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再想法子往前提
早上七点多,刘家兄妹提着行李准备出门。
大院的人都知道他们今天要走,纷纷到门口送别。
王主任也来了,还给了刘东方一把票证,是昨晚她四处换来的。
街角,一辆四路公交车已经在等候,是街道办特地从公交公司调来送知青的。
这次街道办自愿下乡的知青有七十多个,几乎所有四合院都有报名,年龄都是十七八岁到二十出头。
不过,这些知青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虽然现在同乘一辆车,到了火车站就要各奔东西,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见了
因为自愿去乡下还是挺让人感到荣耀的,所以上头特意给他们配发了一身那种大家都认识的绿军装,胸前还戴上了大红花。送别的时候,人群熙熙攘攘的,鞭炮声劈里啪啦响了好一阵,真是既隆重又热闹。
可一上了公交车,大家就不怎么在意荣不荣耀的事了,一想到马上要离开京城,离开爸妈,有几个姑娘眼圈儿就红了,眼泪止不住往下掉。
这情绪一传染,不少知青都悄悄抹起了眼泪,刘明珠也不例外,眼睛也跟着泛红了。
刘东方倒是挺淡定的,毕竟他到这世上也没几天,感情浅得很,对他而言,整个时代、整个世界都新鲜陌生,所以去哪儿都一样。
他有点好笑地看着妹妹,伸手搂住她的肩,紧了紧说:“哭啥呀,有哥在天塌不下来,咱俩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小姑娘有点害羞,自己也说不出为啥哭,就是气氛到了,感情就上来了,控制不住。
不过就像她哥说的,爸妈不在,这城市也没什么让他们特别留恋的,去哪都行,最重要的是她和哥哥在一起,兄妹相互照应,她就开心。
公交车在路上“嗖嗖”——不对,是慢吞吞地向前蹭。
那时候的公交车还是无轨电车,大伙儿一般叫它“大京一”,从1958年就开始用了,现在街上跑的3、4、5、6、9路,还有12、13路,都是这种车型。
车厢挺宽,后面还拖着个小车厢,大概有八九米长,装他们这七十多个知青都还松松的。
可是车厢大也没用,路窄得不行。
尽管那时路上小汽车不多,也没有上下班高峰期堵车那一说,但马路窄,又没有斑马线红绿灯,人们在路上乱窜,车速自然快不了。
所以他们七点多上的车,快九点才到地方——京城火车站。
离火车开车时间已经很紧了,就剩二十几分钟。
一到站,知青们一股脑儿全下了车。
车站口,革命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正紧张地引导着。
大家按着火车票上的车次,分头往各自火车的站台跑。
刘东方把妹妹手里的行李也拿过来,让她紧跟自己别走散了。
要不是怕下乡时啥都不带会惹人疑心,他早就把这些行李扔到储物空间去了。
可这年头特殊,人们坐火车都大包小包的,有的还用扁担挑,哪有后来空着手或轻松推着行李箱的,
他也不能例外,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被当成特务抓起来,得处处小心。
好在他身体变好了,这些行李对他来说,虽然麻烦点,但单手提也还行,不然按他穿越前的身体,拎着这么多东西在拥挤的站台上挤火车,估计得绝望死了。
刘东方还有心情看旁边那些背着麻袋或布包,喘着大气往前挤的知青,边看边摇头,心里全是同情。
不过很快,他也顾不上看热闹了,因为他们差点错过站台,好不容易挤回去,找到入口,刚到站台,哨声就响了。
最后一节车厢的列车员扫了一眼他们的票,就粗鲁地把他俩连同行李一起推进车里,然后“砰”地关上门!
兄妹俩背靠着车门,还没喘上气,外面就响起急促的铃声和哨声,接着火车长鸣,车厢猛地向前一冲,开始缓缓启动,哐当哐当地响。
好险!他们在最后一刻赶上车,都捏了把汗,相视一笑。
在车门口整理了一下,刘东方就想带着妹妹和行李往前面车厢挤。
没办法,他们得在这绿皮火车上熬两天一夜,不能就靠在车厢连接处。真要站那么久,腿非废了不可。
得挤到自己的座位去。
只是这火车挤得水泄不通,过道、厕所、座位下面,甚至是行李架上都趴满了人。而且没空调,人挤人像沙丁鱼罐头,动一下就是一身汗,快被挤成照片了。
试了试实在不行,刘东方只好作罢。
“看来只能等下一站再想法子往前提了。”刘东方对着妹妹无奈地说。
一个多小时后,火车在一个小站停下。刘东方赶紧拉上妹妹,提着行李往前面车厢赶,费了好大劲才挤到他们该坐的车厢。