寒衣物,有钱人可以买裘皮,穷人只能硬抗。
但现在,棉花已经从越南、广西传到了福建,甚至陕西南部也出现了棉花。
而此时的海南,黎族聚居的地方,纺织技术已经很先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